对李泽厚《美学四讲》观点的整理和一些看法

2017-10-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对于这本书,相较于其他的美学著作,还是较容易懂的.作者也提出了很多鲜明的观点,读来耳目一新.将作者的某些观点列出如下,和朋友们共享一下,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是并不能很透彻的都说出来,大家有兴趣了解的话,还是要去阅读原著的.希望大家多多交流.关于对美学这一学科的概念是众说纷纭,各家言各家的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美学一词,在西方是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用来指感性认识的学科.在中国,关于美学的定义流行的有三种,一是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二是美学是研究艺术一般原理的艺术哲学.三是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一三

对于这本书,相较于其他的美学著作,还是较容易懂的。作者也提出了很多鲜明的观点,读来耳目一新。将作者的某些观点列出如下,和朋友们共享一下,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是并不能很透彻的都说出来,大家有兴趣了解的话,还是要去阅读原著的。希望大家多多交流。

关于对美学这一学科的概念是众说纷纭,各家言各家的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美学一词,在西方是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用来指感性认识的学科。在中国,关于美学的定义流行的有三种,一是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二是美学是研究艺术一般原理的艺术哲学。三是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一三是同语反复,而二则过于狭窄又过于宽泛。

作者提出的美学概念,从研究对象来说,美学大部分一直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的某种形式的结合。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对当前美学做某种现象的描述和规定的美学概念则是,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作者对美学学科的基本看法是认为美学是多元化的,,即指美学的类型和形态的不同。作者从这个角度对美学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分为哲学美学,历史美学和科学美学三大类。而历史美学又下设审美意识史(趣味流变史),艺术风格史和美学史三类。科学美学分为基础美学和实用美学。基础美学分为心理学美学,艺术学美学和分析美学。实用美学下设则是十分庞杂。

作者认为,哲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它贴近人类的生活。哲学是人生之诗,是科学加诗。既有思辨性,又有诗意性。哲学是自己时代意识和人生之诗的精华。我认为,哲学既要仰望星空,又要亲吻大地。哲学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关于真善美。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生进行抽象的思考,并化为抽象甚至晦涩的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哲学的正确认识。但是分析美学(就是作者说的“元批评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去理解哲学。分析美学是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将问题从朦胧晦涩语言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容易被人们理解。

作者在第三节中谈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论,着重强调艺术的社会效用。这一点,相信学过十七年文学的同学都有很深的感触,特别是毛***提出的文学为工农兵服务,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方针,这种艺术的社会功利性在建国后被发展到极致。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革命的哲学,更应该是建设的哲学。应该为我们新时期的物质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努力。

作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上提出了他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的观点。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是美学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也没有谁能够给出一个令所有的人都认同的答案。所以,作者提出了美学的三种含义。一是,指的审美对象。二是审美性质。三则是美的本质,根源。对美的不同的含义的取舍,则是美学观上的不同流派。赞同第一种的是主观派,第二种则是客观派。

主观派认为,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这是人把审美的感情赋予了对象。而客观派则认为美的事物是有它客观方面的条件,的事物是有它客观方面的条件,因素,性质,使得它是美的。但是,这种性质是什么,怎么引起人们对美的感知,我们还没有特别的清楚,这需要更深的心理学方面和物理学方面的知识,而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科学并不能够达到足以清晰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刻。在这个观点上,作者比较赞成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同构说。

同构说认为,“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力”在形式结构上有同形同构和异质同构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对应。由于事物的形式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的大脑中引起相同的电脉冲,所以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逐客协调,物我同一,从而,产生相互映对符合的直觉感受,便产生美感愉快。

作者提出人类学本体论即主体论实践哲学的美学观,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因此才使得一些客观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审美性质,而最终成为审美对象。

作者在实践的观点上,指出了“自然的人化”的观点。自然的人化,一方面是外在自然的人化,即山河大地、日月星空的人化,人类在此创造了物质文明。另一方面是内在自然的人化,即人的感官、感知和情感、欲望的人化。从动物性到社会性的转化,人类创造了精神文明。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是建立在人类实实在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在实践基础上,人类有了审美的能力,有了艺术的创造。

作者认为,美是自由的形式。对此,我不是很明白。但似乎是孔子“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感觉,仿佛是超越自由,但却又在自由之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