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积安近况 魏积安个人资料介绍 内地魏积安资料近况
魏积安老家是龙口诸由观,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这个1.8米的大个子起初只知道自己生就这副身板将来会是一个好劳力,而没有想到能成为一名演员,直到他与新疆军区话剧团相遇。1976年,新疆军区话剧团在全国招生,烟台地区有一千多名学生踊跃报考。结果,20岁的魏积安脱颖而出,成为烟台惟一一名被录取的学生。
然而,日后让魏积安成名的胶东方言当时却成了他的梦魇:要上台演出首先要克服口音上的障碍。说了20年胶东方言突然要改说普通话,这对魏积安确实很难。在别人已经能够大段大段朗诵的时候,他还在为四句诗苦苦纠正发音。
如何在表演上赶上别人并获得赏识,这不仅需要自己在表演方面努力,更需要有等候机会的耐心。魏积安说这种认为自己能行却不被认可的痛苦更是难熬。开始魏积安在舞台上扮演几十个士兵中的一个,还要因为自己个子高排在最后。后来演了一些独幕剧,演得还不错,但对于他能否演大戏,别人仍有顾虑。演大戏时,当主角有事时,经常需要魏积安救场,而魏积安也很珍惜这些展示自己的机会。
慢慢的,他的表演开始引人注意,最终,他在《高山下的花环》中扮演主角,正式走到了舞台的中心。大多数观众是通过小品认识魏积安的。在《乡音》、《擦皮鞋》、《男家属》、《柳暗花明》等小品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但魏积安告诉记者:"其实,演小品对我来说只是业余爱好。
我的主业是话剧,到现在已经演了30多年的话剧了。只是话剧观众群小,通过话剧认识我的人不多。"事实上,魏积安演话剧,绝对可以称得上"成果丰硕"。他主演的话剧《天边,有一簇圣火》,曾为他赢得了"梅花奖"、"文华奖"等多个大奖。
魏积安生活中把自己当成家乡人的"伙计",山东那些老乡也挺实在,什么找工作,做生意,考大学,不管干什么都找他帮忙,魏积安总是一如既往真诚相待,他外出从不戴墨镜遮掩自己,于是常被观众认出来,大家都愿叫他一声"伙计",他总是快快乐乐高高兴兴。
每到一处,无论观众要求签名还是合影,他都一一满足大家的需求。他说:"如果没有养育我的家乡父老,如果没有支持我的观众朋友,我演的小品给谁看?我不是名人,而是观众心中最忠实的‘伙计’。
"魏积安的爱人董贞琼是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的老师,他俩是生活中的一对好"伙计",贞琼老师非常理解、关心、体贴魏积安,使魏积安每天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利利索索。这样的幸福家庭又使魏积安一心铺在事业上。
在影视方面,魏积安拍摄了《大决战》、《挂在墙上的乌纱帽》、《商界》之后,又主演了陈国军导演的30集电视连续剧《一路狂奔》,演绎了一代人的生存状态。从新疆军区文工团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再从"前线"南北"转战"调入北京"总政"又考入"军艺",不论是话剧、影视、大戏还是小品,魏积安都是满腔热情,日夜兼程,可谓是"一路狂奔",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自己。
2006年,网络评选演艺圈十大孝子,魏积安榜上有名,入选理由是:一年内回千里之外的老家11次,为的就是陪娘聊聊天;春晚拍摄现场,冒着节目被刷下的风险,毅然选择回家探望病中的母亲。
魏积安在北京稳定下来后,将母亲从龙口接到北京同住。次日,夫妻俩就带上母亲,游故宫攀长城,爬香山逛颐和园,母子其乐融融。然而,在乡下住惯了的老人最后还是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执意回了老家。母亲回家后,魏积安挂念不已,三天两头一个电话问候。工作稍稍闲暇,魏积安就回家看看,2006年竟回去了11次,因为担心他耽误演出,最后母亲都嘱咐他回家不要太频繁了。
母亲去世前生了一场重病。那时,魏积安的春晚节目正进入彩排期,演出任务十分繁重。然而母亲住院期间,魏积安还是挤时间、先后4次回老家探望母亲。等母亲病情稳定后,又马不停蹄的飞回北京,投入彩排。当家人打来电话告知母亲病情再度堪忧时,魏积安正准备一次关键性的彩排,直接关系到节目能否上春晚。
同事问他回不回去,魏积安流着泪说:"春晚今年不上可以争取明年上,可娘只有一个啊!"说完就直奔机场,飞回老家。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母亲用孱弱的声音对魏积安说,她一定要等到大年三十晚上,看春节晚会里儿子的演出……
然而,母亲最终没挨过大年三十。按照当地风俗,魏积安在家全心全意守了三天孝,然后才恋恋不舍返回了北京。"为了逝去的人,更也为了活着的人。"魏积安将丧母之痛深深地压在心底,喊着"伙计"满面笑容地登上了春晚舞台,为亿万观众献上了一道小品大餐。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憨厚的"伙计"内心的丧母之痛呢?
所获奖项:
1987年获全军表演一等奖;1988年获全国首届喜剧电视大奖赛表演、编剧一等奖;1990年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991年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奖。1991年开始,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演出。魏积安因为半句台词,一声"伙计"而名扬天下,在连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和各类综艺节目中,他的小品异常火爆:《乡音》、《擦皮鞋》、《问路》等一系列节目都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