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春出生年月】张佳春:从代课教师成长为校长
大图: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77级师生合影。小图:张佳春(图左)工作后和大学班主任在运河中学合影。
“1977年的那个冬天,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当然,也包括我的。”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校长张佳春回忆起40年前的高考时,不禁感慨道。从高中毕业后的一名普通代课教师到现在的北京市示范高中校校长,张佳春说,如果没有那一年的高考就没有现在的他。如今,身为校长的张佳春陪伴一批又一批考生走入高考考场,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送入理想大学的校门。他说,教育者要有“匠人”精神。
复习资料全靠自己搜罗
张佳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因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们兄妹三人饱尝生活辛酸。但是不管多难,母亲都要求张佳春必须读书。“很小开始,我就一边劳动,一边读书,初三时全年挣的工分已经够自己吃饭了。”张佳春说,高中毕业后,他去通州一所学校做代课教师,教初中两个班数学兼任班主任。每周23节课,工资36元,其中的21元交给生产队,剩下的15元自己留作生活费。
“1977年9月,同村的一位知青朋友悄悄告诉我‘可能要恢复高考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万分,内心最真切的想法就是:我终于可以上大学了!”张佳春回到家后,立即着手搜集复习资料。“10年没有高考,哪里还有复习资料!我把能够找到的课本找来了,然后就开始抓紧一切时间复习。”张佳春告诉北京晨报记者。
熬夜备考不耽误教书
“那会儿考生备战高考可不像现在的考生这样有大量的复习时间。”张佳春说,1977年,他和学校其他教师一样,白天上完课,晚上还要参加集体政治学习。读报纸、讨论发言、备课……之后才是属于自己复习、备战高考的时间。
张佳春回忆说,当时,每天完成政治学习、备完课差不多就得晚上10点多了,但无论回到宿舍多疲惫,张佳春还是会坚持复习,而且一学就是4个小时。
那段时间,作为一名备考生,张佳春挤出所有零碎、休息时间复习,但身为一名教师,他从未因自己复习耽误学生的课,就连高考的前一天,他还给学生上了六节课,除了当天正常的四节数学课外,他专门把因第二天要参加高考给学生耽误的课调到前面上。两个多月的时间,张佳春瘦了十多斤。
开考5分钟没敢看试卷
1977年12月10日,张佳春走进了高考考场。“远离考场十几年的学生汇聚成洪流涌向考场,那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张佳春说。
“进考场之前,有一位老师告诉我说,只要我的数学能考60分,我就能上大学。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头有两个想法。一个想法是:60分就能上大学,太容易了;另一个想法是:平时数学我都能考100分,现在60分就能上大学,肯定题难呀,是不是很多题我都不会做?会不会我第一题都做不出来?”张佳春说,大概是受此影响,数学科目刚一开考,别人都开始奋笔疾书,他却连卷子都不敢看。
“当时,我都能听到自己‘咚咚’的心跳声。”张佳春回忆称。
直到开考后五六分钟,张佳春的心情才逐渐平静下来,他向四周望去,发现其他考生都已经开始答题,于是心里便有了些许自信。“大家都能答题,我肯定也能答啊。而且,考场里如果只有一个考生能考上大学,那也应该是我呀。”张佳春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心理活动。
张佳春鼓起勇气翻开试卷,低头看了看题。“我一看,前三个题分别占8分,而且题目非常容易,我都会。后来,我就一口气答下来”。
至于语文考试,张佳春只记得,当年北京市的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颇具时代特点。
来年3月领到通知
1978年3月,在漫长的等待后,张佳春终于领到了录取通知书,数学成绩考了99分。“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前面耽误时间有点长了,所以有一条线还没画完,监考老师就开始收卷子了。要不应该可以拿满分。”张佳春有些遗憾地表示。
张佳春回忆说,当年,在通州区永乐店中学考试的1350名学生中,最终有27人迈进了大学校门,平均每个考场录取不到一个考生。“我是幸运的,以平均80分的成绩,成了77级这个群体的一员。”张佳春说。
记者了解到,当年高考题目的难度绝不可能和现在比较,但是当年高考的录取率却是极低的,全国平均不到5%。报志愿是高考的重要环节之一,张佳春因为喜欢物理,之前又做过代课教师,为此,他报考了当时的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
大学生活开阔眼界
1978年3月,张佳春拎着行李走进了北京师范学院的大门,开启了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张佳春回忆说,当时,物理系共有72名学生,说是同班同学,但其实大伙儿的年龄差距是比较大的。“年纪大些的多是老高三的大哥大姐,年纪最小的则刚刚高中毕业,年龄相差十几岁呢。我在班里算是比较小的。”张佳春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当时,不论年纪大小,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个人都非常努力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