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秦剧团李云鹤 临洮县秦剧团拓展农村市场创新发展纪实

2018-0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这个娱乐日益多元化的时代,秦腔艺术面临着演出市场萎缩.观众锐减.经费紧张的严峻考验.作为贫困地区的县级秦腔演出团体,临洮县秦剧团面临着更加

在这个娱乐日益多元化的时代,秦腔艺术面临着演出市场萎缩、观众锐减、经费紧张的严峻考验。作为贫困地区的县级秦腔演出团体,临洮县秦剧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剧团演出经费捉襟见肘,无钱购置更新设备,设备、戏箱既简陋又破旧,不少服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难以穿戴;舞台表演必备的灯光、音响、雨雪机等设备破旧不堪,大多已不能使用。在"喇叭不响、灯光不亮"的情况下,再加上人才缺乏,演出市场萎缩,剧团几乎陷于瘫痪状态。"临洮县秦剧团张团长如是说。

"秦剧在农村很受欢迎,老百姓爱得要死。冬天去乡下演出时,尽管风裹着雪粒打得脸上生疼,冷得滴水成冰,观众还是黑压压地挤满了露天场子。"临洮县秦剧团的演员们这样说。

"看一场秦腔,心里就舒坦了,什么泼烦事也没有了。"农村戏迷这样说。

一方面是老百姓对秦腔艺术的强烈需求,一方面是秦腔演出团体生存发展举步维艰。那么能否寻找到一个制衡点,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看大戏的需求,又能促进秦腔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穷则思变,面对困境,新组建的临洮县秦剧团领导班子沉着应对,主动出击,面向农村,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品剧目赢得观众,开拓市场,走出了一条创新求变谋生存的发展之路。

他们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农村,出精品抢市场,争市场创效益,靠效益求生存,并取得了较大成功。他们走出"少演少赔、多演多赔、不演不赔"的思想怪圈,针对农村市场特点,多排、多演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品剧目。近年来,他们在保持每年演出300场次的情况下,还坚持每年至少排出5本新戏,使该团能连演60本(折)不重戏。

在排演传统剧目,恢复历史剧《金沙滩》、《哑女告状》、《临江驿》、《血冤》等12本剧目的同时,剧团还新排了反映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的《桃杏花开三月天》、《三亲家》、《命根子》、《歌唱祖国展辉煌》等现代戏,尤其是创排的以临洮县石建全老人将过去荒山秃岭的虎狼湾变成了山清水秀、林果遍地的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区的事迹为素材的现代秦剧《洮水愚公》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他们在培养拔尖演员方面狠下功夫,截至目前,已从陕西眉县、周至等戏校招收了专业能力强、演技水平高的年轻演员15人,从康乐、天水、武山及兰州等地招收了部分演员,提高了工资待遇,使全团职工达到40人,有效解决了演职人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

他们积极同厂矿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合作,进行专题演出,以适应不同观众的需求,并同各业余剧团、秦腔爱好者相互配合同台演出,还派出专人多方联系,在巩固以往演出网点的基础上,找线索,抓信息,出县跨区主动出击,开拓演出市场,先后应邀到西固、皋兰、临夏、临潭、秦安、陇西、会宁、岷县、和政、康乐以及本县演出2200余场。

2008年演出380多场次,观众达60多万人(次)。演出市场的拓展使临洮县秦剧团如虎添翼,为了营造良好的舞台效果,2002年以来,他们先后投资15万元更换了灯光、字幕机、烟雾机、雪花机、乐器和音响设施以及部分服装道具,极大地提高了演出质量。

演员们谈到下乡演出的感受时动情地说:"尽管雨雪天冻得我们发抖,但看到舞台下人山人海,山坡、房顶、墙头上的观众个个着迷的样子,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认真演出,苦和累,都值了。"近年来,临洮县秦剧团坚持常年戏下乡。

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只要哪里的群众需要,他们就一定会出现在哪里,把高质量的精神食粮送到农民的家门口,以精彩的戏曲艺术滋养着广大农村老百姓的心田。他们在秦腔服务农民的道路上辛勤耕耘着,收获着他们事业和人生的精彩。

不少演出点都为他们送锦旗、挂匾牌,热情地称赞他们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使者,西固隍庙管委会还专程为剧团赠送了"德艺双馨"的锦旗。剧团连续两年被县委宣传部评为"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有二人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千台大戏送农村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