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东捻军鏖战在海州

2017-08-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捻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支重要的农民起义队伍,他们在我国中原地区纵横驰骋数年,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海州地区是其主要战场之一,发生在这里的许多战斗,也是空前惨烈的,值得我们关注.捻军自分为东西两部分以后,东捻军虽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胜利,但由于清政府的重兵围剿.层层堵截,队伍被包围在胶莱河和运河这片狭窄的地方.为改变不利的局面,首领遵王赖文光和鲁王任化邦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渡过运河,到安徽河南一带敌人防守比较薄弱的地区作战,以开辟新战场,于是他们带领队伍从山东南下苏北.1867年8月,东

捻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支重要的农民起义队伍,他们在我国中原地区纵横驰骋数年,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海州地区是其主要战场之一,发生在这里的许多战斗,也是空前惨烈的,值得我们关注。

捻军自分为东西两部分以后,东捻军虽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胜利,但由于清政府的重兵围剿、层层堵截,队伍被包围在胶莱河和运河这片狭窄的地方。为改变不利的局面,首领遵王赖文光和鲁王任化邦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渡过运河,到安徽河南一带敌人防守比较薄弱的地区作战,以开辟新战场,于是他们带领队伍从山东南下苏北。

1867年8月,东捻军先经山东安丘、临朐南下莒州,遇清军董凤高部阻击,为避免部队伤亡和耽误时间,他们绕道日照,从日照直抵海州地区的赣榆。

赣榆是通往江苏北部的门户,处于两省交界之处。清政府为防止东捻军流窜到苏北,早已严令知县王亮和参将王得胜进行阻截。东捻军并不把这些地方武装放在眼里,决定攻下县城作为补给和休整之所。9月4日战斗打响,东捻军遭到清军的顽强抵抗,当天没能攻下县城,而清政府直隶提督刘铭传已率领大军赶到赣榆沙河一带布防,直接挡住东捻军南下的去路,同时从背后向东捻军发起进攻。东捻军不得已从攻打县城的战斗中撤走,与刘部在沙河颜家庄打了起来。因刘部早有准备,战局对东捻军很不利,东捻军主动撤离,西走山东兰山。9月6日在山东郯城遭参将牛师韩与副将徐登善的阻击,随即南下江苏邳州,直趋海州和沭阳,谋求渡过六塘河,摆脱被动局面。9月11日,东捻军又与清将刘铭传带领的淮军在沭阳城西开战,厮杀四个小时,东捻军无法取胜,于是撤往宿迁。次日,他们在宿迁半壁店水浅处准备渡过运河,结果被埋伏在对岸的清军开枪开炮打回而没有成功。

随后,他们撤出宿迁,经邳州往山东郯城,遇清军重兵阻截,只好转回海州地区的赣榆和沭阳,再次抢渡六塘河。这时由于连日大雨,六塘河水暴涨,河宽水深,加之上游放水,水流湍急,东捻军用于渡河的舟船数量太少,对岸清军又枪炮齐鸣,渡河再次没有成功。于是东捻军撤回海州。刚入海州地界,清将潘鼎新率领的淮军就赶了过来。

10月1日,东捻军与淮军在东海的阿湖镇,列兵布阵,进行战斗。潘鼎新将其部分为三路,以部将张栋材等队为左路,潘国英等队为右路,自率潘锦等队为中路,一齐对东捻军发起进攻。东捻军为对付追敌,也作出应战准备,先将老弱病残安置在十里外休息,不参加战斗,留下精兵与敌人厮杀。东捻军在东海阿湖镇布置精悍部队一万多人,占据***,严阵以待。战斗打响后,东捻军以步兵结成团阵,夹着马队往***下冲杀,轮番进攻。东捻军冒着清军的炮火冲入敌阵,以短兵相接的作战方法,给清军以较大的杀伤。战斗正进入白热化之时,清军援兵数千人从南路赶来夹击。东捻军指挥战斗的鲁王任化邦立即分兵迎敌,重新调整部队,将步兵结为团阵,每团约数千人,展开激战。激战中,东捻军负责指示进退大旗的旗手被清军开花炮击中牺牲,出现了混乱局面,造成东捻军一定伤亡,但他们仍然击伤清总兵周寿昌,使清军死伤枕籍,不得不退兵。

10月5日,东捻军在海州王堰至牛山地方遭遇刘铭传部的截击,因刚刚打完一场恶仗,部队未及休整,为避免较大伤亡,东捻军避开刘部锋芒,撤军绕过赣榆、邳州,10月8日重至山东郯城。10月10日在郯城西面洪山、兰陵集一带同清总兵杨飞熊部相接,鏖战10个小时,打死都司杨长生等130多人,打伤200多人,打退了杨飞熊部的阻击。

10月20日,东捻军奔向泰安,随即转向东南,走新泰、蒙阴,10月22日由蒙阴南走,迷惑敌人,然后迅速北上章丘、齐东准备北渡黄河,再从北路跳出清军的包围圈。然而此举被清军识破,北渡黄河没有成功,部队又转头南下,在潍县松山和清军爆发了一场大战,东捻军损失惨重,作战能力下降。同时,内部出现分化,常有动摇分子叛变投敌。鲁王任化邦部下五营头目潘贵升秘密向敌人投降,表示要杀任化邦向清政府效忠,清直隶提督刘铭传当即表示同意,并授予潘贵升千总的头衔,赏银二万两,对潘进行彻底收买。潘贵升喜出望外,埋伏在东捻军阵营中,积极准备谋杀任化邦。

因北上没有成功,东捻军还是决定走南去之路,寻机渡过运河,跳出清军包围圈。11月17日,他们由日照来到赣榆,准备在此打一场大仗,以摆脱被刘铭传紧紧追赶的不利局面,给清军以大量杀伤,然后抢渡运河和六塘河。于是东捻军在赣榆城东集结、备战,挑选精兵数万人,埋伏在城东的村庄和树林中,准备在刘铭传部远道而来、疲惫之时,给予迎头痛击。东捻军部队十几个营队分头布防,形成钳形包围圈,只待清军钻入口袋。一时战云密布,海州历史上少有的两军大战就要开始了。

11月19日午后,刘铭传率领的数万清军追到赣榆,这个狡猾的老狐狸没有立即进兵,而将部队收缩,停止前进,进行地面侦察和与叛徒潘贵升联络。得知东捻军在城东设下埋伏后,他立即调整部队,布置进攻路线。命令副都统善庆、已革副都统温德勒克西等部从城东进攻,总兵陈振邦、刘盛休等部从城西进攻,又派出已革提督刘克仁等部由城北抄东捻军之后进行偷袭。

东捻军埋伏没有成功,于是调整部队全力迎敌。遵王赖文光带领部队阻挡西路敌人,鲁王任化邦带领部队拦击东路敌人,双方展开激战。刘铭传亲率清军中的淮军迎战赖文光,以马队进行拼杀。因刘部人多马多,赖文光部队抵挡十分困难。任化邦带领的部队迎战东路清军,也战斗得十分顽强。任部先用马队冲杀,给清军以较大杀伤,清军稳住阵脚后,用洋枪洋炮轰击,使东捻军马队不能靠近,被挡了回去。任化邦又带领步兵进行拼杀。东捻军将士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士,在密集的炮火和枪弹中,奋不顾身,顽强拼杀,清军死伤惨重。刘铭传得知东路受挫,立即调集洋枪队进行排枪射击,东捻军使用大刀长矛,都是近距离的短兵器,在排枪面前立刻处于不利地位,伤亡较大,但他们仍然前仆后继,顽强冲杀,倒下成片的将士,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双方正相持不下的时候,突然刮起一阵阵狂风,接着狂风卷起灰沙,铺天盖地扑过来。黄尘滚滚,烟雾弥漫,对面看不清人。这时隐藏在东捻军内部的叛徒潘贵升为了向清政府邀功请赏,向鲁王任化邦伸出了罪恶的黑手。他趁烟雾弥漫之时,任化邦指挥战斗不暇后顾的机会,抽出手枪,对准任的腰部开了一枪。因距离很近,火药枪弹射中鲁王五脏,任化邦当场口吐鲜血,倒于马下。这个叛徒见鲁王身亡,立即纵马高喊:“任柱中枪被打死了,任柱中枪被打死了。”以动摇军心。顿时东捻军队伍大乱,刘铭传趁机指挥队伍掩杀过来,东捻军抵挡不住,部队大败。第二天,东捻军有3000人在赣榆被迫缴械投降。

任化邦(约1834-1867)小名任柱,安徽蒙城坛城集小任庄人,家境贫苦,自小喜欢舞枪弄棒,后来随其叔父任乾参加东捻军起义,逐步成长为东捻军的著名将领,骁勇善战,特别擅长指挥马队作战。清政府中的湘军、淮军悍将鲍超、刘铭传等都害怕他。李鸿章将任化邦与项羽相比,曾国藩也说:“以任柱之骑为最悍。”“捻中去此悍冠,与昔年粤匪中去一四眼狗(指陈玉成)情势相同”。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柱石,是他和李秀成在天京事变以后,支撑太平天国达八年之久,给清政府以致命打击,他的军事才干和英勇气概,在中华民族革命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鲁王任化邦就是这样一员战将,我市赣榆作为他的殉难处,是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惦记的。

赣榆之战的失利,使东捻军失去了一位英勇善战的重要指挥员,使遵王赖文光失去一位配合默契的亲密战友,也使东捻军遭受重大损失,这场战斗的失利成为东捻军走向败亡的转折点。

赖文光挥泪掩埋了战友的尸身,勉励全军将士为鲁王任化邦报仇,同敌人决一死战。因战斗失利,部队饥寒交迫,减员很多,他们从海州转向沭阳突围,突围不成后又绕回海州。11月23日,东捻军在海州上庄镇遭遇清军潘鼎新所率领的马队截击,又爆发了一场恶仗。

潘鼎新率10营兵力分三路挑战,另有6营兵力作为后援,东捻军也将步队分成三路迎战,将士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两军混战,一时呈胶着状态。突然,清军援兵赶到,加之潘部的后备队伍参战,立刻对东捻军形成包围。东捻军寡不敌众,造成较大伤亡,后杀开一条血路,突围而去。这一场海州的上庄之战,东捻军阵亡2000多人,器械马匹丢失无数,兵力从此不振。

赖文光带领东捻军余部撤出海州后转战至扬州,于1868年1月在扬州东北的运河渡口湾头、瓦窖铺一线抢渡失利,兵败受重伤,被俘英勇牺牲,东捻军自此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