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薇中山大学 周永章——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教授
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群健康研究
系统而深入地剖析顺德肝癌高发区和四会鼻咽癌高发区环境介质的元素含量,剖析它们的存在形态、来源、迁移、转化规律,评估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探讨地方流行病发的环境地球化学因素。研究发现,四会鼻咽癌高发区,地处河谷盆地,属于还原性较强的半封闭生态地球化学环境,顺德地区肝癌高发区发育三角洲海陆交互相沉积,富含残留地下肥水,基塘生态系统具有环境还原性、酸化和物质循环封闭性特点;两地区饮水暴露非致癌化学物质的人体健康总风险指数分别为1.
56和2.59,其中以NO3-和As的贡献率最高四会地区鼻咽癌高发与N-亚硝基化合物及前体物和微量元素(Cu、Se、Th、U)异常有关。顺德地区肝癌高发与生态环境中重金属Mo、Mn负异常下的氮循环作用有关。该项目获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政府联合资助。
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预测预警
根据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海量数据和"化学定时炸弹"理念,针对土壤有毒有害重金属建立了空间定量预测模型和时间定量预测模型模型,建立了以数据库技术、3S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平台的预警体系,对已经或正在危害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安全的指标因子提出有效治理措施,对预测到的危害生态安全的指标因子提出资源调控方法,使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健康的、良性演变,并实现资源、环境、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显示,以2005年为土壤重金属含量基准年,在未来20年时间内,As、Cd对土壤环境质量有重污染以及高生态风险,Hg、Zn对土壤环境质量有中污染以及中等生态风险,Cu、Cr、Ni和Pb对土壤环境质量有轻污染以及低生态风险。
珠三角经济区水田重警主要来自Cd、Hg、Ni、Cr四种重金属。重警区域有江门蓬江区、广州南沙区、珠海斗门区等。中警区域有江门新会区、佛山的高明区等。轻警区域有佛山三水区、肇庆高要市,惠州惠东县等。该项目获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政府联合资助。
3、生态线索与人居环境研究
以住宅——聚落——人居环境为线索,在不同研究尺度、研究层次和时间断面上对喀斯特人居环境的地理空间格局进行剖析,揭示喀斯特地貌下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住宅的空间差异,聚落的集聚规模、密度、形态和分布对喀斯特地貌特点、复杂程度和空间差异具有显著的依赖性。
在居住的文化空间上,喀斯特地区居住环境的风水空间格局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与区域地貌组合空间格局相一致。
开展基于生态的喀斯特地区居住环境空间优化探讨,提出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是主要的背景和工作前提。在住宅方面,充分尊重长期对自然环境适应形成的住宅空间特点以及住宅文化,加强住宅的生态和生产功能。在聚落方面,加强适度的聚落规模控制和预测以及对聚落空间发展的监测工作。在居住环境方面,各类型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特别是耕地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方式和质量的提高是重要的方面。
4、地理视角下能源空间平配置及其综合效应研究
构建能源空间配置的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为能源配置效应评估的提供分析工具,突破前人关于"西电东送"等大型能源空间配置注重经济效应的分析框架。定量分析"西电东送"的环境减排效应,从低碳经济角度,评估"西电东送"累积的CO2减排量对应于国际碳交易市场上的经济价值,提出"西电东送"开创了中国式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低碳经济体系树立了示范的观点。
提出同一国家内部的能源合作发生的原因及其实现的制度条件,在认可经济驱动基础上,论证多方参与的利益分享机制在能源空间配置中的作用。
5、珠三角都市群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研究紧紧把握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剖析国际经验,揭示广东省情,对《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战略问题、任务进行深化研究。从资源环境视角分析珠三角的发展历程,并通过重构发展动力机制,探讨珠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抉择与价值取向,进而实现发展战略转移,实现发展模式转型。
研究指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珠三角经济区发展的逻辑结果。珠三角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早在在改革开放初级工业化时期就埋下种子。进入21世纪,步入小康社会的珠江三角人,城市意识空前高涨。
但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生态的市场薄弱,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先行一步的珠三角城市群需要重构自己的发展动力机制,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进而实现发展战略转移,实现发展模式转型。该研究是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规划办重大社科项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研究"系列的一部分。
6、广东省地质遗迹资源科学考察和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规划研究
科学考察了多个地区具有重大观赏和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矿物岩石矿床(包括温泉)产地,分析它们的的成因、分布,评估它们的经济社会价值,撰写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编制地质公园地质景观画册和影视片(光盘)、地质公园建设规划。
广东封开国家地质公园、南海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恩平温泉国家地质公园等经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获得正式立项,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
7、地球环境资源一体化约束下区域发展能力建设研究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探讨地球环境资源一体化以及提高区域发展能力建设的途径,承担佛山市、江门市、湛江市、茂名市、清远市、玉林市、广州天河区、深圳龙岗区、恩平市、高州市、徐闻县封开县等地方政府委托的区域(城市)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研究,承担一批与生态试点/示范区、循环经济试点区、低碳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研究与规划项目。
出版著作《地区发展能力建设》、《相约中国大陆最南端》、《生态线索与人居环境》、《珠三角城市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低碳三字经》等。
8、人类活动及地质营力对自然环境的胁迫响应
分析第四纪沉积过程与环境变迁记录,探讨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相互之间的耦合模式。讨论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花岗岩风化壳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环境变化、人地关系、生态演化等关键性问题进行探索,分析风化壳不同层位岩石磁性特征,解释磁性矿物、磁性参数与风化壳发育、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阐明风化壳发育过程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类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探讨它们之间的耦合模式。
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第四纪地质和古环境演变研究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9、湿热地区金属矿山环境污染及矿山清洁生产示范研究
针对华南地区含硫化物大型金属矿山(包括高要河台金矿、韶关凡口铅锌矿、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等)开发引发的资源破坏、矿山周边地区及下游流域严重污染等问题,开展重点的调查和修复治理研究。根据全程清洁生产研究的思路,侧重研究了矿山生产活动引发的水文与水环境效应及调控措施,矿山尾矿中有用、有毒(害)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分布,矿山尾矿在自然风化、酸滤中的地球化学表现,矿山土壤和生态恢复的措施,以及矿山发现、开采、闭矿全过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问题。
通过示范性研究,探讨适合金属矿山生产的矿业清洁化生产的整体思路和若干技术方案,为其它矿山的综合开发起着示范作用,为逐步改善矿山环境及减少对水系下游的环境污染提供理论指导。获广东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持。
10、古海洋热水沉积体系及金属成矿作用
立足于地球科学前沿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剖析华南、西藏、秦岭、钦杭成矿带古海洋硅质热水流体沉积体系及其隐含的区域地球动力学机制,示踪元素、元素组合在热水流体/沉积界面和附近的沉积非线性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探讨热水流体沉积体系内部和周围环境巨量能量-物质的输运、交换和堆积机制、成矿效应等重要科学问题。
获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奖励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中国地质调查项目支持。
11、钦州湾-杭州湾构造结合带庞西垌成矿远景区矿床资源远景调查研究
以银、金、铅、锌为主攻矿种,以破碎带蚀变型银金矿、铅锌多金属矿,矽卡岩型硫铁-铅锌多金属矿为主攻矿床,开展1∶5万矿产地质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地面高精度磁测量工作,查明银金矿和铅锌多金属矿控矿地质条件,圈定化探异常和矿化有利地段,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物探和化探等手段,开展系统矿产检查,提出可进一步工作的找矿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该项研究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专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