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传统文化的风貌和特质

2017-05-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虞自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县,迄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在江南地域,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可用四句话16个字来概括上虞.这四句话就是历史悠久,文化兴盛,山水秀美,名人辈出.1.历史悠久:上虞不仅是浙江建县最早的县份之一,更是中华农耕文明重要源头--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区域,也是越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境内有属于河姆渡文化第一层的五星村遗址和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三至第二层牛头山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距今已近6000年,它不但远早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而且与同样诞生于江

上虞自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县,迄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在江南地域,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可用四句话16个字来概括上虞。这四句话就是历史悠久,文化兴盛,山水秀美,名人辈出。

1、历史悠久:上虞不仅是浙江建县最早的县份之一,更是中华农耕文明重要源头——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区域,也是越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境内有属于河姆渡文化第一层的五星村遗址和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三至第二层牛头山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距今已近6000年,它不但远早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而且与同样诞生于江南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一起成为对长江以南地区以至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有重大影响的***文化的源头,使江南***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又一摇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文化也是惟一走向海洋的文化,它跨海北上进入朝鲜、日本,南下经台湾而至东南亚、大洋洲。

2、文化兴盛:这里所指的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从物质文化方面来说,以河姆渡为代表,上虞是世界水稻作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春秋以来上虞一带的酿酒、烧瓷、制茶、冶炼等更著称全国,东关牛山为当时越国的冶炼铸造地。特别是商代中期,章镇等地用叠压“龙窑”烧制印纹硬陶和外敷青釉的瓷器,直接造就了汉代上浦四峰山小仙坛一带越窑青瓷的滥觞,使上虞成为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从精神文化方面来说,主要体现在七个层面:上虞是古代部落文化的重要衍生地;上虞是中华孝文化的源头;上虞是江南制造业文明的中心之一;上虞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一大苗圃;上虞是英台文化的原生地;上虞是中国诗歌文化的华美走廊;上虞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村落。这几个层面的内容下面再具体展开。

3、山水秀美:上虞东南的四明山和西南的会稽山为浙东二大名山,是“东南山水越为首”的典范。依仗四明山和会稽山,上虞南部600平方公里的真山真水,植被茂密,山峦叠翠,松涛竹影,溪流澄澈,是浙东最具山水情趣的生态休闲地。上虞北部的虞北平原江河纵横,田畴平展,是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典型。而上虞的母亲河浙江第三大河曹娥江自南而北贯穿全境,信潮潋艳,风光逶迤,两岸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众多,为著名的浙东唐诗之路。上虞的海涂更具沃野之美和湿地之秀。

4、名人辈出:绍兴素为名士之乡,而绍兴的名人中上虞占了近三分之一。从远古的虞舜到东汉的王充、魏伯阳、曹娥、孟尝,从三国的嵇康、东晋的谢安、祝英台到南北朝的谢灵运、谢眺,从宋代的李光、明代倪元璐、“叶、陈、谢、徐”四谏到清代的梁国治、章学诚、王望霖、徐三庚,从近代的经亨颐、杜亚泉、马一浮、胡愈之、夏丏尊、竺可桢、罗振玉、黄郛、陈鹤琴、徐懋庸、范寿康、陈梦家、叶天底、王一飞、金近到当代的谢晋、何振梁、经叔平和12位两院院士,上虞的名人可谓星光灿烂、史不绝书。

“历史悠久,文化兴盛,山水秀美,名人辈出”这四句话16个字无疑只是对上虞的一个大体的描述,如果要说得全面一点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交通便捷,物产丰富”这8个字,后面的这8个字同本文内容没有多大关联,所以不再赘述。

那么怎样来认识上虞传统文化的形态风貌和个性特色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对上虞传统文化所处的大的地缘文化背景和地域文化磁场,即江南文化或***文化的含义有所了解。道理十分简单,同处江南地域,从本质上来说,上虞的传统文化无论是风貌和特色,不可能游离或独立于江南文化而存在、而成长,无论从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还是从共同的历史基因、相似的文化符码来看,只有首先了解同质化的问题,上虞传统文化形态风貌的个性和特色才能认识得更为清晰、更为透彻。

一、江南文化(***文化)的基本含义。

最近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专门做了一期“江南专辑”,其中一个问题颇有意思,即:江南到底在哪里?气象学者说“江南是梅雨”,地理学者说“江南是丘陵”,历史学者说“江南是沿革”,经济学者说“江南是财赋”,诗人说“江南是江南”,语言学者说“江南是方言”。众说纷纭并不是坏事,而是要通过辨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江南既是一个动态的地理概念,更是一种人文的提炼和浓缩。根据约定俗成的提法,我们现在所说的江南基本为以杭州、苏州、南京、上海为核心,包括苏北扬州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大致与古时的***地区相仿。

中国的地域文化一般分为九大类,即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关中文化、晋文化、燕赵文化、***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文化也称江南文化,为了表述的方便,下面统称为江南文化。与其他八类地域文化相比,江南文化的风貌和色彩是十分鲜明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从历史渊源上来说,江南文化起源于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余杭的良渚文化、嘉兴的马家浜文化和南京市北面的阴阳营文化,其图腾崇拜以龙崇拜、鸟崇拜和鬼神崇拜为主。“断发文身”、“雕题(画额)黑齿”,是我们江南祖先的独特形象。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大约在春秋时期,江南文化的雏型已初步形成。

2、从物质成就上来看,江南文化在以下几方面尤其出类拔萃。一是农业。除了河姆渡的稻谷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的水稻以外,良渚文化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丝带和丝绸片。稻谷之源、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是人们对江南的别称;二是水利。从史前时期直到近代,江南地域利用自然水源和人工修建,形成了一个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太湖居其中、运河贯其间、钱塘江横其右,包括江、浙、皖、赣丰富完备的水网系统;三是手工业。早在春秋、东汉之际陶瓷、丝织、铸剑就已成为江南三绝,继而的湖笔、苏绣、织绵、紫砂、黄酒、茶叶等亦是江南名品;四是建筑。除了“虽有人作,宛自天成”的江南园林外,江南水乡桥的建造和古刹寺庙的修建,更是中国其他地域无与伦比的。“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绝对不是夸张。

3、从精神成果上观望,江南文化更可用千姿百态、灿烂辉煌来形容,我只择几个主要的说一下。一是文学昌盛,著名诗人、文学家层出不穷。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谢灵运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谢眺和沈约开创了“永明体”,使五言诗走向律化;昭明太子萧统编纂《文选》;刘勰著《文心雕龙》;唐宋诗词名家有骆宾王、贺知章、储光羲、李煜、柳永、范仲淹、晏殊、秦观、周邦彦、陆游、姜夔、吴文英、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明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两拍”为市井文学的标志;近代的文学家、诗人更不胜枚举,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周作人、艾青等等。二是绘画、书法成就无与伦比。

东晋的顾恺之和南朝的张僧繇入画家四祖之列(陆探微、吴道之),五代时有董源、巨然,南宋以后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硅称为“南宋四家”,黄公望、倪云林、王蒙、吴镇为“元四家”,明代有戴进、吴伟、徐渭,有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吴门四家”,清代有“四王”、陈洪绶、恽南田、郑板桥,近代有吴昌硕、潘天寿、陆俨少等。书法大家知道的恐怕就更多了,书圣王羲之定居山阴,兰亭为中国书法圣地,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虞世南、诸遂良列唐初四杰,张旭的草书为唐代“三绝”之一,元代有赵孟 、杨维桢,明有倪元璐、董其昌,清代有徐三庚,近代有马一浮、沙孟海等等。三是戏曲艺术成果斐然。明代的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和李渔的《闲情偶记》使南戏盛极一时,戏剧活化石的昆曲发轫于昆山,第二国剧的越剧诞生于嵊州,苏州评弹和绍兴大班为江南两朵奇葩。

四是名人学士灿若星河。自东晋以来,江南地区的文化发达一直冠于全国,特别是南宋以后江南不仅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更有“状元之乡”的美誉,宋、明时期江南全国著名的书院达22所,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江南子弟中状元的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清代顺治到光绪的200年里,江苏出状元、探花共184人,浙江137人,江浙相加321人,是直隶、顺天、河南等中原地区的近10倍。自东汉以来江南之地更涌现了王充、范缜、吕祖谦、刘基、宋濂、方孝孺、叶适、陈亮、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顾炎武、章学诚、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马一浮等一大批中国一流的思想家和理学、心学、经学、儒学、史学大师。

五是对外开拓影响深远。上面已说过,江南文化是惟一走向海洋的文化,这也是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优势。江南文化的对外开拓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冲闯阶段:东吴孙权以水军立国,远征四海;二是繁荣阶段:自五代、北宋、南宋,江南是比陆上丝绸之路时间更上、范围更广、影响更大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三是高峰阶段:以明朝郑和下西洋为标志。江南文化对东南亚,尤其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服”是江南的缝衣工匠将吴服传到日本演化而成的,日本的佛教也是由江南而传入日本的,鉴真和尚由天台国清寺出发东渡,郑和下西洋从长江口的张家港启程。江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输出地,也是外来文化的重要入口,是世界文明的交汇处。

除了上面这些较为抽象和形而上的文化符码以外,江南特有的一些具体的风物,让我们更能直观地感知江南文化的色彩和气息。如乌蓬船、大闸蟹、辑里丝、龙泉剑、蓝印花布、油纸伞、黄泥螺,龙井茶、霉干菜、扬州澡堂、紫砂壶、绍兴黄酒。如果说风物是地域人文物化形态的话,那么这样的物化形态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特色的必然产物。由此我们自然要涉及这样一个问题:江南文化的特色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多有研究和闸述,除了语言、文字、饮食、习俗等一些具象方面的特色以外,形而上的江南文化的特色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美,沉潜含蓄;二是智,聪颖灵秀;三是真,务实明理;四是活,包容兼蓄。

1、美,沉潜含蓄。江南地域温山软水,植被繁茂,景致旖旎,***岸晓风残月,桃花渡青林翠竹。受环境和景致的影响、感染,江南文化之美与燕赵多慷慨之士的壮烈、大漠孤烟直的苍茫和黄土高坡信天游的浑朴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美是婉约内敛、沉潜含蓄的阴柔之美,就像盛产于江南的宋瓷,不直接反射光线,而是在吸收了光线后从里面一点点发出幽光。无论是艺术还是建筑,江南文化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能把学问、学养融化为美,而且把这种学问和学养含藏在里面,一点一点表现出来。

2、智,聪颖灵秀。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使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反应。寒冷的气候使人勇敢、豪爽,炎热的气候使人敏感、消沉,而长期生活在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江南之人,则更具和谐、机敏、聪慧、细腻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凝聚在江南文化中,使得江南文化洋溢着聪颖和灵秀(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虽然与粗犷和大气有一定的距离,但谁都承认江南文化是一种智慧的文化,是一种精致、理性、充满了清明的书卷气的文化。

3、真,务实明理。像中国的其他地域文化一样,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吃苦耐劳,讲究实在。而江南地域古为蛮荒之地,又多与水为伍,舟作车,楫为马,与中原等相比,生存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更强,一切从方便生活和劳作出发的务实意识和功利习惯也更浓烈。这从江南出土的铜、铁器中多为实用的田器、兵器,而不像中原地区多有礼器、乐器,亦可印证江南文化十分强调经世致用。而明理则是务实的升华,从东汉“疾虚妄”的王充,南宋叶适、陈亮、吕祖谦等的事功学派,到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同、章学诚为代表的浙东学派,近代的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等,走出迷信、盲从的境地,求真求实、激扬主体,做一个具有理性头脑、超越世俗桎梏的思想者、创造者,这样的明理之风和自主基因,不仅是江南学术、也是江南文化的主要精神血缘。我们现在倡导的自主创新精神就是这一血缘的传承。

4、活,包容兼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江南文化并不是一种封闭、守旧的文化,恰恰相反,在中国的地域文化中它是一种最开放、最活跃、最充满生机的文化。这种生机主要缘于江南文化善于包容吸纳外来文化进入,而且更善于用以柔克刚的品性,融化和消解外来文化的优秀基因,吐故纳新为我所用,从而充满活力。永嘉之乱晋室南渡东晋建立,安史之乱藩镇之祸导致五代十国出现,靖康之难南宋小朝廷定都杭州——历史上外来文化特别是北方文化、中原文化的三次大规模南进,成为东晋六朝、五代***国和宋元时期江南文化发展繁荣三大高峰出现的主要动因。

当我们对江南文化的含义和特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后,我们对上虞传统文化的风貌和特质这一主题的了解就会变得容易和简单许多,即我们用不着对一些共性的东西再作展开和阐述,只要把上虞传统文化在江南文化这一大平台中的地位和高度,一些自己独有的风貌和特质,作一梳理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