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实体经济 人民日报海外版:实体经济 唯创新不败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指出,“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对此,代表委员们认为,只有加强创新,才能把“中国制造”发展成为“中国创造”,制造业的制胜法宝,唯有创新不败。
创新已显成效
不久前,美国石英财经网站刊发文章称,中国企业已经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从模仿者变成有想象力和效率的创新者。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的快速增长与体制改革,当下的中国,无论是经济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方式,还是科技水平、产业结构,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增 长动力的转变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刻,创新已然成为引领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当下,在代表委员们看来,中国的创新发展,特别 是实体经济的创新规模与创新活力都有了巨大提升。
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产业结构正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部分企业已在世界产业格局中产生重要影响。新一代移动通信、载人航天及卫星应用、高速铁路、特高压电网、超级计算、量子通讯、移动互联网等诸多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创新扩散都进入了领先行列。
身处玻璃制造行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寿深感创新对于实体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彭寿对本报记者介绍说,平板玻璃本身就是一个产能过剩的产业,但是这几年因为始终保持创新的头脑,企业的路越走越宽。
“我们一方面创新产品结构,从普通玻璃制造进入高档玻璃制造,生产汽车玻璃、太阳能玻璃、信息显示玻璃等,由此调整产品结构,变过剩产能为社会所需的高 端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创新补短板,过去国内的电子信息显示超薄玻璃生产线都来自进口,后来我们经过创新,用自己的生产线成功拉制出世界最薄的信息主控玻 璃,厚度仅为0.
15毫米。”彭寿骄傲地说,这条生产线不仅支撑了整个企业的发展,还支撑企业旗下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使其市值增加了149%。
“这说明,创新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结构和产品这两方面的创新,实体经济就能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未来的发展中更有后劲。”彭寿说。
对于实体经济的创新,全国人大代表、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院长、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历深有体会,因为他所在的企业最初就是“靠创新发展起来的”。
“当年,我们提出开发攀西地区的钒钛磁铁矿资源,按照市场经济供给现状看,这并不是优质资源,但是我们通过技术创新,最终成立了企业,发展了城市,走到 了今天。”唐历对本报记者介绍说,攀钢始终将科技强企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比如通过改革促进研发人员的资源配置,提高研发人员创新的热情和激情。
唐历认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增强自身产品、产线和产业的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技术。“科技创新和技术问题的解决,对引领实体经济发展转型是最根本的。”
创新仍存不足
观察可发现,支撑中国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事实上,这两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家,都没少为实体经济操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并作为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充分表明中央下决心坚定不移地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彻底摆脱 过于追求速度、规模的发展模式,推动中国实体经济由‘高速增长’向‘质量效益’深刻转变。”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金融工作局局长欧阳泽华对本报记者分析 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程恩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十几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 先后提出“自主创新”、“构建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有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等一 系列新理念和方针政策,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巨大作用。
“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中,进一步突 出和落实了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政策创新来推动实体经济大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已呈现出“脱虚向实”的新常态,成效显著。
不过,代表委员们 同时指出,肯定成绩更要直面痛点,虽然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在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的问题 仍然存在。事实上,实体经济发展到今天,正面临着艰难爬坡的阵痛,长期积累形成的供给质量效率不高、产业同质化竞争、民间资本增速下滑等难题,困扰着实体 经济的持续发展。究其根本,实体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是第一痛点。
“在如何重点发挥国有实体企业在创新中的重大功效,在‘脱虚向实’重要性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尚未到位,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程恩富说。
彭寿坦言,目前实体经济往往都处在比较困难的时期,一方面产能过剩,一方面需求正在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创新,压力主要来自资金和人才。“要创新,没有资金、没有人才是做不了事的。”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指出,当前,中国实体经济正面临诸多挑战。除了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因素外,还面临着产能过剩,实体 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资本出现“脱实向虚”趋势等因素影响。与此同时,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也不小,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各种新技术、新 工艺、新材料、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倒逼传统实体企业转型升级。
“经过改革开放的经济高速发展,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走到了关 键的‘十字路口’。粗放式的发展路径显然已不可能再现爆发式的增长。那些依靠钢铁、煤炭等重化工产业的地区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还得承受去产能所带 来的阵痛。”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郑惠强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才能改善实体经济的经营现状,扭转“实体冷,虚拟热”的 局面。
多措并举推进
代表委员们认为,以创新驱动实体经济振兴,其根本在于点燃创新引擎,打通关键要素融入实体经济的通道,助推实体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当前,中国的产业转型正处于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的上升过程,也面临着许多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通过聚焦提质增效,推动整体产业的创新升级。”欧阳泽华说。
在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下一步进程中,还有哪些新的着力点?彭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不少新思路。“一是制度的创新,作为一个企业,不管 是国企还是民企,制度的创新都至关重要;二是路径的创新,‘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为我们找到一个出海口。
其实,中国很多制造业,不论是产品还是技术, 都是世界一流的,目前虽然在国内的销售受到影响,但国外其实还很紧缺,因此可以通过‘一带一路’这些新路径,将我们好的技术送出去,也扩大我们的市场。”
机制创新需要重视,欧阳泽华表示,机制创新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形成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机制。重要的生产资料要靠市场来配置,这是提高市场化程 度的主要内容。二是形成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机制。对一般竞争性的行业让市场选择投资者,在市场中实行优胜劣汰;对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推动投资主体多元 化。三是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律等环境。
实体经济的创新离不开国家的支 持。唐历认为,在国家层面,一方面要注重营造创新的氛围,从政策上、法律上进一步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知识成果的保护和尊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科 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过去,我们往往单一追求专利数量。我认为,要提高中国实体经济的整体实力,一定要结合实体经济行业的具体问题,提升关键共 性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而实现产业化,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从实体企业自身来看,南存辉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实体企业要注重“内外 兼修”,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间的转换,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以正泰集团为例,我们首先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根据不同产业属性, 公司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3%—10%用于研发,高端装备研发费用占比高达50%左右,将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融为一体,努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从低 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迈进。
这种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也是中国未来振兴实体经济的必经之路。”
“实体经济强化科技创新,首先要增 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唐历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人才、平台和机制三个要素。“只有这三方面做得更好、更优,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好。”唐历认为,“要根据 企业创新的方向、创新的要求和创新的内涵来组建团队。同时,这支人才队伍应该对企业的创新方向保持持续的关注和研究,这样才能始终保持领先。”
“制造业的制胜法宝,唯有创新不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奥盛集团总裁汤亮说,必须严格贯彻优胜劣汰的原则,决不能让落后的产品逆向淘汰先进的东西。如果真正树立起市场“唯优是选”的观念,何愁制造业没有向上发展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