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推高了片酬?购剧平台还是制作方谁推高了片酬?购剧平台还是制作方
8月11日,爱奇艺等3家视频网站联合正午阳光、慈文传媒等6家影视公司抵制天价片酬一事持续发酵。当天,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协会也提出抵制天价片酬的倡议。8月12日,以华谊兄弟为会长单位,汇集了唐德影视等400余家影视企业的横店影视产业协会也提出抵制天价片酬的倡议。
各家倡议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每部影视剧全部演员、嘉宾的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而这也是今年6月中央多部委提出的要求。爱奇艺、慈文传媒等9家公司更提出,由它们制作、购买的影视剧单个演员总片酬不得超过5000万元。
一时间天价片酬、阴阳合同等问题被推至舆论制高点。倡议能否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片酬下降会对影视作品的质量有多大的影响?抵制天价片酬倡议提出后,业界的诸多关注也随之而来。
在上述两大协会的倡议发出不久后,多家影视公司纷纷出声支持。仅在8月12日,就有华谊兄弟表态回应。作为上述两家协会的会长单位,华谊兄弟表示将携手协会会员共同维护影视行业秩序;腾讯视频表示,希望全行业能联合起来维护影视生态秩序;华策影视回应称,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抵制高片酬现象。
抵制天价片酬的消息在资本市场也引起反应。i问财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收盘,26家影视概念股中仅有6家股价小幅上涨。参与倡议的华谊兄弟、唐德影视、华策影视股价分别涨0.17%、2.00%、0.21%,其他几家影视公司小幅下跌,慈文传媒跌1.98%、横店影视跌0.60%、长城影视跌0.36%。
除了上述影视类公司支持外,据港媒报道,8月13日甄子丹发声支持抵制天价片酬。他表示,以往曾出现因演员片酬过高,选角开拍不易的问题,应该调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这个做法是健康的,我非常支持,每个人对社会都有责任”。
倡议发出不久,网上流传消息称,杨幂、霍建华等开始自降片酬。在5月份刚开机的电视剧《巨匠》中,杨幂的片酬已由原来的1个亿降到2700万。
8月13日,新京报记者向多位影视圈人士求证,未能证实这一消息。不过,杨幂的官方微吧称,网传杨幂1亿片酬的说法是谣言,并晒图证明杨幂2017年总收入为1.24亿元,这是她当年通过电视剧、综艺和代言等拿到的全部收入。
明星天价片酬已被争议多时。那么,明星的片酬有多高?
根据华视娱乐招股书(2017-06-13)显示,孙俪及其团队在《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拿到的片酬为6048万元,陈晓及其团队从中拿到的片酬为2750万。
《一路繁花相送》出品方领骥影视的2016年年报显示,第一供应商为上海花花影视文化工作室(钟汉良的工作室),交易额为5000万;嘉行传媒的年报显示,杨幂从《谈判官》中获取3424万元收入,杨幂单集片酬为86万元;华策影视2017年年报显示,电视剧《凰权·弈天下》倪妮(南京云鹰低飞影视文化工作室)的片酬是9800万,陈坤(上海东申童画文化传播工作室)的片酬是6900万。
一位在国内头部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工作的高管告诉新京报记者,购剧平台对流量明星的执着和明星资本化是推高薪酬的两个原因。
具体而言,由于剧集市场观众普遍年龄较小,追星欲望强,因此流量明星更容易带动剧集的收视率和播放量,这反向驱动电视台、视频平台在挑选剧集时注重有流量明星的参与。此外,一些视频平台参与到剧集的自制、合制过程中,为了吸引更多的明星从传统电视剧平台转向网络剧集平台,所以投资较大,薪资也相对较高。
对于经纪公司而言,一旦某个影片/剧集给了某个明星超高的薪酬,其他与其知名度相似的明星也会要求提升自己的薪酬,长此以往,水涨船高。
在资本层面考虑,由于明星的影响力和话题性,经常会引起股价的涨跌,因此一些擅长资本运作的公司,通常会以高片酬、股权甚至合开公司等形式绑定明星,并借此维持市值稳定,这也间接推升了明星的薪酬。
面对间接抬高明星片酬的质疑,腾讯、优酷、爱奇艺等平台并未直接回应。不过,也有分析认为,明星“天价薪酬”更多的买单者是购剧方。对于腾讯、优酷、爱奇艺等平台更多以合制、购买等形式获得剧集版权,上游制作公司的成本上升,必然推动购剧成本上升。
明星高片酬的问题受到争议已久,广电总局也不止一次关注到该问题。
2016年8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在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中提到,坚决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问题。指导行业协会联合大型影视公司抓紧制订抵制“天价”片酬的行业自律公约。
2017年9月,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等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提出,“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若超出以上规定,剧方则需要向所属协会及中广联演员委员会进行备案说明。
今年6月底,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多部委联合印发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已有规定,每部电影、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全部演员、嘉宾的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
有业内人士指出,上述措施不是广电部门下发的正式监管文件,最终起到的可能是一个行政调控的作用。
此番业内发出倡议后,广电总局方面是否会有进一步的规定出台?8月13日,新京报记者就此事多次致电广电总局电视剧司,电话均未接通。
对于限薪的影响,多位受访人士认为应该分剧集和电影两方面。
一位长期从事剧集制作超过五年的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剧集的制作成本相对固定,如果核心演员的片酬过高,则会导致服装、化妆、道具、后期等成本被压缩,影响剧集质量,国外甚至有不成文规定要求演员片酬不超过全部制作费用的30%、50%等等。因此,限薪在降低制作成本、购剧成本上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但剧集制作领域竞争激烈,如果不形成全产业倡议,由于利益的驱动,必然会有公司为流量破例,难以形成行业自治的合力。
上述电影制作公司高管则认为,限薪对电影制作成本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电影制作环节中,制片人、监制和导演掌握更大的话语权,流量明星反向控制剧组、漫天要价的可能较小;业界公认电影从投资、制片、编导,到宣发、放映的产业链条长,影响因素多,通常不会为个别明星过度执着。
有接近艺人经纪领域的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几家公司的初衷很好,但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未可知’”,具体而言,片酬超过100万的明星基本都是一线,全国大概不超过50个人,现在影视公司制作电视剧,一般会在开拍前就找到电视台或视频网站等买方,而买方判断是否购买这部剧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剧中是否有这些自带流量的明星,这也是反向导致明星片酬不断溢价的根源。
也有影视行业人士向新京报记者称,明星基本都有个人工作室,即使不拍戏也可以上综艺、拍广告。同时,影视公司给明星的报酬不一定是片酬,还可以是股权、房产等物品,如果未来抵制高片酬发展成行政手段,一些公司可能会通过这种方式规避。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建立稳定的造星机制,让更多新鲜血液加入这个行业,才能让影视业的供需更加平衡,“明星片酬虽然高,但根本上还是市场行为,就应该用市场手段把片酬降下来”。
(原标题:谁推高了片酬?购剧平台还是制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