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静山的学生 前尘影事:郎静山的摄影生涯
年前一位搞摄影的后生,对我客厅挂着的郎静山作品不以为然,称其水平早已超过他了,我淡然一笑,不想反驳,抽出一本民国出版的《静山集锦》画册告诉他这可是著录过的大师级作品,他木然翻着,仍可看出其不屑的眼神,没办法,到底远了,隔了,谁让摄影抛弃菲林而进入数码时代了呢。这件郎静山创作的《云影松风》是我数十年来花心思寻见的珍品,因年久而泛起的那层银泽,恍似绛云薄纱掩映着苍松虬枝,迎送纷至沓来的游人,衬板上有其亲笔题跋:“黄山松最盛,迎客松在文殊院左,树顶若车盖,南临天都,诚一幅奇画,摄以志之。”情见乎辞,读来神驰,我崇敬拍摄出如此隽永之作的老者,也理应宽宥那些旨趣浅陋、无缘玩过120和135菲林的后生。
回望近代的摄影艺术,初创时期并不彰显,自民国十七年上海成立“中华摄影社”才出现转机,优秀摄影崭露头角并入选国际沙龙,在众多出品中最令人瞩目的非郎静山莫属。
郎静山生于1892年,十二岁入南洋中学时即酷爱摄影,后进入《申报》和《时报》担任摄影记者,此后九十余年间相机几乎没离过手。郎氏本喜绘画,皆因杂务冗繁,无暇作画,自认照相比绘画快捷,且可得多张副本。某次曾拍得杨柳照片,颇有画意,便交戈公振主编的《时报》画刊发表,此后报刊竞相刊登其摄影作品。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在长期的拍摄实践中,他寻找到一种能以相机替代画笔表现中国画山水意境的“集锦照相法”,即通过完整的构思,把不同的底片用暗房叠放技术,不露痕迹地将胸中的山水化为纸上烟云。正如后来他在《静山集锦》册自序中说:“余耽习摄影四十年,偶有心得于集锦,朝夕于斯垂二十年,盖以其道正可与中画理法相吻合也,如气韵生动、经营位置,可为摄影艺术之借镜……今有集锦之法,画之境地随心所欲,仿古人传模移写之诣构图,制成理想中之意境。”
静山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把握一刹那的灵感,或是剪裁一张张底片上的一角,而是运用他对山水画的修养、纯熟的技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抒写个人的性灵,因此他的胸襟、他的气度,便活生生显现于咫尺之间,当我凝视他的作品,实在说不出是在读画还是在看照片。
张大千先生曾赞:“吾友静山道兄,摄影数十年来,流播海内外,声华四激,久推牛耳。殚精极思,深有心得于集锦照相,集自然之景物;发胸中之丘壑,使摄影与绘事合为一体。”名画家郑午昌在《静山集锦》印行时也说:“今以其历年杰作影印行世,将见风行海内,习摄影者自当人手一编;即从事绘画者,亦宜奉为范本,定当大有所获。”
抗战军兴,郎氏在重庆、昆明、成都举行影展,藉以抗战精神为主旨,倡导摄影与战时配合,并屡次在上海举办个展,募款汇寄重庆赈委会,救济难民,从而奠定了他的声望。自1931年迄今,他连续参加国际摄影沙龙,展出作品千幅以上,先后获得24个殊荣和88次大奖,更使他成为蜚声中外的国际摄影大师。
郎氏晚年四次回沪为上海举办的国际摄影展览开幕式剪彩,九四年当选“世界华人摄影学会”名誉会长,1995年4月13日仙逝,享年10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