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爸爸 郑渊洁的爸爸 也不是“郑渊洁”
《想在道旁鼓掌也得先看“天气预报”》提到,“很现实的问题是,那位台湾妈妈有足够的家底、人脉和修养使其可以承受女儿不做‘英雄’的后果”。
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好像是因为父母没有足够的能力,无法承受孩子不做英雄的后果才逼孩子去苦学的。有调查显示,那些有着高收入、高职位、高学历父母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忧郁、厌学等心理问题。三高家庭虽然有更为丰厚的收入,但他们却往往对孩子期望更高。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孩子选择更多优质的辅导班之类的,要求孩子全面出击,其实这给孩子的压力也就更大。
曾有家长写过《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的文章,大致是说自己不是郑渊洁,因为没有郑渊洁这样的父亲,所以孩子你一定要努力。可人家郑渊洁也说了,人家的父亲也不是郑渊洁啊。当郑渊洁有了儿子时,他还是工人。那时他就想,为了教育他,要奋斗一回演示给孩子看,让他目睹父亲如何把一贫如洗的家通过正当劳动变得富有。
郑渊洁认为,教育就是亲力亲为加以示范,用活生生的榜样“润物细无声”加以影响和引导。合格的父母要把为家族创造荣耀的责任自己承担,给孩子一个快乐惬意的人生。
所以,问题不是家长有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关键的问题还是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普遍太高,又往往将孩子视为私有财产,潜意识里让孩子为自己挣面子挣荣耀。所以,严格要求孩子不如严格要求自己,父母的榜样作用才是孩子最大的动力。 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