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导演逝世 《末代皇帝》导演逝世 游移于情色与政治的巨匠
11月26日,据美国《综艺》(Variety)杂志消息,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因癌症逝世,终年77岁。
贝托鲁奇1941年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帕尔玛,父亲阿蒂利奥·贝托鲁奇是诗人、艺术史学家、影评人。上大学时,贝托鲁奇结识了父亲的朋友、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并成为他的得力助手,由此在电影圈崭露头角,21岁便执导了处女作《死神》,24岁凭借影片《革命前夕》轰动影坛。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贝托鲁奇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他1987年拍摄的《末代皇帝》,是第一部得到官方许可在故宫太和殿内拍摄的剧情片,也是首部得到中国政府协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除了尊龙、陈冲、邬君梅等著名演员参演,时任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导演陈凯歌也在影片中客串角色。
贝托鲁奇凭《末代皇帝》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但因《巴黎最后的探戈》中的一幕强暴戏而引发争议并惹上官司。2011年,他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终身成就奖,身患脊椎疾病的他坐着轮椅从影星罗伯特·德尼罗手中接过了这一奖项。
《末代皇帝》毋庸置疑是贝托鲁奇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他以独特视角展现溥仪的情爱与生活,在他的镜头下,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被还原成普通人,一个在时代洪流中痛苦挣扎的悲剧角色,将一个高高在上的传奇人物,化作最普通的个体去描写迷茫、欲望和痛苦。贝托鲁奇曾说:"我对溥仪充满了同情。我并不是谅解他,他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任何人都是历史的牺牲品。"
1988年,《末代皇帝》在奥斯卡颁奖礼上九项提名全中,横扫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以及其他六个技术类奖项。贝托鲁奇在获奖感言中特别感谢中国人、中国政府给予他机会拍摄这个美丽的国家,感谢这部影片以及尊龙、陈冲等演员贡献的杰出表演。他称,在中国的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动情的时光。
为了拍摄《末代皇帝》,贝托鲁奇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影片以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和溥仪老师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为参考,并且请到了溥仪的弟弟溥杰和辅助溥仪完成回忆录的李文达作顾问。制作团队花费数年时间钻研晚清民国历史,大到紫禁城的实景拍摄,小到服装、配饰、发型,都严谨得仿佛学术研究。
整个剧组共用到了1.9万名临时演员,最恢宏的便是小溥仪登基的场面,不仅全景式展示了清帝登基的壮观,也从侧面讽刺了这场兴师动众的仪式。为了展现大典气势,摄制组筹备了六个月,2000名群众演员为此剃了光头,制作假发和辫子共用到了2200磅头发。
然而,《末代皇帝》当时在国内评价并不高。不少人认为,它展现的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故事内容也与真实历史多有出入,剧情散漫、冗长,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新浪潮中成长的作者型导演,贝托鲁奇个性化的影像风格和诗意美学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
贝托鲁奇善于刻画个体与宏观历史之间的关系,捕捉极端情境下人的心理状态,并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引入电影,他的视听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色彩、光影的设计到符号的象征与隐喻都令人称奇,情色与政治是贝托鲁奇电影中的典型元素,他也因此备受争议。
他的代表作之一《1900》讲述不同阶层出身的两个人一生的友情与斗争,折射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和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进入新世纪后拍摄的影片《戏梦巴黎》依然对性与政治的表达相当大胆,它以法国1968年学生社会活动为背景,讲述两男一女在情欲欢愉中探索历史的进程。
在贝托鲁奇电影生涯中,有一部与《末代皇帝》同样重要,拍摄于1972年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将他推向国际舞台,贝托鲁奇和男主角马龙·白兰度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的提名。然而,最近一次让贝托鲁奇登上头条的正是围绕该片的丑闻。
贝托鲁奇在一段拍摄于2013年的访谈中承认,当年他与马龙·白兰度即兴设计了《巴黎最后的探戈》中对女主角、时年19岁的玛利亚·施耐德的强暴戏,并称是为了"捕捉她作为女孩而不是女演员的反应"。他称不觉得后悔,"但在她死的时候我想,我很抱歉没能就我和马龙为那一幕所做的事情道歉。"
这场戏成为女主演玛利亚·施耐德的终生梦魇,她于2011年离世。《巴黎最后的探戈》由于极度情色镜头而饱受争议,在当时的评级制度下被禁止公映,母片被下令销毁,贝托鲁奇被意大利法庭判处剥夺公民权5年、缓刑监禁4个月。
半个世纪以来,贝托鲁奇的人生与作品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他是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大师,他大胆的视觉风格以及他对政治与性的探索影响了几代电影人。贝托鲁奇曾说,"我的电影,最弱的总是结局。结束比开始难多了。"在他人生的结局,当人们回忆起这位伟大的导演,仍然会被他作品中浓烈的情感与力量所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