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楠精神本质的纪实摄影作品分析与研究

2018-03-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吕楠精神本质的纪实摄影作品分析与研究沐晓熔吕楠,在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界里,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名字,熟悉吕楠的人,都会被他的纪实摄影作品三部曲:<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态>.<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而感动;此刻的感动并非是视觉刺激而带给观者直观的愉乐,而是触摸到人心本质的精神解读.吕楠,1962年生于北京,在<民族画报>工作5年后,毅然辞职,成为自由摄影师,用了15年的时间拍摄了他著名的影像三部曲.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曾指出:这三

吕楠精神本质的纪实摄影作品分析与研究

沐晓熔

吕楠,在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界里,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名字,熟悉吕楠的人,都会被他的纪实摄影作品三部曲:《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态》、《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而感动;此刻的感动并非是视觉刺激而带给观者直观的愉乐,而是触摸到人心本质的精神解读。

吕楠,1962年生于北京,在《民族画报》工作5年后,毅然辞职,成为自由摄影师,用了15年的时间拍摄了他著名的影像三部曲。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曾指出:这三部作品“仿佛象征了人类今天的精神状况,象征了吕楠期望的人类伟大精神的复归”。

可以通过潜心的艺术创作,透过影像折射出人类精神的本质,实属不易。吕楠早期曾拍摄过《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等带有观念性的摄影作品。他传奇的摄影师经历让很多观者也对其充满了好奇感。15年的时光,吕楠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成就了其三部曲。在中国当代纪实摄影艺术舞台上,举足轻重。

一、精神病患者内心世界的纪实

1989年—1990年,吕楠开始了《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态》影像艺术作品创作,他深入到全国各个地区的38个精神病院,走访了上百个精神病患者家庭。吕楠拍摄精神病患者题材时,条件允许下,都会和其家人进行采访、沟通;了解其背景情况,为拍摄做好前提准备。吕楠在北京的安定医院拍摄精神病

患者时候,在病房外遭遇了一个强壮的精神病人,抬手向他走过来,吕楠本能的

用手护住头,本以为该精神病人会对其殴打,结果,这位精神病人伸手过来与他握手。再这次拍摄经历后,吕楠重新解读了精神病患者,并以自己的理解方式来拍摄传统意义上不一样的精神病患者。现代很多人看待精神病患者都会有歧视的眼光,根据不完全统计,每10个人里,就有1个患有精神病,但精神病并不等于白痴。

除了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外,还有焦虑症与恐惧症等,某程度而言,精神病跟其他生理病区别不大。如何站到摄影师的角度去角度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向外观看世界?成为了吕楠拍摄这一主题的指导思想和精神食粮。

外表行为举止异常,言语不对,反常态的状态,这是精神病患者在观者眼中的正常状态。在吕楠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超越正常的安静。

在黑龙江的精神病院里,长条形的饭桌上,5、6个患者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碗中的美食。(图一)在这个北方的精神病院里,空旷的房屋类似废旧的厂房一般,一种肃穆的感受迷漫着四周。

前排的精神病患者没有目的性的享受着食品。阳光透过窗口,投射到食堂内,形成了一种具有对比的效果。照片中,远处的精神病患者在游荡,他们群居的生活被定义在了这样一间类似厂房的空间里,我行我素的拘束的自由。80年代至90年代,人们对精神病的定义是如此狭隘,国内的精神病院的条件与设施还处于滞后阶段。当时的主流治疗观点是当做如同监狱管理规定来进行。吕楠的视角除了记录这一现状之外,更多地挖掘了精

神病患者内心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是非常微妙的。阳光照射,是吕楠给予当时精

神病患者的光芒希望;期望改善现状,是吕楠在拍摄此系列作品中另一种表达。吕楠从最初的常态对待精神病患者转变为具有另类角度,进行人文关怀的拍摄;这样的摄影作品蕴含了更多的情感体验。精神病院在80、90年底代是具有边缘性质,不被人看起,没有人会关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底层中,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

吕楠像众多的纪实摄影家一样,抓住了被忽视的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进行拍摄。吕楠又有着他与众不同的创作方式,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走进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他看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状态不是用镜头看,而且是用自己的内心观看。

用内心观看,看到了精神病患者真实情感的再现。只有这样的纪实影像才具有纪实摄影彰显的真实性,故在吕楠的镜头中,可以看到更加纯粹的影像,纯粹的情感。

吕楠拍摄的作品风格与卢广的作品有所不同,卢广讲求尖锐,刀锋直接,影像风格不留一丝柔情。吕楠的影像不直抒残忍情景,而是和善地记录内心所看到了精神病患者之外的真实感受。

这样缓慢的感受,犹如刻刀,刻骨铭心。吕楠的视觉修为是走内心的解读开始。有些时候,精神病患者内心世界应该是如此安静和纯粹的。图二中的小女孩回望着镜头,双手怀抱着一只熊猫玩具,宽松的病服在她弱小的身躯上看上去,及其不合适。远处,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站立,灰色的砖墙,加剧了一种精神的

阴影。这是1989年吕楠在北京的某精神病院所拍摄到的年龄仅11岁的患者。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在精神病院是没有专门的儿童房间,这个小女孩只能和精神病患者的成年人一起居住,也经常会遭到成年人的殴打。作品中的小女孩用一种胆怯的眼神看着镜头,惶恐中有着幼稚的淡定。

同龄人中活泼的感受在她眼里是安静,吕楠擅长拍摄外观事物流露真性情的影像。对比在这张作品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运用。小女孩怀中的熊猫玩具,也是以一种无辜胆怯的眼神看着小女孩,而小女孩紧紧怀抱着玩具,像一位慈爱的母亲保护着自己的儿女般。

在精神病患者的世界里,他们是看不到正常世界中的尔虞我诈,没有伤害;他们世界中是一种平和与和谐的状态。两种极端的对比,在吕楠的影像中展露无遗。

另一幅作品中,一群的患者坐在床边在打牌,他们专注地看着自己的纸牌,每个人都聚精会神,有三个患者头上顶着枕头,这是一种多么常规的状态,但是这是在精神病院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有着不同的意义。

看似普通的场景,来源且是在黑龙江的某精神病院,吕楠用镜头记录了看似正常生活中的影像。吕楠影像作品中,可以看到在外界看似不正常的精神病患者中,却是有着他们正常的规矩,不按规矩的人将受到惩罚。这样的制度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下,都会都很多人故意违反,而在没有固定规矩的精神病患者的世界中,这样的规矩却是自发形成,主动遵守。

故吕楠的影像是用内心去观察世界,不是用镜头看待世界。同样,这样的拍摄方式也成就吕楠独特的影像艺术魅力。

精神病患者的世界有着多样的解读,另一幅作品中,一群人围绕着一个磨盘在行走,永无终点的行走,在磨盘上,躺着一个患者,四肢分开,大面仰望。围绕四周行走的患者,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信仰,虔诚的步步向前。

这是某种仪式的祈祷还是自我解放的寻找呢?吕楠抓住了祈祷式的场景,让观者看到在精神病院里,患者不同的生存方式。我们都说,现代的社会缺失信仰,没有信仰,这个社会会道德沦丧,秩序混乱。但是在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空间里,他们充满了极致的信仰,虔诚地进行着内心的信仰。

与传统世俗的纷争无关,存活于内心的世界。苦难也在精神病患者题材中有所体现,苦难也是吕楠无法回避的问题。这里的苦难场景的再现有了多层的意思。

1990年的四川某精神病院里,谢致梅的女儿谢群英,24岁。她家付给医院的住院费已用完,医院便把她从正式病房搬到这间废弃的屋子,她的生命已奄奄一息。枯败的场景,她全身裸露地躺到床板上,没有表情,身躯干涸得如同吸毒者,筋骨紧紧围绕。

一个精神病患者在等待着天堂之门的开启。生命在精神病患者的眼中,也就是这么一个轮回的转世。怜悯的情感是观者看到这幅作品的第一感触,当观者看完其余系列作品作品时,精神病患者的世界也许会有所领悟了。在吕楠拍摄完精神病患者主题后,他也感叹道:“医院外面才是精神病院,而真正的精神病院里面倒像教堂、寺庙、修道院,极为宁静。”

一个活体,这是世人看待精神病患者的惯用眼光。在这些看似及其不合情理的规矩中,吕楠镜头中的精神病患者用着自我合乎规则的方式存活着,不必在乎外界的异样眼光,他们自我的世界是如此的丰满与多彩。这样的内心世界里,没有痛苦的折磨,是自我进行救赎的存活。吕楠用温情的手法,娓娓道来精神病患者内心不同的情感世界。影像鲜活了精神病患者的世界,让观者看到另一个世界。

二、天主教徒坚定信念的纪实

天主教于明清时期传入到中国,并在在本土的文化语境下慢慢融合共生,形成了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信仰。天主教同时也经历过异文化与本土宗教的冲突,大肆传播又显示了两种宗教文化的融合。在当下研究中国乡村天主教方面,主要以教史、神学、哲学、文化冲突等领域进行研究,吕楠选择了使用摄影的方式进行研究,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

吕楠的《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摄影作品,主要视点聚焦于中国乡村的天主教层面上,通过天主教这一异文化的传入现状,表现着不同文化在中国乡村民众信仰里的特征。

吕楠走访了中国各地的天主教集中地区,由于涉及宗教信仰的题材,故在拍摄此题材时候,吕楠从碰到了许多天主教人士的阻碍到沟通到认同,吕楠在这一题材拍摄上,把宗教神性的内核展现于观者面前。遍及中国的山西、内蒙古、江苏、云南等地,北方到南方,地域不同,但宗教的认同却在吕楠的影像作品里展现无遗。

16世纪意大利的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等耶稣会传教士到中国传教,采取了结合儒家思想、尊重和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传教,将他们信奉的神称为“天主”、“上帝”,天主教又称罗马公教、罗马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同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吕楠拍摄的天主教主题影像,横跨中国南北,把天主教这一神性的宗教信仰现状呈现给观者面前。

笔者认为:吕楠之所以聚焦于中国乡村的天主教为题材拍摄,也是基于上述所讲内容而长期坚持拍摄,同样也用真实的镜头再现其宗教的现状和众多民众内心的诉求,文化层面的共同,也在吕楠的影像作品中融合得滴水不漏,爱是一种给予,是一种共同的享受,也在吕楠的影像中彰显无遗。天主教的信徒在艰难、贫困的生活状态里,深情多姿的活着。

三、西藏民众质朴生活的纪实

西藏,一个充满魔性的地域,吸引着众多的学者纷纷而至,这里可以看到另一面不同学术研究的领域。诸多的学者对西藏都有着自我的解读。在摄影艺术领域里,有过很多摄影家都对西藏进行过艺术创作,风格迥异、各具代表。人文纪实在表现西藏题材中,且不多见,吕楠在西藏纪实摄影表现上,以平淡的叙事方式进行展开,他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区,坚持深入到藏民生活的点滴里,以淳朴的真实影像质感来诠释藏民普通生活的现状。

有人看到吕楠的《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作品,未曾想到他竟用了七年时光,潜心磨练镜头,从西藏的春播到秋收,从吃饭到亲人亲情,无数的场景一幕幕展现于观者眼前,精心挑选出的109幅作品涵盖了西藏地域藏民生活细节,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总能嗅到淡淡的恬静。

这样的恬静不同于其他摄影师所拍摄的西藏,没有了高原地域的凛冽寒风、粗狂的图腾崇拜、神性的宗教仪式,在吕楠的影像作品中总是普通的藏民生活的点滴画面,让众多观者看到了西藏民众普通生活中不普通的恬静与自然。

在西藏主题的纪实摄影作品中,吕楠没有用纪实摄影中刺激与程式,而是直抵生活的内核。或者可以说,吕楠在这组影像作品里,呈现了一种隐士般的艺术创作态度。我们从《收割中的姑娘》这幅作品可以看出,作品塑造了藏区,传统农家妇女,在挥着镰刀进行秋收粮食的场景。

青稞在她飞舞的镰刀下,随风而逝。影像中的妇女,面带笑容,丝毫感觉不到疲惫,脱离了宗教仪式般神性的影像创作,我们看到了另一面回归生活本质的藏民生活现状。

这是四季时光轮转中,藏民秋收生活的缩影,质朴生活的真实记录才是纪实摄影需要本真。吕楠的西藏系列作品中,表现亲情的影像作品也颇具代表性,作品《奶奶和孙女》、《外祖母和外孙女》中,都是表型女性题材,都是以亲情关系的和谐融洽为基点,抓住了脸部表情的特征,真实记录了藏民亲属之间的友好关系。

《奶奶和孙女》作品中,奶奶停下了手中的活计,与孙女进行了亲吻状,奶奶的脸庞皱纹密布,但却是满心欢喜,孙女是稚嫩的小脸,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幸福。

两种不同肤质的对比,在亲吻的瞬间,吕楠拍摄下了感人的场景。《外祖母和外孙女》作品中,外祖母环抱外孙女,神情自然,没有任何一丝的不悦,关怀备至。

西藏大量的题材,都重点在于表现它的肃穆、庄重、神性。在这些高高在上的形式下,温情、柔和、平淡却成就了吕楠。《吃午饭的一家人》,同样是平铺直叙的方式,拍摄了一家人在劳作的田野,聚集一起吃午饭的场景。高原的阳光,炙热的辐射着他们的皮肤,但围坐一起的所有亲人,脸上都是满满的笑容,这是一种和睦的幸福感。

西藏是高海拔,生产力低下的地区,吕楠拍摄的很多影像作品里,很多都是藏区农户的艰难生活,但他并未以刺激的方式拍摄,而是用缓和的,充满幸福感的影像来呈现。西藏特殊的少数民族服饰,典型的高原性格,却是温情的、和睦的场景。这也是吕楠隐喻的纪实风格。

四、缅北监狱囚犯内心世界的纪实

吕楠在拍摄完三部曲后,紧接着推出了另一组系列纪实摄影作品《缅北监狱》,缅甸位于臭名昭著的毒品中心地带,公开宣布禁种罂粟的举动,得到了中国的支持。由于此地多年靠种植罂粟为生,不会种植其他农作物。禁种之后,也试验过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如橡胶、果树、咖啡等,但都以失败告终,只有甘蔗种植是成功的。吕楠在拍摄完成前三部曲后,毅然拿起

小结

悲情题材的表述,在纪实摄影作品中,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大量的悲情题材作品也因此纷纷而出,但是悲情题材里可以有思想高度的作品,并不多见,笔者认为《缅北监狱》是吕楠纪实摄影艺术高度的见证。可以从其作品的表现力度中,看到人情关怀的真谛。

相比之下,吕楠在拍摄《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态》系列作品时,还带有第三方角度去记录的意味,而到了《缅北监狱》系列作品时,我们看到了更为成熟的影像控制力,这和吕楠的阅历的密不可分的。

更为成熟的影像控制力是指吕楠已经脱离了纪实摄影圈内常规的艺术创作方式——直接记录伤痛与不堪。在吕楠的《缅北监狱》中,看到了多维度展现专题作品的方式,人物的表情特征,动作的抓拍方式,同一主题的多角度解读,可以说,吕楠具有了成熟的影像控制力。

《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态》系列作品开启了吕楠纪实摄影的脚步,《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和《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系列作品是一种摄影的转型期,两种题材都带有神性的味道,如何展示它们之间的异同,吕楠也用影像语言给出了答案。

《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是异文化相融合而生的影像,信仰是这一题材里的核心,而《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系列作品,吕楠恰恰没有表现西藏的宗教信仰,转而平铺直叙地记录藏民恬静的生活和内心的丰满。

这也是吕楠与众不同的拍摄视角与方式。在《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态》系列作品我们看到更多是中国精神病院内,封闭的人群,有着平静如水的心境和多样的生存状态。

在《缅北监狱》系列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犯人表面的淡定与木讷,内心却是深渊的堕落。当然,在《缅北监狱》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最初创作《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态》作品的影子,只是在镜头的提炼上,缅北监狱专题的拍摄的作品更加简洁有力,不会有多余的素材附加于此。

有人说,吕楠是摄影界的隐士,飘忽不定,却又有深刻的作品公诸于世。笔者通过吕楠的作品看出,他一直都是入世的苦行僧,只是他刻意地回避了很多艺术创作上干扰的因素,潜心锤炼镜头语言,自由地行走,深刻的记录,用内心记录影像,传递人类精神空间的本质,通过摄影艺术形式时刻关注身边或远或近的对象,让镜头影像渗透他内心涌动的情感与关爱。

本文为2015—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摄影艺术创作青年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