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军校拓展基地 前员工看苏宁1200:零售业的黄埔军校 小白兔不要进

2018-08-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又到一年毕业季.具备相当实力的大公司,早早就加入到了一年一度的抢人大战之中.即将迈出象牙塔的莘莘学子们,在经历层层的面试.3-6个月实习期后,也将真正开启自己的职场人生.进互联网大厂还是创业公司,进外企国企还是民企私企,留在北上广还是回老家,考公务员还是去商业世界激荡--这是一个问题.但无论是选择哪一个方向.进入到哪一种体系,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而言,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还是:明白自己要什么,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付诸行动.广州黄埔军校拓展基地 前员工看苏宁1200:零售业的黄埔军校 小白兔不要进

又到一年毕业季。具备相当实力的大公司,早早就加入到了一年一度的抢人大战之中。即将迈出象牙塔的莘莘学子们,在经历层层的面试、3-6个月实习期后,也将真正开启自己的职场人生。

进互联网大厂还是创业公司,进外企国企还是民企私企,留在北上广还是回老家,考公务员还是去商业世界激荡——这是一个问题。但无论是选择哪一个方向、进入到哪一种体系,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而言,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还是:明白自己要什么,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付诸行动。

广州黄埔军校拓展基地 前员工看苏宁1200:零售业的黄埔军校 小白兔不要进

12年前,笔者也是一个刚毕业的职场小白。稀里糊涂的进入到了“苏宁电器”,成为苏宁“1200工程”五期的一员。现在的苏宁,已经变成了线上电商第三、线下零售第一的智慧零售巨头,人称其为“狮厂”。

作为一个有过12年北漂、多次跳槽、辗转创业经历的“老腊肉”,今天特别来谈一谈在苏宁2年多时间里的一些感受,尤其是对苏宁1200工程的一些看法,以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多一个参考的维度。

广州黄埔军校拓展基地 前员工看苏宁1200:零售业的黄埔军校 小白兔不要进

【我为什么进苏宁,还留了下来?】

我进入苏宁,真的有点误打误撞,但是又在情理之中。

2006年10月左右,苏宁电器在北京交通大学做校招。抱着试试的心理,我的一位老乡帮我代投了简历。接下来,我便在交大参加笔试,后去苏宁北京当时总部所在地马家堡办公区参加面试,再经过7天的门店实习,基本上就定了。

广州黄埔军校拓展基地 前员工看苏宁1200:零售业的黄埔军校 小白兔不要进

过完春节,我几乎就在门店实习以及在马驹桥物流中心培训。期间,我还做过门店自营导购的英语培训老师。奥运会临近,苏宁每家门店都需要能够进行英语交流的营业员。因课程与学校安排冲突,我甚至没参加大学的毕业典礼,大学四年最后连与校长合影的机会都错过了。

进入夏天,大约是在6、7月份,开始去南京接受为期一月的培训,期间还参加了苏宁之夏。接下来,是真正“考验人”的终端门店见习期。之所以“考验人”,是因为公司并不会告诉你即将进去到什么部门,每个人都不知道命运会如何,什么时候被总部召唤。每天都在拼命干活,每天却都在等待,好像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

如此繁复的入职过程,许多新人还没真正走上岗位就选择了离开。而我最终还是坚定的选择留了下来。

回到我什么进苏宁并留下来这个问题,主要有几个因素:一是,我非常坚定我自己要去一家纯粹的商业公司,而不是去考公务员及金融行业(我的专业是金融学)。所以,大四上半学期,接触的唯一个校园实践活动都是蒙牛。苏宁、蒙牛、联想等在当时都已经是知名的商业企业,BAT及其他互联网公司都还不是主流。

第二,我相信眼前的任何一份付出,都能够给我带来另一种回报。我的大学是985/211,但是我真的没有感受到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四年大学生涯给自己的职场素养、技能带来了什么明确的支撑。当然,这里面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个性特质、思维能力,还是离不开教育经历的。

显然,自己不过是一张白纸,谈对公司短期做出什么较大的贡献还说不上,自己最需要的就是被锻造和被发现能做什么。就拿我当时在苏宁北京联想桥店的见习期来看,每天跟空调组的促销员、营业员、督导开会、卖货、执行促销活动,有时候还跑小区去发传单、去物流基地搬货、去对手门店探测价格行情。作为一个菜鸟,很多方面未必比任何一个促销员干得好,甚至要差许多。

我认为,在终端的意义在于,培养我们的服务意识、了解公司业务的全流程,甚至是一种意志的锻炼。我发现,我自己的内心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当时,我租住在北京理工大学外的西三环一个没有电梯的小楼里,一个两居室摆满上下铺,挤了12个人。每天早上八点过去上班,晚上九十点回去,骑着一辆山地车飞驰在三环辅路上。同行的还有一个1200同期同事,每天结伴来回,下班了喝瓶啤酒撸个串儿。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心无旁骛的单纯和坚定,是至今都觉得非常珍贵的东西。期间,结识的同事,至今依然能够保持那种非常清晰而又简单的“战友情”。

第三,始终都保持有对未来的希望。一进入苏宁,尤其是在门店,只要一说是1200的,其他同事真的会多看你几眼——“小伙子,好好干,公司很重视你们。”说起对苏宁1200的重视,那真不是一般的重视。

早我进1200的同事,连面试都是孙为民直接面试。一旦进入采购、连锁管理、市场等部门,半年升主管、一年升部长并不是什么难事。当时,1200队伍中还有一个属于专门打造店长工程的“店长梯队”,全都是一年半载往副店长位置上推的。就在我们实习期间,就能经常看到早一年进入的副部长级的门店副店长或者某一品类的管理者。

在苏宁北京大区,副经理级/经理级就是要直接管一个部门的领导。因此,即便是主管级/副部长级、部长级,虽然人很多属于基层的业务操作者,但是它的含金量并不低。比如,主管可能就要直接去管一个小品牌在苏宁的销售。这样的品牌在苏宁体系很多,但对一个品牌而言则代表着在北京市场苏宁六七十家门店数亿甚至数十亿的销量。

得益于这种重视,1200员工在苏宁体系中的发展空间会很大,苏宁会大胆放你去干、也有好的带教、升职也比较快。

我离开苏宁十年,到今天早我一两期的以及同一期的同事,都成为北京大区或者集团的高层管理者。现在的总经理是1200二期的,我认识的至少两个副总经理是1200三期的,分管采销及运营的副总经理全是1200五期的,北京苏宁小店总理是1200四期。苏宁官方给出的一组数据:苏宁总裁级别干部中,1200占比达26%,总经理、总监级达36%,经理级达33%。我个人判断,这个数据绝对不是吹牛。

时过境迁,今天的1200不知道是怎样。那时候的苏宁,主要还是经营电器、3C产品,还是纯线下零售。今天的苏宁,线上线下都是千亿级规模,线上占比超过60%。以前全是大店,现在小店、县镇店、极物店、体育店,业态要丰富完善许多,门店规模超过12000家,估计是我们当时的十倍规模。同时,苏宁除了在零售主业上实现了转型及持续规模增长,物流、金融、科技、文创、体育齐发力。

大概率上,今天的1200一定会比我们那时候待遇更好、机遇更多、空间更大。自然,门槛也应该要更高。我从现在网上看到的资料,苏宁1200中哥伦比亚大学、伯明翰大学、早稻田大学都有,清北复交也应该不少,985/211应该是一个基本门槛了。

【我又为什么选择离开苏宁?】

既然我说的机会那么好,为什么我后来又会离开呢?

我从2006年11月开始去苏宁实习,基本上到2007年毕业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工作上,到2009年4月离职,满打满算待了两年半时间。按毕业时间2007年7月算,也就1年零9个月。但我真的感觉,在苏宁待了很久。

回到根本问题,我离开真正的原因是因为钱。2007年7月毕业工资拿到手是不到3000元,虽然中间每次年度半年度领导都会给安排涨薪,但是到2009年3月,从来都没有超出过4000元。几年下来,一分钱没存。很简单,要付房租、要生活、要还助学贷款、还要补贴家用,回家过年连飞机都坐不起。

那时候,偶尔看到部门经理工资条,发现也就六七千。想一想,如果再熬几年,即便成为了一个小领导,依然生活无望。于是,辞职不干了。当时,公司第二大领导找我谈话,我就说了一个要求:公司能够给我开到月薪6k,我立马留下来。哈哈,那个时候的80后也是够直白的。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6k是一个部门领导的工资水平了。

现在想起来,苏宁当时工资低确实是传统零售业的通病,整个行业的工资水平会比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低许多。我后来,自己参与朋友公司创业,就给自己开4k元然后公司负担房租,再后来在一家电商公司直接是7k。再后来换工作,是12k-18k底薪,平均在20k左右。

当时,毕竟因为年轻,我也犯了一个认识错误——我并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当时的眼光看后来的发展变化,觉得工资不可能有大变化。

但是,十年过去,苏宁变了。从一个传统零售企业,变成了一个名正言顺的互联网电商零售公司,尽管可能有些互联网公司的人并不这么认为,但它确实已经是一家在线销售占据主导的零售巨头。

这个变化,首先在1200工程薪资上就体现了出来。据一位前同事反馈,现在1200的工资,根据学历面试表现,基本8000起步,高的能达到15-16K。

这样对比来看,现在1200的最高工资比我们当年的简直翻了5倍。虽然,北京的房价在过去十年也翻了十倍,但是工资收入对多数年轻人人而言并不会用到买房上去,而是对生活本身的影响更大一些。这样看,现在的工资水平还真不只是物价水涨船高的结果,而是苏宁工资提升了的结果。

说真的,现在的1200,只要你有一个优秀的基础,还不谈未来的贡献,就能拿到这么高的工资,非常令人羡慕。

说到福利待遇,我们那个时期的1200并没有员工公寓之说。据说,现在就不一样了,苏宁的1200公寓已经是一种常规配置。面向核心骨干员工,苏宁还提供最高额度50万的购房借款,目前累计已发放好几个亿。北上广深房子太贵,另当别论。公司提供贷款支持,在其他任何城市都可以放心安家了。

讲真,只有对比起来,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当然,我认为,苏宁的一些高工资和好福利,一定是优先给到本身优秀、又肯奋斗、能出成绩的人的。毕竟,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不可能让每个员工都舒心顺意。如果真有让自己不爽的地方,首先还是应该思考自己的问题。

【我怎么看苏宁1200工程?】

现在,脱离苏宁再看苏宁,往往会客观理性许多。但无论如何,我对苏宁1200工程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苏宁1200工程,可以讲就是零售业的黄埔军校。

今天,苏宁1200的培训体系我不太清楚。但结合以前的实践看,苏宁的1200,放在互联网公司中去类比的话,那就是苏宁想要打造的阿里巴巴的“中供铁军”。放在历史上对比的话,那肯定是“中央军”。

我们还在苏宁的时候,前辈们常讲一句话是:在苏宁1年,要抵在别的公司3年。这个感受我个人也是非常的明显。

首先是苏宁1200从校招到真正进入用人部门的漫长而复杂的“考验期”。许多年轻人在这一阶段,往往都会打退堂鼓。刚进入职场,很多认知都还只停留在“自我感受”的小我意识水平。可能会觉得,这个公司“洗脑”厉害、比较“变态”,然后早早就走掉了。

职场是一个开放的双选市场,走与留无关对错,只关自我选择和合适与否。

但是,这可能就是苏宁1200工程的选拔机制,没有能力基础的肯定不能进入,进入了没有耐心和韧性及执行力,肯定也希望你走。真正希望的是留下有能力的“剩者”。从长期的终端实习到高强度的军训、培训,苏宁的做法就是尽快把一个个“愣头青”锻造成为苏宁要的“自己人”——追求事业发展的奋斗者、事业经理人。

前面我也提到,这一阶段可能最大的考验真的来自于对人心性和意志的磨练,它的强度比起今天大家抱怨的996来,可能还要大。

否则,在零售这个行业,如果聚集了太多安于现状的人、贪图安逸的人,苏宁不可能抗得过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不可能顺利实现转型,更不可能实现今天的逆势扩张。

其次,1200员工在苏宁所接触的业务面,其广度和深度都是非常不错的。比如,在市场营销岗位,市场在公司属于老板工程,到大区是总经理工程,日常运营需要营销驱动,策划什么样的活动都要和大领导及采销、运营等部门的负责人去开会去碰。再比如,前面举例的做采购的部门,做手机哪怕一个小品牌,可能管的就是一个区域市场乃至全国的大盘。其业务的重要性,和接触的人层次也是多样的。

这些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是难得的机遇。这在一些比较僵化的外企、国企中,几乎没有可能。很多大公司,由于僵化的体系,论资排辈,能者可能难以发挥出来,甚至被限制发挥。职场新人身在其中,三五年都在做螺丝钉,其实是一种悲剧!而在创业小公司,虽然也是能者上,但是鉴于创业公司的资源实力薄弱,所经历的成长会比苏宁1200缺乏一种体系性。

我拿自己举例,我在苏宁市场部时并不负责广告创意。但因为我自己经常读办公室里大家要抛弃的各种营销杂志、广告杂志,我在几个月内就对苏宁的广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在2008年以后,北京苏宁的一些涉及品牌广告创意我就开始参与了。

北京苏宁5周年的广告创意还获得了公司领导的一致嘉奖,最后还获得了集团领导在总结会上的公开表扬。我在给中关村海淀桥店开业写的广告文案“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许多当年的老同事今天也都还记得。

意外的是,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大胆发挥而受到同事的眼红、甚至打压。这一点上,我觉得苏宁对新人是很包容的,而且环境是单纯的,有任何想法意见领导们都会听一听要么采纳,要么告诉你为什么不行,不会因为所谓的职场“政治因素”限制个人创造力的发挥。

第三,苏宁1200为整个中国零售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作为一家零售企业,人的来来去去很正常。我当时在一家电商公司时,老板点名了要挖在苏宁、沃尔玛等零售企业干过的人,因为论零售的本质,这些人比做电商的要懂。

在我的前同事中,他们有些人去了亚马逊、京东、阿里巴巴。在下一家公司中,做部门负责人、总经理的比比皆是。这侧面上也反应了苏宁1200工程人才体系的效用。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留得下来,但是苏宁最终还是留下了自己需要的人才,也给整个行业输出了成熟的人才,做出了贡献。

我的这些体会,可能还仅限于基层员工的层面。在更高的层面,我也看到他们成为近年苏宁新业务的改革派、实践者。苏宁高层许多创业业务,要能好好的推进下去,我想,首选还是1200这群人。

职场第一份工作,会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对于我而言,我在苏宁时所养成的忙碌的闲不住的工作习惯,让现在创业的我很轻松的就能面对任何时间情况下的工作。期间,所接受的业务上的锻炼,让我在后来创业做茶、做自媒体,基本上没有遇到过大的挑战。

人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用于工作。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好平台,以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它,是自己给自己最好的交代。而这其中的好与坏,往往取决于自己的思维、选择以及行动。

总体来说,如果你没有一份事业心,没有一点拼搏精神,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请不要进苏宁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