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祖昌后代 甘祖昌模范事迹给后人的启示
[摘 要] 甘祖昌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他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知行合一的行事作风、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严以律己和教育后代的模范事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关键词] 甘祖昌 模范事迹 启示 甘祖昌(1905―1986),江西莲花人,是从井冈山走出来的著名将军。1951年,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的他在工作途中,因敌特破坏桥梁,遭遇车祸,头部严重受伤并留下脑震荡后遗症,工作一紧张就头晕目眩,甚至昏厥过去。
他当时完全可以在干部疗养院安享晚年,但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家做农民,经历了一个从农民――将军――农民的传奇式轮回。他的举动,曾经轰动全国,写入课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的高度赞扬。
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甘祖昌的模范事迹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一、关于理想信念 (一)人可以没有一切,但不可以没有信念 人需要有一种理想和信念的支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
有理想信念,人生才有正确的方向,才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如果把人生比做一只小船,理想信念就是大海中行船的指南针,就是前进的灯塔。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有了革命的理想信念,人生之船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了革命的理想信念,才能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未来充满希望。
相反,没有革命的理想信念,必定经不起风浪和挫折。 长征路上,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部队的粮食非常缺乏,困难就更多了。
有时,为了甩脱敌人,部队常常日夜兼程,但同志们从来也不说一声“苦”和“累”。有一次,十几个人一粒粮食也没有。一位同志搞来一小罐蚕豆,每人分到8颗,作为一天的口粮。大家一颗蚕豆一口水,喝个饱,继续赶路。
可是,走不多久,肚子又咕咕叫起来,浑身软得一点儿气力也没有。特别是爬山的时候,两条腿像铅似的沉重。甘祖昌后来回忆说:“当时,我们只有一个信念:为了革命胜利,决不能掉队。年青的扶年老的,体壮的扶体弱的,一步一步地前进。
这一天,我们赶了一百二十里路,完成了行军计划。”红军战士当年就是靠这么一种坚定的信念,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到达陕北的。 (二)信念不是装饰品。而是灵魂 罗曼,罗兰曾说过:“我称之为英雄的,是心灵上伟大的人。
”甘祖昌正是用他坚定的信念,成就了伟大的灵魂。又用他切实的为民举动物化了这个伟大的灵魂。 解甲归田后,甘祖昌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家乡的建设,他不顾年老体弱、身患多种疾病,不辞劳苦,领导家乡人民筑水库、建电站、架桥梁等。
1964年修筑江山陂时,甘祖昌和乡亲们一道把一袋袋水泥、一根根钢筋沿着崎岖小道从五里外的洋桥运到工地。有一天夜里,山洪暴发,他拖着病体,披着蓑衣赶到工地抢救物资。为了尽快修复水渠缺口,他率领12名农民在山下扎起临时工棚,吃住在工地,日夜苦干,三天三夜只睡3个小时,终于修复了水渠。
在甘祖昌的带动下,经过5个月苦战,只花12.1万元就修起了一座高18米、长49米、蓄水550万立方米的江山陂。
回乡29年,甘祖昌和乡亲们一起,用辛勤的汗水修起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长期的实践和刻苦学习,使他积累了一定的农林水利建设经验,被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
(三)信念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终身的追求 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共产党员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才有了立身之本,才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更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甘祖昌一生时刻想着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事业,从来不把自己放在心上。对于伤痛和病魔,他如同对待战场上的顽敌一样,向来无所畏惧。在家乡闹革命时。他领着劳苦群众冲进一个大土豪家,脑门被敌人削了一刀,血流满面,毫不退缩,冲上去刺死了敌人。
长征路上,一次身上中了敌人的流弹,弹头的半截还留在外面,他咬了咬牙,用力拔去带血的子弹,继续前进。他在战场上多次负重伤,晚年又身患多种疾病,但他回乡29年,从不愿出去疗养。
甘祖昌病重住院期间,按照他的病情,必须用一些好药。县里紧急向省、地医院求援。这事让甘祖昌知道了,他内心十分不安,一再交代医院领导不准为他花钱买进口药。他多次对院长说:“国家还穷啊!
”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还是不忘人民。弥留之际,交待老伴:“领了工资,买化肥农药,送给……贫困户……支持农业建设……我不要房子,不要盖房子……”这就是将军甘祖昌留给人间的最后声音。可以说,甘祖昌的一生是以主人翁的作为诠释一个普通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
二、关于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作为人品的重要内容,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基本素质。具备不具备这个素质,不仅关系到对领导者个人品德的评价,而且关系到党的形象。
甘祖昌可谓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一)想到做不到是空想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甘祖昌回家乡以后,就一直留心观察四周的红土山岗。这些山多年来都是红红的一片,此前也曾有人开发这些山岗,但是都失败了。
一下大雨,山水就夹着泥沙冲下来,什么都冲走了;天一旱,红土被晒得像一块铜,刨都刨不动。他想:时代变了,这些红土山也应该出头露面了,虽说困难很多,但是干他个几年,总会有好处的。
于是,他选了屋后一座乱坟山,搞起改造红壤土的试验来了,他认为,改造红壤土也像打仗一样,必得先攻掉堡垒,才能顺利地解决全局问题。如果能把这座乱坟山攻掉了,其他的红土山的改造也就有了一个样子。红壤土能不能长出庄稼来呢?全村的人都担心着。
有些好心的人来劝他:“你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费这个心思,操这个劳,红土上是长不出东西来的。”他没有动摇。他坚信:土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你想办法改造它,它就会起变化;你不去动它,再过一万年,还是那个样子。
一天,报纸上刊登了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写的一篇关于改造红壤土的文章,甘祖昌仔细地把这篇文章看了五遍,他的想法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红壤土不长庄稼的主要原因,是这种土质缺乏有机肥料,只要下足有机肥料,土质就会逐步发生变化。
过去人们虽然下过肥,但缺乏相应的措施,没有收到应有效果。例如防止山水冲下流砂,冲走肥料,这就要有计划地开出几条排水、蓄水、拦砂的渠道;为了防旱,水沟要挖得深一点、要深耕等等。
因此,他一方面注意深耕,同时又开出十几条纵横交错的排水沟、拦砂道、蓄洪沟。除了自己干以外,他还动员念书的几个孩子,帮着他割草沤肥,把大批的有机肥料下到地里。经过三年苦战,他不仅开出了四亩多地,还在这块地上种了15种果树和各种瓜果蔬菜。成功在于意念。更在于行动。甘祖昌改造红壤土试验成功了,这是他带领群众化理想为现实的结果。 (二)说得再多不行动等于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