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后,才真正体会到的4件事
原标题:25岁后,才真正体会到的4件事
今年,我,25,了。
好。恐。慌。
第一次前所未有的感受到,25岁真是一个分水岭。
虽然,24岁的时候,23岁的时候,22岁的时候,我也都这么觉得,都觉得是分水岭。
但是,25岁的分水岭,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
我身边的同龄人朋友,一说起25岁的绝望,也纷纷表示,味道真不一样,但他们形容不出来,于是我想了想说,是不是一种嘴里塞了十张手帕纸说不出话来的干涩感?
朋友愣了一下,好像立马体会到了那种干涩感,果然就什么话都没说,谈话就这么结束了。
于是我待在原地,继续思考了一下,25岁的我们,到底是经历了什么变化,才会有这种恐慌和“45角的忧伤”,肯定不只是因为小时候看了郭敬明。
于是我最先想到了3点非常明显的变化。
自从25岁了,几乎每隔几天,我都忍不住干很混蛋的事。
比如前几天,晚上喝了点酒,于是蹭一个朋友的车回家。
车上聊起姜文,我说:啊,先别看《邪不压正》啊,下周我喊你一起去看。
他说好啊好啊,然后一直在等我叫他。
结果那个周末,我路过电影院,脚一歪,就踏进去了,手一痒,就买了票。
看完还恬不知耻地和他剧透了半天,半声道歉都没有。
他听完,指着我的鼻子骂我缺德和臭不要脸。
我愣了一下,才发现自己多么混蛋。
比这还混蛋100倍的事,我还干过非常多。
那天我突然发现:25岁之后,比荷尔蒙激素下降更厉害的,是我的道德水准。
想当年我们都是诚实善良有理想的三好青年,现在我们不仅欺骗别人,还欺骗自己。
25岁之前,朋友们出去吃饭,认识的、不认识坐一张桌子,互相攀比各自接近于0的“小有成就”时,听到某人“稍有作为”的言辞,我们心里头经常拿来安慰自己的、最管用的一个理由就是:哎,“那谁”比我大一岁呢。
就是这么残忍,差一岁,就可以多很多“心理安慰”。
可是25之后,你会发现,之前你觉得自己年轻,所以一无所有或者一事无成的心态,再也不管用了。
因为,我们真的不好意思,再说自己年轻了。
25岁之后,和自己的战役,才真正拉开,因为当你和别人比较的时候,你会发现不能再拿“我年轻”当“我弱”的借口了。
25岁之前觉得:
写诗有什么难的,怎么会有人不会写诗。
不就是一句话多拆几行吗?不就是绕着弯说话吗?
过了25岁之后,拿着手机发朋友圈,发现自己连断句都断不好。
然后3小时过去了,发现最大的修改是去掉了几个标点。
写完之后念一遍,卧槽,这哪是什么诗,这就是一句话拆俩行。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25岁之后,还能写出诗句的人,在我心里,永远停留在25岁。
而那些25岁之后,还会读诗、念诗的人,在我心里,永远美丽。
其实我明白,对很多大于25岁的人,看到这篇文章,会很想打我。
我自己也很想打自己,尤其这两天,还有一件事让我触动很大。
就在昨晚,拍我的一个纪录短片上线了, 一个关于精神病症的公益纪录片(因为我曾经有过躁郁症,所以他们找到了我),我看完之后好感动,拍纪录片的团队,原来不是骗子,而且拍的特别好。
但深夜我躺在床上,却一点都开心不起来。
反而,陷入一种自我“嫌疑”:嫌弃自己,又怀疑自己,怀疑自己在拿“躁郁症”当标签,获取别人的关注。
然后又想到,自己都25岁了,还一事无成,没钱没色还没良心,就更加嫌弃自己。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25岁之前,我的反应会完全不一样。
我会当晚就没心没肺分享朋友圈,然后没心没肺对待外界的看法。
可是现在,我思前想后考虑了一晚上,第二天分享朋友圈之前,并没有感受到一丝快乐。
在25岁这一年,对未来的人生,我第一次那么强烈的感受到,不能再随波逐流放任自己了,第一次意识到选择的重要,选择一个方向“专攻”的重要性。
如果说25岁之前,我一直都在寻找那个方向,寻找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所以在不断“无所收敛”地尝试、“扩张”——那到25岁,就是我给自己的deadline。
25之后,有所取舍,学习自律,懂得拒绝一些的同时,要更用力去争取和靠近自己真正喜欢的人事物——这其实才是我最想说的第4点变化。
《麦田守望者》的塞林格说过一句话:成长,是人必经的溃烂。
25岁之前,我觉得这句话是嘲讽和悲哀。但25岁之后,我觉得这说不定是一件好事。
25岁之前的我看起剑拔弩张,其实只是对世界疲惫宣言:这个世界太复杂,我不想靠近,我只想活在自己的规则里。
但25岁这一年,我慢慢明白,从“低玩”到“高玩”的必经路径,不是从一开始就逃避,而是你经历过起起伏伏,被火焰和海水侵袭、浸泡了无数遭之后,你还能保有你最初,最宝贵的那些品质。
明白这一点,能够淡定许多。
所以,祝你在变老的同时,一边恐慌到死,一边“蛋定”到疼。
你好呀,我叫刘可乐有个蛋,东七门非自由撰稿人,在微博1元出租自己。如果你想看我上文说的纪录片,戳下面视频就是。
(感谢《同类》纪录片,本片视频素材部分来自《奇葩大会》和叶含君导演纪录片《流水一日》)
这一年,又老了一岁的你
有哪些你喜欢的改变呢?
留言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