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宽感动中国李红 王宽茶楼‘卖唱’养鱼16孤儿当选感动中国

2017-1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王宽茶楼'卖唱'养鱼16孤儿当选感动中国?再次返回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为了这些孤儿,他如此高龄去卖唱,为救孤儿,他养了他们十六年.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宽,曾任郑州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退体后他在茶座卖唱十余年,挣钱养育了6名孤儿,并将他们培养成受过良好教育.对社会有用的人,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    一.越来越多的亲人,越来越大的家    1942年,王宽出生在河南淮阳县郑集乡贺庄村,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王宽从小就表现出了戏曲表演的天赋.在他15岁那年,西藏豫剧团(原十

    王宽茶楼‘卖唱’养鱼16孤儿当选感动中国?再次返回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为了这些孤儿,他如此高龄去卖唱,为救孤儿,他养了他们十六年。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宽,曾任郑州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退体后他在茶座卖唱十余年,挣钱养育了6名孤儿,并将他们培养成受过良好教育、对社会有用的人,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

    一、越来越多的亲人,越来越大的家

    1942年,王宽出生在河南淮阳县郑集乡贺庄村,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王宽从小就表现出了戏曲表演的天赋。在他15岁那年,西藏豫剧团(原十八军剧团)到淮阳招收随军学员,他瞒着家人报了名,然后跟着剧团来到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在常年的慰问演出中,王宽和小他6岁的王淑荣渐渐地产生了感情,1965年3月,两人在青藏高原上一间简陋的军营里喜结良缘。从此,二人唱遍青藏高原,被誉为军营里的“金豆子”。

    1982年,王宽夫妇俩转业调入原郑州市豫剧团。正当两人准备好好为戏剧表演施展拳脚时,不幸却降临了。王宽的外孙王海龙在一岁时被诊断为肌肉无力综合症,爷爷奶奶相继生病离世,王海龙的父母也不堪每年八九万的治疗费用离了婚。

王宽把王海龙接到自己的身边,巨额的医疗费用,让每年工资收入才3000多的王宽夫妇难以承担。为了能到处进行商演挣到更多的钱,王宽夫妇不得已放弃了前程一片大好的剧团事业,申请提前退休。

    1998年夏天,刚刚退休的王宽和妻子王淑荣回周口市淮阳县老家探亲,他们没有想到就是这次探亲,开始了王宽夫妇长达16年养育孤儿的漫漫历程。

    王宽夫妇住在亲戚家,那天他正和舅舅说着话,一群孩子涌到院里来玩。王宽看到其中有一个孩子头发乱蓬蓬的,拖着长长的鼻涕,大冬天的,脚上竟然没有穿鞋子。他问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可怜,舅舅告诉他,这孩子叫袁钱粮,父母早已去世了,目前跟着常年生病的爷爷奶奶过日子。

王宽心中一疼,他让舅舅叫上孩子,一起去他家里看看。到了袁钱粮的家,王宽看着四处露风的一间屋子里,孩子的爷爷躺在床上,奶奶拄着拐杖在收拾屋子。

袁钱粮的奶奶看到王宽,气喘吁吁地要给他下跪,“王宽啊,你可回来了,可怜可怜俺,把这个孩子带走吧,我不一定哪天就死了,这个孩子可怜,你们行行好,给他一碗饭吃,我死了都忘不了你。”王宽掏出200元钱递给孩子的奶奶,就在奶奶颤抖着双手接钱的时候,光着脚、蓬头垢面的小钱粮突然跑上前来,扑通一声在王宽面前跪下:“爷爷,俺想跟您学唱戏!

您看,我还会功夫呢。”说完,跑到院子里拼命翻起了跟头,王宽当即泪流满面,说,孩子,爷爷一定帮你,你先在家里好好上学。王宽当时也想把孩子带走,但他想到,家里已经有了一个残疾的外孙,再养活一个孩子谈何容易?

    村里小学的校长听说王宽回来了,来看望他。说起袁钱粮,校长说,学校还有几个和他情况差不多的孩子,每年上学学费都交不起。

    第二天,王宽来到村里的小学,校长叫出了父母双亡的汪文胜、汪文娜、汪仪欣仨兄妹。看着孩子被冻得铁青的脸,穿着补丁摞着补丁的衣服,王宽搂着他们问,你们叫什么名字啊。三个孩子低着头,扯着破烂的衣角,不住地哭。

问得多了,三个孩子才抬起头用泪眼瞥一下眼前的大人们。王宽的心都碎了,他掏出1500元钱,对校长说,先把孩子们的学费交了,以后他们的生活困难我会帮助想些办法。三个孩子哭着说:“可有人救俺了,可有救星了,谢谢爷爷。”孩子的哭声像一把锯子锯在王宽的心上,生生的疼。他决定,不论多难,都要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

    王宽和老伴商量,这次回郑州,先带回一个丧父的王海波,因为他已12岁了,早已过了上学的年龄,实在耽误不起了。

    汪海波被带回了郑州,王宽找了几个学校,才解决了他的上学问题。但每到晚上,王宽和王淑荣夫妇就会谈论起留在老家的其他几个孩子。他们给每个孩子都买了一件乐器,找老师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学习,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有个一技之长,寒暑假就把孩子们接到郑州。

但这样的情形仅仅维持了1年多时间,2000年,4个孤儿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彻底没人监护了。知道这个消息后,王宽决定把孩子们都接到郑州。他对老伴王淑荣说,这些孩子必须要救,你不真心实意地去救,半途而废,你救他们一年两年有啥意思,干脆弄到郑州,这些孩子没亲人了,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二、以爱之名,他用生命在唱戏

    王宽的家是当年剧院分配的两居室,只有近100平方米。以前,王宽夫妇、王宽的岳母以及外孙王海龙和后来的王海波5个人一起住还过得去,但现在增加了4口人,房间顿时拥挤起来,老两口决定让男女孩分开打地铺。

住的问题勉强解决了,一大家子的吃、穿、看病、上学费用问题随之而来。加上王宽夫妇同时还资助着老家一个与外孙一样患有渐冻症的孩子,王宽夫妇多年的积蓄也慢慢花完了。眼看着生活维持不下去了,王宽想重登舞台,去茶楼唱戏,挣钱补贴家用。

老伴王淑荣坚决反对:“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豫剧界怎么也算个名人,怎能出去卖唱!再说,你患有冠心病和关节炎,就算我让你去,你这身体也不答应呀!”王宽对老伴吼道:“外孙要治病,你母亲要吃药,几个孩子要读书,我不去唱戏挣钱,你有其他什么办法吗?为了这些孩子,我什么人都能丢。”

    2000年前后的郑州,街上有很多的小茶楼可以听戏。这些茶楼都不足一百平方米,挂着红灯笼。一块绸缎挂上墙,就算是个舞台。台下的客人点什么戏,台上的艺人就唱什么。点了谁,谁就去唱。

    那段日子,王宽每天晚上7点准时从家骑车出门,到各个茶楼“亮相”。所谓“亮相”,就是在演出开始前,去茶楼唱一段,告诉老板和观众,当晚自己愿意在这里等着观众点戏。虽然王宽资格老,名气大,但点他戏的人不多。看着旁边的女演员不停登台,有时一晚上都等不到点戏的王宽坐在后台的角落,心如刀绞。运气好的晚上,有时能唱上一段,挣上60元钱。

    有一年的冬天,到了第二天早上,王淑荣发现王宽还没有回来,她赶忙和几个孩子去找,一家一家茶楼都关着门,“老头子,你在哪儿,快回家啊。”“爷爷,你在哪儿,快点回家啊。”飘着大雪的郑州街头回荡着王淑荣和孩子们的呼喊声,她们匆忙而焦急的脚印,在清晨寒冷的积着厚厚冰雪的街道上,格外刺眼。

    在一个通宵营业的面馆,王淑荣找到了喝得大醉的老伴,。王宽睁开通红的眼睛,对老伴说:“我真没有用啊,昨晚一场戏也没有被点到,几个年轻人还笑话我,这老家伙咋还不走哩,每天在这儿干啥哩,也点不上戏。” 孩子们抱着爷爷失声痛哭,昨晚还觉得没有脸再唱下去决定放弃的王宽,看着几个孩子心疼的样子,他决定,要唱下去,要唱到这些孩子们都长大成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记者得知了王宽的故事,在感动之余,写了一篇报道《国家一级演员为何“茶楼卖唱”》,在2001年4月12日的《郑州晚报》上刊登了出来。见报当天,王宽在茶楼的境遇马上发生了变化。有好多人握着他的手说,王老师你了不起,你太值得我们敬仰。还有的人说,王老师,从今天晚上起,只要我们在茶座就点你的戏。一个好心人还掏了500块钱给他,也没要他唱戏。

    孩子大了,花费也更大了,王宽为了能挣到更多的钱,有时一夜要去十几个茶楼赶场子。有时还要去外地演出,往往到家时已是凌晨两三点,有时刚躺下,剧场里一个电话“王老师有人点你的戏”,王宽便会赶紧翻身起来。长期高强度的生活让他的健康急转直下。他常常感到心脏不舒服,有时疼起来满头大汗。但想到几个孩子,他还是咬着牙强忍着不适继续演出。

    2009年一次演出后,王宽倒在了回家的路上,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之后转院北京,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出院后他不顾医生静养的嘱托,只休息了几天,便又开始了赶场的生活。十几年间,因为过度劳累,他住了十几次院,光病危通知就下了四五次。

他交代王淑荣:“假如说我抢救不过来,这些孩子也不能抛弃。你一定要坚持下来,真不行了,咱有亲戚朋友,再不行了,可以求助于社会。我们一定要把孩子们养大成人,帮他们走向社会。”

    三、感动中国,爱在传承

    为了在表演中更受欢迎,有更高的收入,王宽在66岁那年专程去学习了川剧中的“变脸”。

    “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的一项绝活,很多人都羡慕它的神奇之美,但它表演难度高,学习过程也复杂,需要扎架子、亮相、身段相互配合,还讲究快、美、神奇。同时,脸谱类型不同,与之相搭配的亮相、身段要求也不一样。

这对年轻人来说尚且不易,更何况是66岁的老人?他从练踢腿、扎架子开始,每天七八个小时,一天下来,腰、腿、背、膀子疼得难以忍受。特别是夏天,要穿几层服装,戴数层面具,练完功往往都要虚脱了。

    经过半年多的刻苦练习,王宽的“变脸”技艺已经炉火纯青,登台表演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他还探索出一条豫剧变脸和书法相结合的新路子,能边变边唱边进行书法创作,成为他到各地表演的热门节目。

    有一年夏天的中午,王宽刚从外地演出回来,他疲劳地靠在椅子上就睡着了。在迷糊中,他感觉有阵阵凉风吹来,他睁着一看,12岁的汪仪欣正汗流满面地拿着一把大扇子,不停地给他扇着。看到爷爷醒了,汪文欣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爷爷,我写的一首诗,我读给您听啊。

爷爷奶奶热心肠,两颗爱心放光芒。收养六个小孤儿,尽心尽力来培养。爷爷茶楼去唱戏,刮风下雨不隔场。挣钱养活一家人,仁爱慈善美名扬。”王宽抚摸着王仪欣的头说,你真是爷爷的好孩子。他悄悄地转过身,眼泪不断地涌出来,怎么也抹不完。

    2014年6月6日晚上,王宽带领6个孩子参加了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坐在轮椅上的王海龙在哥哥妹妹的伴奏下,唱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正当梦想助力团的爱心纷纷涌向他的时候,他却说出了一个让大家惊讶的梦想:希望为姥爷、姥姥举办金婚典礼。

“我以前可以弹键盘,去年手不能动了。我不知道我这个病将来会怎么样,什么时候就不能唱歌了。姥爷、姥姥为我们操劳了十几年,我们希望他们在结婚50年时有一个完美的金婚纪念。”正在后台看孩子们演出的王宽王淑荣夫妇当即感动得相拥而泣。

    《中国梦想秀》节目最终给了王海龙25万元梦想基金,王宽让他自己决定怎么花这笔钱,王海龙全部捐献给了西安一名需要做肾脏移植的病人。2014年10月,“渐冻渐暖——渐冻人王海龙个人演唱会”在郑州市青少年宫举行。在这场演唱会上,王宽一直奔波期待的“渐冻人爱心基金”同时成立,现场筹集到了善款近12万元,为10户“渐冻人”家庭各送了一台空调。

    王宽很欣慰,他这些年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技艺,更是怎么样做人,16年的相濡以沫和言传身教,早已让孩子们养成了乐善好施的优秀品德。

    现在每次王宽老师有义演或慈善活动时,总是会看到几个孩子的身影。他们总说“爷爷做好事做了一辈子,现在我们要像爷爷一样,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2016年2月14日晚,王宽当选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经历过三次心脏搭桥手术的73岁的王宽老人,再也不用去“卖唱”了。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老大王海波当了司机,老二汪文胜、老三袁钱粮做了教练,老四王海龙做了酒吧的驻唱歌手,老五汪文娜在幼儿园做老师,老六汪仪欣大学毕业也刚刚找到了工作。

    不过,街头义演、去老年公寓的演出却还在继续: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救助西瓜哥的现场总能看到他们一家子的身影。曾有人粗略地统计过,这些年王宽夫妇为慈善事业的花费大约有150余万元。

    人生好比一场戏,生旦净末丑都在演自己。王宽的这场戏要演一辈子,而且这场戏比任何一场都演得投入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