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是抗日神片?
此前不久,时光网采访好莱坞年轻小鲜肉安德鲁 · 加菲尔德,在问及"你个人最看重什么 ? "时,加菲回答:"真实性,真实对待自己的人能强大到对抗一切脆弱。"
而在电影《血战钢锯岭》中,安德鲁 · 加菲尔德饰演的二战英雄戴斯蒙德 · 道斯(Desmond Thomas Doss)在面对质疑时,也说:"如果我不坚持自己的信仰,我都不知道该如何适应即将到达的地狱战场。"
戏里戏外,两个人物何等贴合、真实。
《血战钢锯岭》剧照
梅尔 · 吉布森最新导演的战争大片《血战钢锯岭》用 130 分钟的长度再次复原了太平洋战场时期日本冲绳战场的极端残酷,军舰炮击钢锯岭在巨幕上形成的壮烈浓烟效果已足够震撼。但当 77 步兵师的士兵们攀登上高地、瞬间被穷凶极恶的日本士兵打成筛子、血肉横飞时,视觉刺激已经不能用震撼来形容。
唯有真实,无比残酷的真实。
而《血战钢锯岭》能获得好评一片,也得益于其采用现实细腻又不失温暖的影像笔触、讲述了一个真实动人的英雄篇章。本片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以二战时期的冲绳岛战役为背景,讲述基于良知而拒绝持枪上阵的医疗兵戴斯蒙德 · 道斯,赤手空拳闯入枪林弹雨,只身勇救 75 名战友生命的故事。
连华语张艺谋都相当期待这部电影。在时光网近期的一次专访中,张艺谋表示:最近的《血战钢锯岭》听说就很棒,我还很期待。梅尔 · 吉布森的(电影),对战争的残酷性和人道主义有非常鲜明的描写。
今天时光菌就为大家聊聊《血战钢锯岭》的幕后真事儿。
在电影剧本中,仅仅展现了"钢锯岭"一役,戴斯蒙德 · 道斯奋战一日一宿,从钢锯岭高地救下不少伤员,甚至还有几个日本兵,令人啼笑皆非。而且在电影背景中,戴斯蒙德踏入战场的时间是 1945 年,已值太平洋战场末期。
在第三日攻克钢锯岭后,戴斯蒙德负伤暂时退出战场。紧接着影像剪接到戴斯蒙德回归家乡,并没有展现其后续的参战内容。而实际上,戴斯蒙德的战争经历远远不止电影中的一隅。
安德鲁 · 加菲尔德饰演的戴斯蒙德与戴斯蒙德本人
戴斯蒙德 1919 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林奇堡市,他的父亲威廉托马斯 · 多斯是一名木匠,不过在电影中被塑造为一名一战老兵。
其实际入伍时间是 1942 年 4 月,服役年份为 1942 – 1946,隶属美国陆军第 77 步兵师 - 第 307 步兵团 - 第一营 B 中队,历经了关岛战役、雷伊泰岛战役与冲绳岛战役。
历史聚焦:太平洋战场上的 77 步兵师
由于严格信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周六将放下工作休息、并坚信以基督教为信仰作为武器投入到战斗中去,戴斯蒙德在服役期间一直拒绝接受携带武器,也拒绝在战场上杀死敌人,在军中被其他人视为异类和懦弱份子。
电影中,因拒绝携带武器,戴斯蒙德被瞧不起他的队友一顿揍
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国内民众的参战热情一时飞涨。电影很好地展现了戴斯蒙德的参战初衷:"当其他人都为我们战斗时,我没有理由滞留后方。"
戴斯蒙德坚信"七戒"中"勿杀人"之戒,电影中也有个真实细节展现了他不杀人的缘由:家中装裱着着带着图画的《圣经》祷文。
因为坚持自己的信仰与信念,他坚持不配枪、只愿成为一名医疗兵。上级对他没办法,只好勒令他以精神问题退伍。他重申自己的参战缘由,并坚持不退伍、但也不配枪。闹到最后,差点上了军事法庭。
电影中戴斯蒙德最终上了法庭,但被父亲托战友关系救了下来。他不配枪但坚持上战场的举动让所有人都感到头疼
最终戴斯蒙德不负初心,随 77 步兵师抵达了太平洋战场。尽管是一名医疗兵,但他与所有战友肩并肩团结奋战、在炮火中生死流离。
在服役的几年中,戴斯蒙德从未有过任何杀死敌人的荣誉记录,但却在多次战役中救助多名伤亡士兵,使许多因负伤而濒临死亡的士兵得以幸存。
历史聚焦:冲绳战场多崎岖山岭,当时的美军坦克也是寸步难行
其中最重要的一役,就发生在钢锯岭,时间是 1945 年,太平洋战争末期。
根据史料,钢锯岭完全得名于其形似锯齿的险要地形。4 月底,当戴斯蒙德的部队到达这个战场,抬头一看:嗬,足足 400 英尺(121.92 米)的直耸高坡,山脊的形状让士兵们深感诡异。
历史聚焦:真实的钢锯岭峭壁
《血战钢锯岭》:美军在攀越钢锯岭前,密集轰炸钢锯岭
片段之爆头
在攀爬上坡后,美军遭遇了日本的负隅顽抗。电影中说日军是"散发着恶臭的魔鬼",这与现实如出一辙。美军从钢锯岭顶部缓慢推进时,预先架好的火炮、迫击炮、机关枪喷射出密密麻麻的枪林弹雨,迅速击打到士兵们的身体上。
短短几分钟,美军伤亡者迅速超过 75 人。剩余的部队纷纷撤离,但戴斯蒙德却不是其中之一。也就是在那一瞬间,他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了不起的决定。而这个伟大的决定,也成为正义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拒绝退出杀戮地带的戴斯蒙德,为无法及时撤离而遗留战场的伤员提供紧急援助。他将搜救到的伤员们一个个搬运到钢锯岭的悬崖边,再用绳子一个个吊放下去。尽管这已经足够让他得到荣誉勋章,但戴斯蒙德并没有止步,因为在下一场战斗打响前,还有更多人需要他。
《血战钢锯岭》:戴斯蒙德送绳索将伤员一一从高地送下去
5 月 2 日,一名受伤的士兵发现自己陷落于战场,距离美军和日军的交火地带仅仅约 200 码(182.88 米),这几乎是死神提前下达的死亡判决。
戴斯蒙德勇敢地穿越了这生死 200 码,将那名士兵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就在 2 天后,四名美军在袭击一个戒备森严的日军地道时,不幸摔落并受伤。当时距离敌军仅仅 7 米,想想也知道,这四人当时以为自己差不多是个死人了。
奇迹出现,戴斯蒙德冒着手榴弹的轰炸穿越过来,快速治疗这四个人的伤口,并将他们全都拖离了战场。但他还没有完成。
《血战钢锯岭》中出现了戴斯蒙德在关键时刻挡开日军手榴弹的一幕,算是一个致敬性还原
5 月 5 日,精疲力尽的戴斯蒙德不屈不饶地冒着炮火抢救下一名受伤的长官,如同电影中展现的一般,各种炮弹离他咫尺爆炸。
《血战钢锯岭》复原了魔鬼战场
当天晚些时候,他在距离敌军地道口约七八米的地方又救下了新的伤员。随着冲绳战场的战斗肆虐,戴斯蒙德的声誉开始迅速在军中增长,但他依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或者说善良与勇气。
5 月 21 日,一次噩梦般的夜袭促使美军们回防。但戴斯蒙德继续停留在战场上拯救伤员。他在黑暗中匍匐爬行,小心地搜寻一个又一个伤员。当时渗透进战场的日军也在漫游搜寻,这一夜也使戴斯蒙德的腿因手榴弹爆炸受到重伤。
在这一刻,戴斯蒙德自己成了最需要被拯救的人。但比起直接呼吁处于其他战壕中的队友前来把自己拉出去,戴斯蒙德不声不吭地选择了自我治疗。因为恰逢交锋中段,他足足待了 5 个小时才被其他人救出去。
但这还没完。
电影剧照
在戴斯蒙德即将被抬离战场时,日军的坦克突然开近发动攻击,战友们被迫丢下了他。就在此时,戴斯蒙德发现身边有一个比自己更需要治疗的战友,于是他爬下担架,不顾一切地先停在原地治疗这个战友的伤口。
当另一名士兵返回战场来救戴斯蒙德时,不幸被狙击手的子弹击中,造成了复合型骨折。戴斯蒙德在从军生涯中第一次拿起武器,用一把步枪的枪托做了一个夹板支撑这个士兵的手臂。然后他继续在崎岖的地形中爬了 300 码(274.32 米)抵达了救助站。
据说陆军长官认为,戴斯蒙德在那场战役中一共救了约 100 人,但戴斯蒙德本人却很谦虚,表示自己只救了 50 人。最终荣誉勋章的发放表彰中,取其平均数:75 人。
戴斯蒙德在战争期间受伤过三次,后确诊感染肺结核,不久之后便在 1946 年退出服役离开部队。之后度过了 5 年时间的修养和治疗,并于 2006 年 3 月 23 日去世。
受伤康复中的戴斯蒙德
1945 年 10 月 12 日,美国政府针对戴斯蒙德在冲绳战役中的英勇行为,特授予其荣誉勋章,杜鲁门总统亲自颁发。
杜鲁门总统为戴斯蒙德颁发荣誉勋章
戴斯蒙德一生中还获得过铜星勋章、紫心勋章等许多荣誉
戴斯蒙德的故事也随着二战结束,广为流传、广为人知。在杰出勇气和坚定决心的加持下,戴斯蒙德在极度危险的魔鬼战场挽救了许多士兵的生命。他的名字成了一种象征,彰显着勇气远超职责的卓越功勋。
2006 年,戴斯蒙德 · 多斯在家中逝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田纳西州的查塔努加市国家公墓。
戴斯蒙德 · 多斯
在一部纪录片中,戴斯蒙德回顾自己当时的举动:"我告诉自己,让我再多救一个。"
当以信念为始终贯透这句内心的低语时,它就具备了如同《勇敢的心》中那句" Freedommmmm "的雄浑力量。
戴斯蒙德 · 多斯
太平洋战争战争始于 1941 年 12 月 7 日,历时三年零八个月,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
冲绳岛登陆战
由于冲绳岛在日本本土防御中的重要战略位置,美军发起了对冲绳岛的大规模登陆战,也被称作"破门之战"。整场冲绳岛战役,美军伤亡 4.8 万人,死亡和失踪 1.2 万,日军伤亡 11.2 万,死亡和失踪 9.5 万,是二战历史上第二血腥惨烈的战役。
时隔 20 年,梅尔 · 吉布森再次回归执导了《血战钢锯岭》这部战争大片。他曾因反犹言论被好莱坞封杀七八年,自 2006 年后再也没有执导电影,主演的影片也多为中小制作或独立制作。
梅尔 · 吉布森在独立电影《弯刀杀戮》中出演反派
对于梅尔 · 吉布森的人物形象,我比较倾向于加里 · 奥德曼的评价:"所谓的政治正确就是一堆废话,梅尔 · 吉布森只是开了一个不适宜的玩笑而已 … 我并不是很了解吉布森,他有次喝醉以后说了一些事情,我们都说过这样的事情。我认为我们都是伪君子。逮捕他的警察难道就没说过‘黑鬼’、‘犹太 XX ’这样的脏话吗?我现在说的可是大实话。整件事情中人们的伪善让我感到疯狂。"
因为酒后的偏激言论,而放大到整个行业的压制,完完全全掩盖了梅尔 · 吉布森的才气,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也正因为导、演、制作均优,也许很多影迷才恨不起来他。
梅尔 · 吉布森在 2014 年接受时光网采访时曾说:"我已经负了该负担责任,也花了很多时间表示歉意。如今这事又被提起,该怎么说呢,我已尽人事(接下来只能听天命)。"
片场的梅尔 · 吉布森
一个因言论被封杀的人,用了差不多 10 年时间,来"回头是岸",用了《血战钢锯岭》来证明自己。近日,在时光对话栏目【Mtime20 问:约会梅尔 · 吉布森】中,他曾这样告诉我们:我不想把注意力放在错误上,我只关注成功。
所以,《血战钢锯岭》也是一段自我纠错的历史,承载了梅尔 · 吉布森太多的导演梦想。
为了节省成本,《血战钢锯岭》全片在澳大利亚拍摄完成(通常会获得当地政府补贴),也采用了一大堆澳大利亚演员:泰莉莎 · 帕尔墨、卢克 · 布雷西、瑞切尔 · 格里菲斯、理查德 · 劳斯伯格、费拉斯 · 迪拉尼、卢克 · 佩格勒 ..... 剧组的工作人员也大都是澳洲人。
澳洲籍演员卢克 · 布雷西,本片的配角阵容极其强大
而诸如文斯 · 沃恩、萨姆 · 沃辛顿、雨果 · 维文等其他大明星,据时光菌推测,能拿到的片酬也不高,因为全片制作成本才 4500 万美元,而且还包括足足一个多小时的战争戏(对比:《比利 · 林恩的中场战事》制作成本 4800 万美元,战争戏少,主要用于技术)。
老牌戏骨雨果 · 维文在片中饰演戴斯蒙德的父亲,演技十分精湛
好莱坞改编电影,可以发掘出许多切入点。但梅尔 · 吉布森却独独选择了"力求真实"这一点。为了展现逼真的战争场面,梅尔 · 吉布森选中了悉尼西南部郊区的一个农场,并不惜花重金将其炸毁,再打造成几万平米的浴血战地场景。
拍摄幕后
钢锯岭戏份均采用实景拍摄,尤其是"火烧日军"的戏份,也是采用特殊火直接"喷烧"真人。
虽然可以通过后期特效制作出类似效果,但梅尔 · 吉布森却坦言自己更喜欢用镜头捕捉真实的画面,呈现最真实的视觉效果。这就跟喜爱胶片拍摄的克里斯托弗 · 诺兰一样,后者为了拍《星际穿越》,还真的种了一片玉米地并在电影中烧毁,而影片里的末世沙尘,其实是将碎纸碾成粉末、再用鼓风机吹起来形成。
这么细致的追求,只为营造电影的"质感"。而最终在银幕上,《血战钢锯岭》也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真实性。
许多观众观看本片时,第一反应是:哇,在战场上使用"移形换影"大法,分分钟救下一堆队友,这也太神了吧?然而在我了解到戴斯蒙德的真实人生后,发现电影丝毫没有夸张,只是采用合理的艺术加工方式,完完全全还原了当时的真实历史。
电影剧照
所以,《血战钢锯岭》绝对不是一部抗日神片,别拿中国的电视剧来横向比较。目前许多影评中提到的"开挂大兵手撕鬼子"之类的话语,时光菌一百个不同意!
戴斯蒙德的攀爬能力与耐力、他的信仰、地道救援、手雷伤腿、狙击手伏击、日军夜袭、绳索传递、战争末期日军的疯狂反抗、为军队祈福、寻回丢失的《圣经》等等,这些都确有其事。但电影采用一些改编却不十分夸张的方式进行神还原或致敬,比如夜袭一幕,在电影中成为了戴斯蒙德的一场噩梦。
更因真实的残酷,影片用来铺垫戴斯蒙德生活的前 60 分钟时间,更弥足珍贵。
四十年代美国服饰与风情,阳光环绕着戴斯蒙德多萝西,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光鲜而美好。但当观众们的眼睛即将被美满充盈时,导演瞬间将我们代入战场,这种大幅反差让人意识到原来在那个年代的黑暗中,美好的事物宛若尘埃、稍不注意就消失殆尽。
爱情
但是戴斯蒙德 · 道斯在钢锯岭的壮举,却彰显了另一种美好。这种美好来自他坚持不配枪的信仰、来自他用生命捍卫的"我还能再救一个"的信念,无关年代、无关历史,如此真实、震撼、动人。
就在当地时间本周三,第六届澳大利亚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奖在悉尼揭晓结果,《血战钢锯岭》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 9 项大奖,13 提 9 中,成为最大赢家。在即将到来的颁奖季,《血战钢锯岭》定然还会斩获更多奖项。
片场照:加菲和泰莉莎
在这部 2016 年不容错过的电影中,除了真实的战争,更有关于战争 VS 信仰的争辩、爱情、家庭、成长等诸多情愫。但三千弱水取其一,吉布森讲述了战争、时光菌科普了幕后,其他的,就交给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