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珠玛米》: 冰与火历史考验下的人性救赎
《金珠玛米》: 冰与火历史考验下的人性救赎
近年来,越来越多西藏题材的电影进入到普通观众视野,从《可可西里》、《转山》到最近的《塔洛》、《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以及将于12月8日公映的《金珠玛米》,一次次口碑和票房的逆袭,使得“西藏”这一独特地域成为文青的想象能指,时刻能挑动着观众的观影神经。
有别于大多晦涩、猎奇的藏族文艺片,《金珠玛米》以类型化的尝试,跳脱出了藏族影片的叙事套路,酣畅淋漓地诉说着大时代下人性的纷争。金珠玛米,在藏语中有其独特的含义,金珠是指拯救苦难的菩萨,玛米的意思是兵,金珠玛米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兵的意思,在解放军解放西藏后就成了解放军的代名词,因而,影片关乎西藏解放这一历史事件。影片虽讲述了当年为解放西藏奠定重要基础的“昌都战役”的革命历史,但导演并没有过多展现战争,“战争”本身只是作为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导演更关心的是在面临水与火考验下的人性,两个不同的文化族群如何弥合裂痕,而不仅仅停留在谁解放谁的问题上。
在西藏这片沃土造就了藏族人独特的世界观,总是能唤发出充满生命力的自然神韵。“热血”、“动作”成为了《金珠玛米》另外的标签,影片中的藏族热血硬汉符合了观众的审美想象,质朴、慈悲、有规矩带给人的信仰深植于每个藏族人的内心。故事伊始,华山随同指导员深入藏区腹地,正好与土匪狭路相逢,双方由此展开激烈的对抗。相比华山两人瘦小的身躯,藏族男儿显得那般粗犷豪迈,自是两人败下阵来,为了尽量争取革命的希望,指导员果断掩护华山,让其逃走。然而,对于藏族硬汉来说,华山丢弃战友这不是一个男人的行为,由此民族矛盾也就被个体世界观的差异解构了,导演所关心的不再仅仅是战争的问题,更试图对藏汉两族的民族心理做剖析。另一方面,藏族男性对女人的爱情观就是“可以放在鞭子底下打的,也可以放在心口上疼的”,显然,头人和差巴对待央金的方式正是这种爱情观的体现。“侠骨柔情”可以成为解读藏族男性的一个维度,这在在藏语电影乃至中国商业电影史上没有过的,导演试图突破以往叙事范式,既从“视觉”,更从“人性”两方面为主旋律电影题材作出探索和突破。
不同于电影史上《农奴》等影片脸谱化的处理方式,《金珠玛米》中的头人形象是极其丰富的,性格也较为立体。著名藏族演员多布杰饰演的藏族头人洛桑自带贵族气场,但尊贵的外表之下掩藏着一颗凶狠残暴的心,当下人犯错之时就要被他就砍掉一根手指,这些都是通过华山的视角见证的。尽管被严密封锁,牧场上的马仍被一匹又一匹神秘盗走,宝马被毒杀,施害者神出鬼没,华山试图穿透迷障,却发现都是因为自己。他的到来可能会带来这一地区藏军与解放军的战争,因而两个部落发生了争执,并爆发了部落间的野蛮杀戮。洛桑内心无疑是复杂矛盾的,他害怕战争,如何在藏军和解放军的争斗中保持原有的权力地位这是他最关心的,他始终将华山的命运牢牢的玩弄在自己手中,导演以洛桑这一形象为我们呈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除却权力间的斗争,导演还通过土匪差巴与头人洛桑的恩恩怨怨,为观众建构起了一个独具意味的侠义世界。差巴作为以前洛桑的下人,这一组关系的设置其实是对西藏农奴历史的隐喻,差巴这一形象不再似《农奴》中的主人公是需要共产党的拯救了,而是自觉走上反抗的道路。在展现土匪与洛桑战争之时,我们看到了西藏各阶层的人性碰撞,两人为了央金真刀真枪拼杀上演,西藏硬汉差巴的热血动作颇似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为了爱情、为了平等,他不惧牺牲。当然,华山与差巴的关系也是影片一大看点,从最初的敌对,到差巴抱着逝去的华山的和解,导演其实是在反思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因而,结尾差巴加入了解放昌都的队伍中,这也是创作者关乎政权合法性的表述方式。
在整部影片中,华山更似观众之眼,创作者透过华山的视角揭示出西藏解放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在近代的一次亲密接触。导演用宽阔的视野呈现了一个真实神秘而又复杂奇诡的燃情时代,深入到了藏族历史、文化和生活当中,关乎着人性的救赎和人们面对战争的恐惧。《金珠玛米》这种主旋律的人性化、类型化的表达或许对于当下的电影创作更有启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