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讲座 听张维为教授讲座有感

2018-01-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周六听了张维为教授的讲座视频<在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道路>.说实话,我是第一次听到教授级别的人,这么理直气壮."堂而皇之"地讲中国的好话,讲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模式的好话.一个多小时的视频里,看到他多次提到中国一些贫困县小县城比非洲首都都好,或一些城市比欧美国家首都建得都好.这个由于他基本是即兴演讲,有的地方还是表述不够严谨,类似过于简单地对比听得多了,多少有些不适应.当然,先做事实判断,再作价值判断.了解一个人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尤其是学术上的观点,往往需要整体观之,要前后一

周六听了张维为教授的讲座视频《在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道路》。说实话,我是第一次听到教授级别的人,这么理直气壮、“堂而皇之”地讲中国的好话,讲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模式的好话。一个多小时的视频里,看到他多次提到中国一些贫困县小县城比非洲首都都好,或一些城市比欧美国家首都建得都好。

这个由于他基本是即兴演讲,有的地方还是表述不够严谨,类似过于简单地对比听得多了,多少有些不适应。当然,先做事实判断,再作价值判断。了解一个人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尤其是学术上的观点,往往需要整体观之,要前后一以贯之地来看。不顾上下文,不理前因后果,仅就只言片语,匆忙论断,难免有失偏颇。

耐心看完张教授的讲座,其实他的主要观点是认为要多平视西方,而不是一味地顶礼膜拜,更不是要在言必称西方中失去自我主体性。现实中,很多人还是习惯给中国的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地开出西方药方,出了问题动辄发达国家如何如何,一味地迷恋程序万能,以及新自由主义思想,而不顾它所给目前西方带来的深层次困境。

比如在国企问题上,不少人以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国企,殊不知国企在欧美也占不少比例,一些巨无霸跨国公司,股权结构中都有很大国家股,比如BP石油公司、德国联邦铁路公司。一些人谈到当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将之与西方经济学供给学派相对等,其实似是而非。

张教授之论,且先不论对错。在各路精英、大V所引领的一切以西方标准为俯仰的“呲必中国”渐成潮流的情况下,他难能可贵地发出了另一种不一样的声音,启示我们要以更宏阔、宽广的视角来看问题,不要一味地以头脑想象的西方来为中国量体裁衣,不要陷入了自设的西方经验和价值观就是颠扑不破真理的“铁屋子”中,既要正面借鉴,更要批判性吸收。

这就宛如在千篇一律的“瞧瞧外国怎么怎么样”式八股文里,突然来了一则蒲松龄的奇幻故事一般令人新奇。原来我们也可以更开放的心态,比照中外。对错优劣,并不因是中还是西就有天然之别。

当然,这不是说就一叶障目,不正视自己的问题。就像张教授自己说言,“中国也有问题,也不是说中国就好到天上去了”。他没有回避中国的问题,比如公民素质偏低、贵族精神阙如、科技创新差距。但这些很难说是体制上的差异造成的,而更多是发展持续时间上的长短所决定的,欧美国家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开始城市化,市民文化的养成已经比较成熟。

而科技的发展,同样也不是朝夕之事。青蒿素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研究成果,但四五十年后才获得国际认可,可见任何的付出都是功不唐捐,久久为功迟早会获得应有成就。

张教授还提到要有一个历史的维度。他说,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且在过去2千多年内,大部分时间都比西方发达。这恐怕也是我们在考虑中西方比较时,不能忽略的一点。近代以来,中国有了落后,一度面临四分五裂的危险。中共实现了中国新的大一统,形成了新的统一的儒家执政集团,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文明的赓续。

张教授说,中国现在不怕跟别的国家比。归结起来,就是在借鉴和吸收他国先进经验时,多一些批判性;在关照中外差异时,多一些主体性。通过历史的维度去看待问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不至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过分纠缠,让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建设性和可行性。

管不得是否伟光正了,最后来一段的话吧。“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