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道打死 要死就一定死在陈道明手里
中国好歌曲,莫西子诗成名,那首歌叫《要死就一定死在你手里》。昨天媒体圈刷屏,讨论陈道明席地而坐改稿的记者手记,但是直到今天早晨,我才想起事情里隐隐缺失的那条梗:亲手为我。
莫西子诗唱到:“不是你亲手点燃的/那就不能叫做火焰/不是你亲手摸过的/那就不能叫做宝石/你呀你/终于出现了/我们只是打了个照面/这颗心就稀巴烂/整个世界就整个崩溃……”
我读书少,更没上过新闻传播学院,所以搞不清楚《团结湖参考》老师们的学术气息,陈道明改稿到底是他的权力还是权利。不过,我觉得,任何一个体会过恋爱纠葛,任何一个能听懂这首歌的人都能理解,在直接跪了的场景中,谁也帮不了一个准备把自己献祭的信徒,蠢货或者贱人,而那篇手记的标题,“亲手为我”四个字,已经显示了作者和编辑的决心。
以手记中的姿态,估计男主角把女主角名字改了,后者都不会介意,反而可能欣喜异常(这种桥段金庸小说里多的是,属于新华社六神磊磊的考证强项),此时再去辩护她的技巧和美妙结果,这确定不是一出荒诞派戏剧?更荒诞的是,竟然以标题内容改的更好来证明过程正义,甚至声称修改过程对写作实现升华,进而创造出独特的人物专访作品,这逻辑也够魔幻。昨天,有一种采访,叫作舔访,今天,又有一种洗地,叫作醉洗。
不过,我认为,手记引来的口水不应该都吐到那个毫无经验的女孩子身上,她写了一篇很好的记叙文,带着真情实感。她还没到理解的年纪,关于记者的责任和尊严,关于爱情的残酷和平等。作为在一线干了十多年的老记者,事实求是的说,与采访对象实现平等并不是一件容易并且常见的事情。而且越来越不容易,因为这个社会显然不再喜欢沉默的记录者,而是更愿意宠幸有姿态,至少有姿色的,转述者。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写了本《看见》的柴大记者用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识去挑战底蕴深沉的气象专家,却丝毫没意识到自己看见的只是一只朝天的井口;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不知道该怎么融合转型的传统大社大报,允许记者以谄媚口气记录自己与名人一起工作的历程,然后还怪人家新媒体搞乱了行规。
问题是,我最后也没看明白,描绘陈道明耐心改稿和两会国计民生任何一个关注点有一毛钱关系,八卦网站炒黄海波至少还能告诉读者社会经验,有些坏人会男扮女装。
所以更应该反省的是更有阅历的编辑、签发人和机构。当你们总是羡慕商业媒体政策更灵活的时候,是否想过,那只是在为自己忽略传统技艺开脱;当你们没有情怀去为自己的事业做出改变的时候,是否还勇气把问题都归结到体制;当你们为那篇手记的超高点击量沾沾自喜的时候,记得有一个词:走火入魔。
莫西子诗:“不是你亲手所杀的,活下去就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