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孤单寂寞冷 男人的颠沛流离怕
得得
《相爱相亲》可以有一个别名:《迁坟》,电影是从对一堆冢中枯骨的争夺开始的——它到底该属于其合法妻子、张艾嘉的生母,还是那个守了一辈子、留在老家的原配?我本以为最终会以两任妻子“分享”或曰“共享”这一堆白骨作为矛盾的解决。然而,并没有。
牌坊与女书
姥姥最初的态度是“汉贼不两立”式的决绝,但最后,她对重见天日的骨殖抚摸片刻,“我不要你了!”然后抬起头来,悍然凛然的一句:“走,进城!”
据说,“我不要你了”这一句台词是作为导演的张艾嘉给角色加上去的,这一句加得好。它让一场“不值得”的坚守不再那么虚无荒诞,也给一个不合时宜的“失败者”以尊严——她的最终“放手”不是完全出于无奈,而是多了几分自觉与自决。
批判旧道德本来也不是张艾嘉的题中之意,虽然在电影中有一座立在村头的“洁振纲常”的贞节牌坊。与这个有些笨拙和过分直白的“明喻”相对应的,还有“女书”。
薇薇在姥姥家的墙壁上看到一幅字不像字图不像图的绣品,后来她才知道,这是姥姥老家的“女书”,她把丈夫岳子福的名字绣下来,权当是他的遗像。
女书流传在湖南江永,那是一套奇特的书写文字,它与我们通识的“男书”相对,由女性发明,只在女人之间隐秘流传。一般人只会把它当成是普通的花样纹饰,而女人们却将其刺绣、刻划、戳印、书写于纸扇巾帕女红之上。学者已经搜集到近20万字的“女书”作品,里面有很强烈的表达,对男性所热衷的功名富贵极端厌弃鄙视,强烈向往和渴求男女平等。女书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是一套亚文化表达系统。在漫长的岁月里,女性普遍被剥夺了读书识字受教育的权利,只能在他人规定的人生中辗转。她们发明了这样一套密码,只有同性才能读懂才能理解才有权传承,这是对被拒绝的拒绝,是将凌驾于她们之上的另一个性别的主动屏蔽,简直就是有形而无声的地下摇滚。
“好”答案
被一段半路杀出来的爱情羁绊在中途的歌手阿达,应观众要求,一个晚上唱了两次“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颇郁闷。《海阔天空》已经熟极而流,这样的摇滚也就只剩下了姿势。
祖孙三代三位女性,以及与她们相关联的男性之间的互动牵扯,《相爱相亲》何尝不是一种“女书”?不过也许是张艾嘉的个性使然,她的书写从来不取控诉批判的姿态,而是指向和解理解谅解。她也真的是好乐观,在她的这个故事里,境遇天悬地隔的人们即使操着不同的语言也可以共建起一座通向心灵解放的巴别塔。所以,本片的英文名字是“爱的教育”。
许多人赞赏中年夫妇演得好,这个自然不消说,但我个人最爱看的戏码是 “老少配”。
当祖孙二人躺在床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薇薇又像是诉说又像是自言自语,给姥姥讲着她和歌手阿达的感情。老太太好像并没有在听,可当小姑娘说:“要不我和他私奔吧?”姥姥马上回答:“好。”
我看过两次《相爱相亲》,每次演到这里,影院里的观众都会发出愉快的笑声。这个“好”回答得出乎意料也意味无穷,老人家看起来是一辈子困在迷局中的苦人,但她其实很有自己的胆识和通透。她一辈子貌似无意义的坚守,未必尽然全是旧道德的压抑和束缚。电影中,电视台的主持人在问,薇薇也在问,她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值不值?老太太对姑娘们百思不得其解的这个追问从未予以正面回答,她有她的不屑,她的静笃。她的一生也绝不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刻板和简单。有人说老太太很像朱安,一件由鲁迅的母亲赠送给鲁迅的“礼物”。像,但又不像。朱安是全然悲情的、努力想爬到房顶的蜗牛。但这个姥姥有她的钢骨硬气,还有一种莫名的力量,这力量触发了两个小年轻一对小恋人反观自省的机关。他俩是“仍然自由自在,永远高唱我歌”的新青年,但前途的迷惘、情感的不确定性并不因为“新”就自动消失迎刃而解。谁会为谁停留?永远到底有多远?一辈子到底有多久?当阿达最终还是决定离开薇薇去往他最初设定的目的地,相拥告别的时候,薇薇说:“我不会等你。”她把这句话重复了两遍,这太不像情侣的临别赠言,因为她已经看到了等待的苦涩和感情的无常。
电影里三代人的命运和遇合有着彼此错落的照应,甚至形成了互文,成功地阻碍了我们轻易做出非此即彼的论断,也试图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出场不多未被充分表达的人物。比如,牵绊住阿达的薇薇呼应着一开场就去世的外婆;离开家乡的阿达照应着一去不回另爱另娶的姥爷。张艾嘉与田壮壮这一对夫妇,正是眼下被扫射成筛子的油腻中年,生活真是一张粗砂纸,可以把一个花房姑娘磨损得粗粝不讲理,但她绝对有资格对薇薇说:“你们这种娇生惯养的孩子,不要拿我们当借口。”丈夫所以能容忍她今日的乖张,乃是因为她曾经勇气十足做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抉择,而薇薇在面临同样抉择的时候,逆反与赌气的成分要远远大于她对爱情的信心和坚定。
看,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罗网中。
所以在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发生过的事,以后必然还要发生;已经做过的事,以后必然再行不止。太阳之下并无新鲜事。世上没有一件事,我们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在我们以前的世界里,一切都早已发生过了。已过去的时代,无人纪念;将来的时代,以后的人也不会纪念。我专心寻求考查天下的一切事,才知道我们所经历的,只是极重的劳苦。我看到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都是虚无,都是尘埃。我专心思考智慧、狂妄与愚昧,才知道这也是虚无,也是尘埃。因为有多少智慧,就会有多少烦恼;收获多少知识,就会收获多少忧伤。”
烦恼必不可少,烦恼即菩提。这才是所有人的共业。
花的使命不是等待浪蝶归来
倔强的老太太是什么时候决定放手的呢?我猜是两件事。
她在张艾嘉的家里仔细端详了丈夫的遗像,遗像旁边是他和他的后老伴一生相伴的写真,从年轻到中年、老年的各种合影。婚姻是个躯壳,需要相关行政机构认证才能取得主张权利的合法性,而填充这躯壳让这躯壳真正有意义的是日复一日相伴相守荣辱与共,而这一切对于姥姥都是空白,这个她为之坚守一生的男人她是如此陌生。最后的当头棒喝是那张以假乱真的合影,经她轻轻一拭,那男人的脸瞬间破损不见:多么残酷的提醒,他不属于她,哪怕是这合成的虚假幻影,两人也终究无缘并立。法理不支持,躯壳不可得,不曾有过肌肤血肉的温暖,与一堆白骨同穴的执念为何就放不下?
——这就是这个电影的可爱之处,这个人物的可爱之处,即使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也有她的“成长”。
这部电影里有一个未出场的中心角色,那就是岳慧英的父亲、外婆的合法丈夫、姥姥的原配岳子福。文本对他的描述是粗略模糊的,观众只能根据角色的只言片语拼凑起他的履历:年幼家贫,赶上年馑不好,新婚不久就到异地讨生活。最终着落在外地,做了叶落归根身埋故土的负心人。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徽州,那里保留下了大量精美的民居、木雕、石刻,还有牌坊,旌表节妇的牌坊。粉墙黑瓦的皖南民居在油菜花盛开的春天如诗如画,它的窗户离地面的位置很高,并且像城墙上的堞口一样外小内大呈向内放射状。无他,男人常年在外,守家的主要是老弱妇孺,这样的设计是为安全计。市场经济时代的价值观与士农工商的农耕时代自是大不同,人们钦佩并赞叹这些敢于冒险逐利的徽商。但当地其实有这样的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多少辛酸辛辣辛苦,谈何易!所以,那矗立在原野上的贞节牌坊,哪里只是封建礼教的象征物这么简单,若多多少少体味一下时代的局限人性的局限,它是女人的孤单寂寞冷,也是男人的颠沛流离怕。
《相爱相亲》完美吗?当然不,它有很明显的疵点。但是,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在豆瓣上给它打了五星,已经有太久太久没有看过这么有质感和肌理的中国生活片了。我也爱它对人的无奈和复杂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这一点柔软和暧昧,在这个我“撕”故我在,不哭不闹不成戏的当下,多么难得。
所以,我不是很喜欢谭维维演唱的那首哀怨略过的《陌上花开》,花朵的命运不是等待,它不是为了浪蝶归来才盛放。在春风中摇摆在春雨中零落成泥,这是生命的自然轮回,虽有悲意也从容。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