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打造“健康中国”:今天,你运动了吗?

2018-1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 峣 9月17日,2016北京马拉松在北京举行.图为参赛选手经过天安门广场. 新华社记者 孔 卉摄 新华社发 8月25日,花溪区代表队在贵州省第三届广场舞大赛上表演. 新华社记者 陶 亮摄 本报记者 刘 峣 9月17日,北京.从天安门到"鸟巢""水立方",3万名跑友齐聚北京,用脚步丈量42多公里的距离. 要想观察国人的运动热情,马拉松是一扇最好的窗口.30多年前,首届"北马"只有80余人参加.此后,马拉松逐渐从专业化走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200

刘 峣

9月17日,2016北京马拉松在北京举行。图为参赛选手经过天安门广场。

新华社记者 孔 卉摄

新华社发

8月25日,花溪区代表队在贵州省第三届广场舞大赛上表演。

新华社记者 陶 亮摄

本报记者 刘 峣

9月17日,北京。从天安门到“鸟巢”“水立方”,3万名跑友齐聚北京,用脚步丈量42多公里的距离。

要想观察国人的运动热情,马拉松是一扇最好的窗口。30多年前,首届“北马”只有80余人参加。此后,马拉松逐渐从专业化走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后,路跑成为大众体育的热门项目,“北马”等热门比赛资格“一票难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跑步作为自己健身锻炼的首选。如今,跑步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从全马、半马、亲子跑、迷你跑,到浪漫的夜跑和刺激的色彩跑,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赛事吸引着跑友们的兴趣。

据统计, 2015年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就达到134场,约150万人次参与其中。而在马路上、公园里、操场中,跑步的人群更是不可计数。

其实,跑步只是受到国人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强身健体的需求和愿望越来越强烈,运动项目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从热门的“三大球”和“国球”,到小众的极限运动,总有一款适合你。

广场舞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运动。它不仅激活了中老年人群体的健身热情,而且已成为一项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民生工程。旁人看的是热闹,但真的跳起来也有不小的“门道”。

足球是最有普及潜力的运动。足球改革以来,从校园到社会,对足球的热情持续升温。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社会经常参加足球运动的人数要超过3000万人。你的每一脚触球,都是三千万分之一的努力。

冰雪运动是最有看点的运动。2022年,北京将携手张家口举办冬季奥运会,中国冰雪运动迎来了发展的良机。如何让冬奥会带动3亿人参加冰雪运动,是中国正在探索的课题。从雪场的建设到冰场的普及,冰雪文化正在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运动不再是一件难事。想去健身房?手机应用可以帮你找到最近的健身馆和最合适的教练。想在家里健身?各种减脂、增肌的方案应有尽有,不给懒惰者找借口的机会。想约球?从体育场馆到志同道合的球友,全部一网打尽。想了解自己的身体机能?一个小小的手环可以提供各种数据,护航运动安全。打破运动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盘活场馆资源,“互联网+运动”的能量其实才刚刚释放。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这一美好的愿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本报记者 李 婕

9月9日,王译从北京到广州出差。飞机落地后,她辗转到酒店已经凌晨3点。尽管夜雨刚停,她还是换上装备出门跑步。在北京一家自媒体公司工作的她事务繁忙,但只有跑步归来,她才觉得这一天过得圆满。

从大学时代爱上跑步,王译坚持每周跑4到5次,至今已坚持7年多,运动也从最初的减肥手段变成生活的一部分,用她的话说,“没运动,不生活。”“运动完了人的精神状态很好,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成。”王译说,她有很多次写稿不顺利,但出门跑个步回来,思路就打开了。

运动对人的情绪与心态的调节,或许只有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才有体会。今年25岁的刘明轩,坚持有规律的运动已经超过10年,从最初每周两次打篮球,到4年前开始每周4次的力量训练,运动成为他“生活中必要的循环。”

2014年考研期间是刘明轩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但每天10小时的学习之余,他依旧抽出2小时锻炼,以图“发泄”和“缓解压力”。长期的运动,让身高1.75米的刘明轩体重从138斤增长到150斤,“很宽很壮”,按身边朋友的说法,他是那种把健身效果写到脸上的人。

而这种外显的效果,让他变得自信。“我不是很高,以前跟一米八甚至更高的人打球会有压力,但锻炼之后你会更壮,形体更匀称,在球场上实力更强,因而会更自信。”

跟所有想要通过运动来达到“健体”“健美”的人一样,刘明轩也遭遇过瓶颈期。但近5年,他每一次的运动间隔不超过3天。他说,“就像跑步的时候有临界点,需要咬牙坚持一下才能继续,运动就是一个一个点的突破。慢慢地自己会享受突破的过程,享受耐力的磨练。”

作为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对运动的理解也融入刘明轩的生活哲学里,“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自我实现的机会,但从运动中,你能够切实感受到一点一点的自我实现和认可。”

王译和刘明轩都认同一个观点:爱运动的人相对乐观、开朗,生活有品质、有追求。如今,“身体管理”被纳入现代人的观念之中,整个社会风气也对运动更为关注。用刘明轩的话讲,“运动和它背后承载的精神正变成一种时尚”,而这种时尚,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充满阳光。

大家更爱运动了,这从人们购买的体育用品量上就能看出来。阿里巴巴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双11”当天,体育用品的成交额达到44.57亿元,同比增长了55%;成交用户数增长约六成。

比达咨询日前发布的《2016年7月运动健身APP用户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运动健身类APP活跃用户规模突破2000万人,同比增长92.1%。预计2016年将达3415万人,同比增长将达 70%。

中国民众正用真金白银的投入,在全社会掀起一股热爱运动的风尚。我们希望,越来越多人通过运动,真正实现自我。

(应受访者要求,王译和刘明轩为化名)

本报记者 彭训文

今年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将全民健身作为“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使其“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而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强调把健康融入政府各方面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中央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为各级政府满足民众日益多元化、专业化的健身需求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那么,这些保障包括哪些内容呢?

保障群众有地方健身

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46平方米,远低于欧美等体育发达国家的水平。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数量不多、功能不全,大型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普通百姓能消费得起的“平价”体育服务供给不足……这些都是制约全民健身深入、广泛开展的刚性问题。

《全民健身计划》提出,要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各级政府投入真金白银,同时也要创新社会管理。

比如,在体育场地不足的同时,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设施却闲置起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大型体育场馆中,标准体育场占体育场馆总数超过60%,但每周吸引超过500人次健身的仅占不到55%。一些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也很少向社会开放。

如何让现有体育场馆“活”起来?《全民健身计划》要求,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相关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也应推动其向社会开放。

如何贯彻落实这些方针,需要各级政府在更高层面、更大视野里予以重视,并以国民健康为中心来调配各种政策资源。

以大群体打造大健康

正如清华大学卫生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蔚东所说,“健康中国的内涵,涵盖全体人民健康身体、健康环境、健康经济、健康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大健康’概念”。从政府施政角度来说,应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让“体教结合”、“体医结合”等切实落到实处。

“体育应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这是很多体育从业者的心声。体育不仅锻炼人的体魄,更能提升精神境界,这些都和教育相通。但正如姚明曾在全国两会上所说的,“教育部门缺乏教练员,体校缺乏专业教师”,这样的窘境如今越发凸显。统计显示,中国注册培训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仅135万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7万多人。这很难满足群众对组织开展活动、传授健身方法、科学健身指导等方面的需要。

政府应该创造有利条件,实现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真正合作。对于相关教练、教师、指导员来说,保障其待遇是各级政府首先要考虑的。

随着群众体育发展越来越快,很多体育指导员缺乏医疗知识,很多医生则不会指导体育健身活动。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相关机构应该行动起来,让体育和医疗成为推动健康中国的共同动力。首要工作是开展体育与医学在慢性病预防、康复方面的合作研究工作。例如,日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运动健康门诊”和上海体科所的“运动健康研究与指导中心”正式成立,就是这方面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