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张五常 薛兆丰《经济学的争议》:与大师为伍读张五常《经济解释》

2017-09-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按:<21世纪经济报道>于同日始连载张五常<经济解释>.事有凑巧,他的连载与我的专栏同在一个版面,该报主编于是嘱咐我对该书作一简介.要说清楚,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一是他过去的英文论文集,由易宪容和张卫东翻译,朱泱审校,商务印书馆出版.二是他尚在以中文撰写的学术论着.该书拟分<科学说需求>.<供应的行为>和<制度的选择>三卷构成.不同的书,用相同的名字,是张教授的意思.也是他的糊涂.更奇怪的是,朋友们每次向他提起,

按:《21世纪经济报道》于同日始连载张五常《经济解释》。事有凑巧,他的连载与我的专栏同在一个版面,该报主编于是嘱咐我对该书作一简介。

要说清楚,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一是他过去的英文论文集,由易宪容和张卫东翻译,朱泱审校,商务印书馆出版。二是他尚在以中文撰写的学术论着。该书拟分《科学说需求》、《供应的行为》和《制度的选择》三卷构成。不同的书,用相同的名字,是张教授的意思。也是他的糊涂。更奇怪的是,朋友们每次向他提起,建议他改动前者的书名,他都支吾以对,左右言他。

《21世纪经济报道》要连载的是后者。本文发表时,张教授才刚刚写完该书的第一卷。我当时占据的材料,一是这《经济解释》的第一卷《科学说需求》,二是张教授过去的论文和散文,三是他关于该书整体构思及若干章节的多次谈话,四是他的老师阿尔钦(Armen Alchian)的着作和思想体系。

我们应该阅读大师的原着。与其他领域的经典一样,经济学大师的着作,其精华在于他所构筑的"体系"和他所使用的"方法"。阅读大师的作品,最大的好处是体会大师的思路,并在内心与大师对话。如果只是断章取义,而不通读原文,就没有办法理解大师眼中的世界,也没有办法体会大师对轻重的拿捏。

张五常是幸运的。半个世纪以来,他屡遇名师。他有幸选择了斯密、马歇尔和费雪等大师,把他们的着作作为日夕钻研的对象;他有幸得到阿尔钦、科斯和弗里德曼等大师的指点,进而与他们切磋过招。

张五常也是稳扎稳打的。他坚持不懈地了解世事和解释现象,并对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这使他成为"传统价格理论"的大师,成为经济学人的思考对象和学习楷模。而《经济解释》这部书稿,则是我们得以了解其思想精华和治学态度的最佳途径。

融入最新学术成果

在《经济解释》这部书稿中,张五常融入了一项新颖、重要、被广泛解释、而所有现行教科书均迟迟没有载入的内容,那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这些内容当然是《经济解释》最精彩的部分之一。读者将有关的章节与科斯和阿尔钦的结论比照,就不难看出"青"是否胜于"蓝"了。

《经济解释》理论体系的另一特点是,它逻辑划一、前后连贯、一气呵成,并无"微观"与"宏观"之分。大部分风行一时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已经被事实推翻。由于《经济解释》只阐述至今依然坚如磐石的经济原理,而不充当经济思想史的展览馆,所以它比现行的"萨缪尔森体系"的经济学教科书更加可靠。

随着产权和企业理论的兴起,很多经济学者追捧"卸责"、"偷懒"、"败德"、"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等新发明的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释社会上各种"欺骗"、"敲竹杠"、"损人利己"的行为。

而张五常则认为,这些概念在理论上都是多余的,因为经济学已经把"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最基本的假设,而无论是"卸责"、"偷懒",还是"败德",都是"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具体表现而已。创造这些新词,对理论本身并无增益,而只不过是"说完再说"或"用事实解释事实"罢了。在张五常的眼里,仅仅创造新名词,并不是学术贡献;而用事实解释事实,则是无耻。

在《经济解释》这部书稿中,张五常利用了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和波普尔等人的科学哲学成果,用以处理经济学的概念和构筑经济学的体系。他恪守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原则,拒斥学术上的投机取巧,与浮夸卖弄的学者形成鲜明对照。

区分理智与情感

有些经济学者,将"道德"、"终极关怀"、"文化取向"、"阶级立场"、"意识形态",与经济学科学混为一谈,草创出各种怪物。

而张五常则从不把个人的情感和偏好,混入经济学科学的推理之中。他早在求学阶段,就已经在好莱坞教授人像摄影,举办个人摄影展览。到底做艺术家,还是经济学家,曾是他当年取舍的鱼与熊掌。今天,他仍然醉心于书法、古代诗词和艺术品收藏。但是,他的艺术才华却从未干扰他的科学逻辑。

在《经济解释》这部书稿中,张五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洁净的学术范本,读者可以从中领悟,一个接受了扎实科学训练的人,是如何冷却自己的情感,将"好不好"(价值判断)、"怎么办"(政策建议)和"为什么"(科学解释)三者划得泾渭分明的。

全神贯注于真实世界

一些自诩研究"经济哲学"的学者,成天不是"制度的创新",就是"文明的反思",大词颠来倒去,其实空洞无物;他们甚至标榜自己对生活一无所知,但那其实很不光彩。经济学是一门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科学,而生活才是经济学的实验室。经济学家如果不了解生活,便只能解释并不存在的假象。

而张五常则热爱生活,对生活知之甚多–从少年时代与容国团合伙摆擂台赚钱,到后来在美国的海边养蚝;从在年宵花市卖桔,到深入调查炼油工业的每个生产细节;从一头埋在专利合同中研究知识产权,到流连于玉器市场揣摩估价的规律;从参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创建,到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考察,他始终以纯真的眼光,全神贯注于真实的世界。

在《经济解释》这部书稿中,张五常列举了大量实例,尤其是立足亚洲的实例。充满数学符号的经济学着作,已经汗牛充栋;但以真实例子取胜的经济学着作,则依然寥寥无几–无疑,《国富论》是一本,《经济解释》也将是一本。

与大师为伍,是为了启发"思考",而非寻找"信仰"。我们不是要挑选"值得坚信"的书籍,然后奉为教条;我们是要寻找"值得思考"的经典,藉此开拓视野。张五常的《经济解释》符合这个标准,值得我们一再阅读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