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科集团陈滢 我校与慧科集团共建全国首个金融科技学院

2017-12-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1月19日,"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创新论坛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与慧科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我校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双方合作拟建全国首个金融科技学院,该学院将面向金融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互联网 "领域以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聚集优质知名高校资源与金融.科技以及金融科技领域知名企业资源,紧扣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金融.会计等相关学科深度融合,逐步推进金融科技专业群建设.作为全国首个示范性金融科技学院,对于切实推进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前沿金融科技领域应

    1月19日,“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创新论坛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与慧科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我校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双方合作拟建全国首个金融科技学院,该学院将面向金融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互联网 ”领域以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聚集优质知名高校资源与金融、科技以及金融科技领域知名企业资源,紧扣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金融、会计等相关学科深度融合,逐步推进金融科技专业群建设。

作为全国首个示范性金融科技学院,对于切实推进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前沿金融科技领域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填补新一轮金融科技创新浪潮中人才短缺,助推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互联网 ”、金融科技等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桑标,我校校长唐海燕、副校长顾晓敏,慧科集团共同创始人、CEO岳喜伟以及复星集团全球合伙人、副总裁兼文化产业集团和互联网投资集团总裁潘东辉等出席本次签约活动,同时也受到了腾讯、百度、阿里云、蚂蚁金服、IBM、工商银行等知名企业和新创金融科技公司的大力支持。

    在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的指导和中国教育创新校企联盟的支持下,基于双方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共同理念,融合慧科集团在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及学院共建方面的经验积累,以及我校在会计和金融特色专业方面的建设成果,双方合作拟建全国首个金融科技学院,共同探索实践“互联网 ”背景下前沿金融科技领域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及大学转型发展之路。同时,整合双方优质高效、产业及社会资源,培植能带动产业发展和就业、有利于形成特色学科专业群的应用型新专业,探索出一套常态化的教学运行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最终打造出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育体系,从而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唐海燕、岳喜伟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唐海燕表示,金融科技人才具有需求广泛、结构多样、多角度、多层面等特征。因此,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引进更多知名企业的教育教学和实践实训资源势在必行。慧科集团提供的教育解决方案已经在众多高校得到多次验证与认可,是业界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此次合作共建全国首个金融科技学院是希望在金融教育结构调整和教学模式创新上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为学校特色学院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全面提升高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岳喜伟表示,校企跨界合作已经成为产业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慧科集团一直致力将产业驱动的技术知识转化为符合高校需求的教学知识体系,基于创新的产教融合模式在前沿科技、“互联网 ”及创新创业领域不断探索专业建设优化升级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非常有信心与金融学科办学非常有特色的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一起打造全国首个金融科技学院,培养实用性、复合型、跨学科金融科技领域紧缺人才,为上海地区乃至全国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签约仪式前举行了校企合作培养金融科技人才研讨会,校企双方嘉宾及来自腾讯、百度、阿里云、蚂蚁金服、IBM、工商银行等知名企业和新创金融科技公司的专家们出席。

    金融科技创新论坛上,维优的创始人兼CEO顾颖,数库创始人兼CEO刘彦,慧科集团合伙人、集团首席战略官、慧科研究院院长陈滢作主题发言。

    近年来,我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开放办学战略,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以承担起为上海乃至全国金融体系转型发展培养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合作组建“浦江学院”、与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组建“通用电气班”,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迈出可喜的步伐。

    作为将前沿科技转化为教育产品传递给高校以服务学生的“第一人”,慧科集团将前沿科技、“互联网 ”及创新创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模式创新带入包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全国1000多所高校,与高校开展不同层次的专业共建、实习实训、课程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同时与贵州大学、宁波财经学院等高校共建示范性跨学科学院。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新闻晨报、上海广播电台、东方教育时报、浦东时报等媒体记者进行了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