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药龙胆草的副作用
本品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二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产量最大,故习称“关龙胆”。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苏等地。
采收炮制
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切段,生用。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性状性味
龙胆: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长1~3cm,直径0.3~1cm,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圆柱形,略扭曲,长10~20cm,直径0.2~0.5cm;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上部多有显著的横皱纹,下部较细,有纵皱纹及支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色较浅,呈点状环列气微,味甚苦。
坚龙胆:表面无横皱纹,外皮膜质,易脱落,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
均以条粗长、色黄或色黄棕者为佳。
入肝、胆、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
功效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本品苦寒燥湿而降泄,泻火而清热,归肝胆经而以泻肝经实火为长,故有此功。
应用
1.清热燥湿,用于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疽尿赤。治湿热下注,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阴囊肿痛,常配黄柏、苦参、苍术等药;治肝胆湿热、黄疽、尿赤,可与茵陈、桅子、黄柏等同用。
2.泻肝胆火,用于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等。治肝胆实火之头痛目赤,胁痛口苦,多与柴胡、黄芩、木通等同用,如龙胆泻肝汤;治肝经热盛,热极生风之高热惊厥抽搐,多与牛黄、钩藤等同用,如凉惊丸。
3.治流行性乙型脑炎。轻症口服20%龙胆草搪浆,1日3次,每次10~ 15mL;昏迷或呕吐不能进食者予龙胆草注射液2~4mL肌注,日3~4次。观察23例,均获痊愈。
临床应用
1.睾丸炎
临床有以龙胆草为主合用泽泻、黄芩、桅子、当归、生地、柴胡、小茴、川楝子、荔枝核、橘核等味加减出入,共治疗皋丸炎78例。结果:好转75例,未愈3例。
睾丸炎在中医属“子痈”范畴,乃因湿热,温热病邪循经下注而致。龙胆草苦寒,入肝经,最能泻肝经之湿热,且攀丸居肝经之分野。其苦寒者可燥湿也,又可清热解毒,湿热去则邪自清!
2.银屑病
临床有用龙胆草为主合用桅子、黄芩、柴胡、生地、白鲜皮、僵蚕、土茯苓、苦参、蒺藜、乌梢蛇等味,15日为1个疗程,治疗寻常性银屑病50例。结果:痊愈32例,显效14例,无效4例。
银屑病之病机多为肝经湿热,煎熬阴液,生风化燥,损伤营血,营卫不和,气血不畅,阻于肌表,损及皮肤。龙胆草能直折肝经之火,去肝胆之湿,再合它药,共奏凉血熄风,祛湿止痒之功。
3.慢性前列腺炎
临床有以胆草为主合用炮甲、皂角刺、三棱、赤芍、丹皮、桃仁、益母草、丹参、黄柏、泽泻、车前子等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颇佳。
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的“癃闭”、“淋症”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为贪凉喜冷,房事不洁,忍精不射,或喜食辛辣厚味,致湿热下注,蕴结下焦,瘀血内阻,不通而痛。中医对前列腺在脏器五行归属上应属木乃肝经病也。龙胆草苦寒入肝经,泻肝经之湿热,肝经湿热清,下焦湿热亦去,再合化癖通利之品其效乃捷。
4.脱发
临床上有以龙胆草(9~12g)为主合用制首乌、旱莲草、生熟地、当归、赤芍、川芍、天麻,同时配合白藓皮等外洗,治疗头发脱落6例,皆愈。
临床上,由肝经火盛引起的脱发日渐增多。患者因各种因素导致情志不遂,精神紧张,肝气郁滞,肝郁而化火,久则血燥风伤及血余。取龙胆草人肝胆,直折其火,火焰熄则血得静,再以滋润之品,发可濡润重生。
5.高血压(肝阳上亢型)
临床用龙胆草、绿茶共研细末,温水冲服;或用龙胆草配黄芩、钩藤、夏枯草、菊花等,水煎服,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有效。
高血压属于中医“头痛”、“眩晕”等范畴,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根本病机变化为阴亏于下、阳亢于上。《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痛而眩且胀。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肝胆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故目赤口苦,舌质红,苔微黄,唇赤。龙胆草清肝泻火,能显著改善患者头痛、眩晕、耳鸣等肝阳上亢症状及降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