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的家庭生活及晚年活动

2018-0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何应钦一生宦海沉浮,但家庭生活十分幸福.1917年,他与当时贵州军阀王文华的妹妹王文湘结为伉俪.王文湘比何应钦小8岁,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操持家政,侍奉何应钦,成为何日后荣辱坎坷的忠实伴侣.王文湘终生无出,曾有人劝何应钦纳妾,生儿育女,续接何家的香火,被何怒斥一顿.几十年过去了,夫妻恩爱如初.何应钦的弟弟见兄长没有孩子,便将自己的女儿丽珠过继给了何应钦.何应钦夫妇将丽珠看作比亲生女儿还要亲,嘘寒问暖,悉心抚育.何丽珠自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后,被派往美国“领事馆”工作,后来因何应钦夫妇年事日

    何应钦一生宦海沉浮,但家庭生活十分幸福。

1917年,他与当时贵州军阀王文华的妹妹王文湘结为伉俪。王文湘比何应钦小8岁,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操持家政,侍奉何应钦,成为何日后荣辱坎坷的忠实伴侣。王文湘终生无出,曾有人劝何应钦纳妾,生儿育女,续接何家的香火,被何怒斥一顿。

几十年过去了,夫妻恩爱如初。何应钦的弟弟见兄长没有孩子,便将自己的女儿丽珠过继给了何应钦。何应钦夫妇将丽珠看作比亲生女儿还要亲,嘘寒问暖,悉心抚育。何丽珠自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后,被派往美国“领事馆”工作,后来因何应钦夫妇年事日高,便申请回台,照顾父母。

何丽珠与丈夫蒋友光在离何应钦寓所不远的地方,买了一栋房子,只要一有时间,便来陪伴父母,节假日更是带着孩子前往。一家人其乐融融,何应钦夫妇享尽了天伦之乐。

王文湘来台后,身体一直不好。1952年即被医生诊断为乳腺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无法手术。王文湘病重期间,何应钦亲奉汤水,侍应于左右,并每年送王到日本治疗。王文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每个礼拜天的上午,必在家里举行聚会,习经讲道,即使是病重亦不肯缺席。

王文湘生性开朗,自知得了癌症,来日无多,但她能够在精神上自我放松,与病魔进行斗争。再加上何应钦和女儿的悉心照顾,她多活了20多年,于1978年4月病逝,终年82岁。

老妻的离去,使得何应钦非常悲伤。虽然妻子一直身体不好,他思想上也早已有所准备,夫妻两人相依相靠,由大陆到台湾,携手度过几十年风雨人生。如今妻子撒手先去,一种孤独感便油然而生。那天上午,他把女儿叫到书房,就像朋友一样,向女儿娓娓讲述了他与妻子多年来相濡以沫的恩爱故事。

说着说着,何应钦又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爸爸,人死是自然规律,妈妈已是高寿而终,您应该宽心。现在我们在您身旁,会好好地侍候您老人家的。您还得多多保重身体啊。”何丽珠轻言细语安慰着何应钦。

女儿何丽珠非常孝顺父亲,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为了便于何丽珠及秘书、侍从照顾何,台湾当局“国防部”在厦门街专门建了一栋三层楼的别墅,给何使用。何丽珠和丈夫很快搬过来,陪伴父亲。一家人热热闹闹,何应钦很快就从悲伤与孤独中走出,恢复了常态。

    何应钦身体一直很好,他的健康长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一次,台湾健康长寿会请何应钦去介绍养生之道,何高兴前往。他在大会上,介绍了自己的养生秘诀。

“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从我个人的心得与体会来说,我认为有三点非常重要,这就是修养、生活和医药。”

“我是一个基督徒,遵照上帝的旨意,人应当宽忍为怀。《中庸》里有一句话,叫做‘大德必得其寿’,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人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用温和、慈良、宽宏、厚重、缄默来克服心中的猛厉、残忍、褊狭、轻薄、浮躁,才能做到心直虑正。久而久之,人的心理就会始终处于轻松向上的状态。这对身体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我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休息,从不打乱。这种生活习惯,是我年轻出外读书时就养成的。我不嗜烟酒,不暴饮暴食,就是在战争年代,无特殊情况绝不熬夜。”

“除生活有规律之外还要适当运动。我从小就喜欢各种体育运动,球类、田径我都很喜欢。到台湾后,我的爱好改为‘三打一跳’。即:打桥牌,打高尔夫球,打猎和跳舞。后来年纪大了,不能打猎了,高尔夫球也打不动了,我就以散步为主。出外旅游,能步行时,我就不坐车,以活动筋骨。”

“第三,要相信医生。人生了病,就要抓紧治疗,而不要讳疾忌医。我的夫人王文湘身体一直不好,她之所以能够多活20年,靠的就是现代化的医疗手段。所以我只要感到不舒服,就会马上到医院看病检查,及时治疗。”

会上,何应钦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大量的事例,介绍了自己的养生心得。他的讲话,得到了台下人们的阵阵掌声。

到台湾后,何应钦政治上不得意,但他并没有因此把自己禁锢在深宅大院里,而是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活跃自己的思想,这大约也是何应钦健康长寿的另一种原因吧。 1965年5月30日,台北何氏宗亲会成立,前来祝贺的人非常多。台湾当局规定,现役军人不得加入宗亲会之类的民间社团组织,何应钦为终生军籍,故不能参加何氏宗亲会,众人皆以为憾。但他作为何氏一门尊者,应邀出席了成立大会,并致贺词。

何应钦除了被何氏宗亲视为荣耀外,更是贵州旅台同乡会的骄傲。何应钦一生小心谨慎,不敢对同乡们有过多的关照,但到了晚年,同乡会的重大活动,他时有参加。每年何应钦生日时,同乡们就要设宴祝贺,如果何应钦实在推谢不了的,他必一再叮嘱操办之人,要节约,不能铺张。他参加宴会时,必自带酒水,以减轻同乡会的负担。宴会上,何是长者尊者,但他从不摆架子,用贵州话叙说家乡掌故和有趣开心的故事。这些,深得同乡们的敬重。

1985年11月3日,贵州同乡会新的会馆启用,这一天,96岁高龄的何应钦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这一活动并剪彩。剪彩完毕,同乡们争相与他照相。何应钦端坐在太师椅上,开心地笑着,让人摆布,也不推辞。

随着年岁增高,何应钦思乡怀旧之情与日俱增。他很喜欢在家里接待一些贵州同乡来访,每当这个时候,他会兴致勃勃地谈起故乡,谈起他儿时的趣事,仿佛又回到天真的童年时代。祖国大陆实行开放政策后,只要有人去贵州,他总是拜托他们回台湾时,不要忘记带回家乡的土特产。有人从贵州探亲回来,他必定要向他们打听大陆亲属们的情况。

春去秋来,转眼何应钦已是快100岁的高龄了,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常常独自一人待在书房里,望着墙上的《泥凼风景图》长久出神,喃喃自语。这幅画是著名画家张大千根据何应钦向他描述贵州老家兴义县泥凼镇的风景,凭想象画出来的。

何应钦十分喜爱这幅画。看着画中家乡那参差的房舍、崎岖参差的羊肠小道,不觉心驰神往,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就如这幅图画一般在眼前打开,他仿佛觉得自己已回到了故乡……

何应钦出生于贵州兴义县(现为市)城南约42公里的泥凼镇。他出生时的何氏旧居,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当地政府还拨出专款,对何氏祖茔进行了修葺。一次,一位兴义小同乡回大陆省亲,返台时,带来了一本家乡人赠送的兴义市及泥凼镇的彩色影集,他还带话说:“乡亲们欢迎何将军回故乡走一走,看一看。”

何应钦一辈子反  共,直至老年。家乡人民带来的照片,他看到了。传过来的话,他也听到了。但遗憾的是他把这些信息,都当做是“中共的统战阴谋”。尽管如此,何应钦无时无刻思念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渴望见到故乡亲人。年愈高,情愈切。

他时常把家乡人民带来的照片,拿出来翻看。照片的泥凼街,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陌生。看到泥凼石林,他就想起童年与伙伴们在那里嬉戏玩耍的情景。看到大山中那羊肠小道,他就想到当年只身一人,踩着这条小道,离开泥凼,到兴义考县立高小。他就是从这条小道,走出泥凼,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

每每想到此,何应钦就会陷于深深的思乡怀旧之中。但这种人之常情与他头脑里顽固的政治观念相矛盾。 晚年何应钦的思想,一直在这种矛盾斗争中苦苦煎熬着。 何应钦95岁时,当局专门为他成立了“何应钦上将九五寿诞丛书编辑委员会”,拨出专款为他出版了丛书12册。

何对女儿何丽珠说:“先总统时代,蒋公给予我的最大荣誉是抗战结束后在南京主持了受降大典;而来台后,经国先生给予我的最大荣宠是参加了我的90和95寿诞祝贺。我这一辈子,得到了常人没有得到的东西,也应该满足了。”

何应钦就是靠这,冲淡着自己的思乡之苦。

1986年4月的一天,何应钦在与友人打桥牌时,突感不适,马上送进台北“荣民总医院”,医生诊断为轻度中风。1987年初,何应钦的身体日渐衰弱,“荣民总医院”用尽了最好的药物和一流的医疗设备,尽可能延续他的生命。

女儿何丽珠以及何的侄儿侄女们,在医院轮流守护,希望他能活过100岁。10月20日上午,何应钦的血压突然下降,医生进行了全力抢救。延至21日上午7点30分,终因心脏衰竭而停止了呼吸,时年98岁。

何应钦在国民党中向有“福将”之称,他的死也算是“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