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仲旭哪里人 孙仲旭: 影子译者的人生

2017-09-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8月28日,青年翻译家孙仲旭在广州因抑郁症自杀,年仅41岁.孙仲旭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他翻译的书籍,却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九八四>等文艺青年的精神食粮,都出自他的手笔.译者就像作品背后无着无落的影子,徘徊在文学的灰色边缘,鲜少被人提及.孙仲旭在微博上曾引用村上春树的话,表明自己的翻译态度:"无论翻译哪个文本,我都尽量消除自己的影子,就好像极力让自己成为舞台上的黑衣人."作为业余翻译家,孙仲旭显得非常低调,他离世后,网上甚至很难

8月28日,青年翻译家孙仲旭在广州因抑郁症自杀,年仅41岁。

孙仲旭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他翻译的书籍,却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九八四》等文艺青年的精神食粮,都出自他的手笔。

译者就像作品背后无着无落的影子,徘徊在文学的灰色边缘,鲜少被人提及。孙仲旭在微博上曾引用村上春树的话,表明自己的翻译态度:"无论翻译哪个文本,我都尽量消除自己的影子,就好像极力让自己成为舞台上的黑衣人。"

作为业余翻译家,孙仲旭显得非常低调,他离世后,网上甚至很难找到他的照片。翻开书页,你得透过层层文字,才能依稀看到他隐藏得很好的影子。

但是,翻译者并不是工具,他的作用不可替换,一个好的翻译家,需要发现好作品,并用自己高超的技艺进行创作。孙仲旭无疑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翻译家。在他的豆瓣小站上,他经常会对一个单词的译法反复推敲,还贴出一篇篇译作勘误,工作作风之严谨,可见一斑。

虽然为人低调,孙仲旭却在豆瓣、微博、博客上留下了大量文字。在这些地方,他读很多书,看很多电影,进行简单的书评影评;他摘录大量译文书摘;他记录和儿子的生活琐事;他用手机拍下喜欢的风物。

这构成外人看到的孙仲旭,一个勤于记录的人。我们可以这样描绘他:勤奋、严谨、较真、有点小幽默。但是,他很少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很少正面宣泄自己的情绪。仿佛是一种习惯,他的所思所想,也披着黑衣,隐匿在阴影里。他从未直言他的痛苦,而是贴出一段段灰色的、阴郁的译文。

6月29日,孙仲旭在微博上谈道:"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为公死,凛凛如生。"7月6日,他引用陶侃的话:"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或许当时,他已经在考虑死生之大事了。

在他去世后,我们从他只言片语的缝隙中,才触摸到他焦虑、忧愁、脆弱的内心。孙仲旭生前曾为一支59元的防晒霜心疼,生活想必不是很宽裕。在与儿子的对话中,"焦虑"一词不时出现,他总是在为儿子的成长发愁,有时,他甚至需要儿子来温暖安定自己的内心。

孙仲旭在41岁时选择了死亡。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此为圣人语,于凡夫俗子,人至中年,青春的壮丽情怀飘散如烟,生活陷入无限的琐碎繁杂,来路和去路都是茫茫一片,虚无的影子无孔不入。"大家都情绪低落,像是某种集体低迷,因为都知道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已经过了。夏日已臻顶点,往后白天逐渐缩短,影子越来越长。"孙仲旭将自己翻译科尔姆·托宾的《新西班牙》里的一段文字摘录在微博上,或许他也有同样的感悟。

面对一片沉默之海,孙仲旭曾说:"要有光"。抑郁症,却让他生活在黑暗中,他希望"从你的黑暗隧道中/醒来吧/一切都还在等你。"但最终抑郁症带来的绝望却吞没了他最后的光明,像沉入深海的寒冰,寂静、无声、终止。

孙仲旭走了,他渐行渐远的背影,留下的是大众对译者待遇的讨伐,对抑郁症的又一波热情讨论,但都已与孙仲旭无关。如果要找寻他的身影,请翻开他爱的书本,那里,有他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