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华孔笙 孔笙评价霍建华听他如何解读娱乐圈
孔笙评价霍建华:孔笙、侯鸿亮二人最近的两部作品《战长沙》和《琅琊榜》,都让业内人士看到了他们不小的变化。分别启用了霍建华、胡歌等偶像演员,后者还是改编自一部网络小说。有人说,侯鸿亮和孔笙知名度高了,不愁投资了,于是他们也开始转向年轻市场,试图扩大自己的战略版图,但这样就会意味着放弃原来坚持的吗?
——看到偶像演员的"诉求"
要知道,李幼斌、陈宝国、郭涛这个类型的演员是孔笙最长用的,然而此次启用了霍建华,孔笙说凭他接触过的偶像演员,他们都希望让观众承认他们是个"演员",霍建华和胡歌都是这样。"的确是投资方和制片方有他们的想法,但在人物设定上也确实是符合,这个人是在国外上的军校,后来想投入到抗战当中去,他出身很好,有点公子哥架势,很适合霍建华。"
在侯鸿亮看来,"男演员的古装扮相没有人超过胡歌的,一开始他演偶像剧,大家对他定位就是偶像剧,但当他们碰到一个更接地气的剧本,他们自己也很珍惜。当然有了霍建华和胡歌,会有更多的受众,可能就对传统媒体的受众延伸到了网络。"
——用正剧的心态去改编"网络小说"
"为什么说我们做《琅琊榜》好多人都觉得吃惊,说这两个人怎么会去做这种戏?其实无非是我们以一个拍正剧的心态,去做一个网络小说,它虽然是架空的,但这种戏能不能拍出一个正儿八经的味道呢?能不能把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传播出来,不在于你拍出了什么, 而在于你传播出来了什么。
"侯鸿亮这么解释拍《琅琊榜》的原因。其实,相比于把没有一个清晰价值观的戏搬上荧屏,并且因为一时的高收视率沾沾自喜,孔笙这样的"老艺术家们",一旦与时俱进起来,才真的会叫荧屏颤抖,郑晓龙的《甄嬛传》就是最好的例子。
——谁都想争取年轻观众
如今为电视剧贡献收视率的主力军似乎有了变化,年轻群体更习惯于网络上自由的观看模式,对电视剧的消费方式也不同于以往,要想抓住年轻观众,视频网站就成了必经之路。侯鸿亮也赞同这种说法,"今天做剧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了,除非你要放弃这一部分观众,这一群观众是未来的主题。"
孔笙则认为,现在的视频网络越来走向正规,"其实我觉得网络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不重视,现在更加专业了,反而电视台不往正路上走了,好像有点这个趋势,将来真正好的剧,大家不停地重复看的,还是在互联网上。"
"网络上的美剧什么的,它一开始培养了一批高水准的观众,原来这批人也是看电视的,但是当没有电视剧可以让他们看的时候,他们就离电视越来越越远了,所以也需要电视上有足够好的东西,才能吸引他们。"
侯鸿亮对话孔笙:制片人要懂创作 导演要懂市场运作
搜狐娱乐:之前说过《生死线》之后不想做战争戏了,为什么决定拍《战长沙》呢?
孔笙:我们这么多年,该坚持的东西要坚持。《战长沙》是有一个情节才做的,"长沙会战"这段历史不被人所知,正好碰到一个好的小说,就找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切入点,我们用一家人的视角,把整个战争说出来,把这段历史讲出来,我们的责任就够了。
搜狐娱乐:如果让你们拍个偶像剧会怎么拍?比如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的。
孔笙:看剧本吧,不否认这样的剧本可以拍,总裁爱上灰姑娘也挺好,但我们的总裁不会一下子就是总裁,肯定是要经历过什么,最重要的是真实接地气。不管你是现代还是偶像、青春题材,关键是要真实,编得太离奇,让人看了不踏实,看个热闹还可以。
搜狐娱乐:你们两个人合作这么久,最大的一个默契点是什么?
侯鸿亮:他永远在考虑替我省钱,我一直在考虑怎么样才能满足他艺术上的追求,这是相互的。制片人要去理解创作,导演也要理解市场的运作,这样才能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效果。
孔笙:我脑袋里有一根弦,会在画面上尽量往好的标准上做,观众看的时候也会觉得画面上是好看的,钱花的还是有效果的吧。
搜狐娱乐:随着你们知名度越来越高,找到你们的投资也会越来越大。
侯鸿亮:我们不否认最近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相同的投资,是不是只有我们能做出来这个品质,我们在意的是这个。
搜狐娱乐:你们之间有没有因为投资红过脸?
侯鸿亮:这种东西都是相互妥协的。《生死线》是我们都特别看重的一部戏,一开始拍摄前十几天,导演一天才拍两三页纸。确实很慢。过了二十多天,这期间我们俩没通过电话,我实在是挺不住了,给导演打电话。他接到我电话就笑了,说我终于等来了你的电话,然后第二天他就拍了八页纸,我听到八页我又担心了,每天的工作量控制在五页是比较科学的,超过就保证不了质量。
搜狐娱乐:今年《父母爱情》那么被看好,白玉兰奖却没怎么获,现在你们对待奖项是怎么看的?
侯鸿亮:我是觉得对演员可能会不大公平,所有入围的人里面,只有这两个演员是有五十年跨度的。可能评委会对这一届的白玉兰会有一个方向,关注的点不同吧,我们这个戏恰恰不在他们的关注点上,不管这个奖给没给,我相信大家心里有一杆秤。
孔笙:我们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戏全靠两个演员的完成,很多小的细节都是他俩现场精心设计的,我估计评委会也没有真正去了解,确实是没有一个奖对他俩来说是不公平的。
侯鸿亮:我们最在乎的是《生死线》,那时一个奖都没有,这也是我们所有作品中唯一没获过奖的,但恰恰是业内评价最高的,我们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就够了。 跟影评一样,你是不是能真正做到影评,还是收了钱做的影评 ,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艺术,大家都看在眼里,否则慢慢的你的市场就会越做越没有,我们不强求。
搜狐娱乐:你们之前几乎很少做现代戏,这就少了很多在广告植入上的收益,以后还会坚持吗?
侯鸿亮:我们后边准备学习学习,会有植入。
孔笙:商务是避免不了的,但是要有底线,不能标签式的直接放进去,会让人反感,还是别做得太明显,得保证艺术水准的基础上。
搜狐娱乐:现在还愿意尝试小成本的剧吗?
孔笙:嗨,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也不是完全不愿意尝试了。有的戏没办法,那是必须要花钱的。我们也是俗人,但骨子里还是多多少少对艺术有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