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节舌虫病症状有哪些? 需更正一个弱势误区

2019-05-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的病例多数无症状或有轻微的症状,当重度感染大量虫体包括活若虫或一条若虫成囊于要害部位时,可产生严重症状.常表现为咳嗽.突发头痛.发热数月,急性胃肠炎.恶心呕吐,剧烈.持续腹泻或腹痛,甚至出现腹水与腹膜炎.败血症.心包炎.虹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和视力下降等症状,病情恶化可致死. 被蛇舌状虫属寄生的患者多数症状不明显,不易被检出,只有在活检.尸体解剖.X-射线检查或尸检中才发现,多寄生在肺.肝.脾.肠系膜等处.可引起肺部炎症.纤维化和钙化病灶,病变亦可发生于胸膜下. 舌形虫属的寄生虫

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的病例多数无症状或有轻微的症状,当重度感染大量虫体包括活若虫或一条若虫成囊于要害部位时,可产生严重症状。常表现为咳嗽、突发头痛、发热数月,急性胃肠炎、恶心呕吐,剧烈、持续腹泻或腹痛,甚至出现腹水与腹膜炎、败血症、心包炎、虹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和视力下降等症状,病情恶化可致死。

被蛇舌状虫属寄生的患者多数症状不明显,不易被检出,只有在活检、尸体解剖、X-射线检查或尸检中才发现,多寄生在肺、肝、脾、肠系膜等处。可引起肺部炎症、纤维化和钙化病灶,病变亦可发生于胸膜下。

舌形虫属的寄生虫以钩附着在鼻咽组织,虫体悬浮在鼻腔中,无全身症状。其特点是一种急性炎症反应,为非传染性鼻咽炎。症状开始于食入含有感染性若虫的食物后几分钟至数小时,以半小时为常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鼻鲤、吞咽困难、发音困难、咽部刺痛,时有气急,可有显著的扁桃体肥大、鼻道和嘴唇的水肿。常有鼻腔、泪腺的分泌物,颌下、颈淋巴结有时肿大,脸和颈部有风疹,常见前额部头痛。

严重危害

生饮蛇血、生吃蛇胆后,通常会感染如下三类寄生虫:曼氏裂头蚴、舌形虫、鞭节

舌虫(舌形虫的一种)。

裂头蚴可侵入皮下组织形成皮下结节,也可侵犯腹腔内脏器、组织,还可穿过横隔侵犯胸腔,危害最大的是侵入眼部和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形成蜂窝状囊腔而导致严重后果,可致残疾和危及生命。

广西一55岁农民,因裂头蚴钻入脊髓内,致下半身完全性截瘫,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

近年来,媒体经常报道有人因吃青蛙导致裂头蚴进入大脑的事件,最后都是通过开颅手术将虫体摘除,稍有不慎,便可能致残致死,风险极大。吃青蛙一般感染1~4条,但喝蛇血感染数量巨大,一般达上百条。

曼氏裂头蚴、舌形虫均无药物可以治疗,临床上只能采用手术取虫的方法治疗。但手术治疗有其局限性,仅适用于感染虫体数量在几条以内,且寄生于皮肤等易于手术的部位,寄生于内脏、大脑等部位的手术风险较大。蛇血中一般含有几百至上千虫体及虫卵,由于数量多,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只能暂时控制病情。

裂头蚴病中的一个分支:增殖裂头蚴病。因虫体不断增殖,无法控制,全球已发现病例无一存活。医学界对其致病原因也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是裂头蚴在人体内感染病毒后产生了变异,也有学者认为是一种目前未知的新的虫种。

舌形虫病是另一种危害极大的罕见寄生虫病,全球首例鞭节舌虫(舌形虫的一种)感染者,便是我国杭州一33岁男子,在服用五步蛇血及蛇胆后感染。

人舌形虫病分成两型:一是内脏舌形虫病,病例最多,是舌形虫病的主体。二是鼻

咽舌形虫病。此外,尚有舌形虫性皮肤幼虫移行症、首例眼舌形虫病分别在以色列和厄瓜多尔查见,美国一佐治亚州患者,死于心脏舌形虫病。

如果女性感染上述寄生虫,虫体可从母体经胎儿外膜进入胎儿,其危害可想而知。

舌形虫病是由舌形虫(Linguatula)所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的寄生虫病,但近年来报

道的病例明显增多,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中国是近20年来全球报告病例最多的国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方式也有所改变,喝新鲜蛇血、蛇胆和食未煮熟的蛇肉等,不良的进食习惯与民间的风俗旧习是造成该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舌形虫成虫寄生于终宿主如蛇和犬、猫、狼、狐狸等肉食动物的呼吸器官,幼虫和若虫寄生于中间宿主啮齿类动物、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传播途经和感染方式主要为生饮被寄生蛇体舌形虫虫卵污染的新鲜蛇血、蛇胆和食未煮熟的蛇肉,或宰蛇放血时,蛇体感染性虫卵随血流入酒杯,人因喝污染的酒而感染。以往舌形虫病被认为是罕见的寄生虫病,近20年来报道的病例逐渐增多,特别是它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感染此病主要是生饮新鲜蛇血、蛇胆和食未煮熟的蛇肉,或宰蛇放血时,蛇体感染性虫卵随血流入酒杯,人因喝污染的酒而感染。

人舌形虫病分成两型:一是内脏舌形虫病,病例最多,是舌形虫病的主体。二是鼻咽舌形虫病。此外,尚有舌形虫性皮肤幼虫移行症、首例眼舌形虫病分别在以色列和厄瓜多尔查见,美国一佐治亚州患者,死于心脏舌形虫病。Pruner 1847年发现人体舌形虫病,至今已近160年。近20年来,随着内脏舌形虫病的分型,新致病种、致病新种和新流行区的发现,舌形虫病研究也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

分类

舌形虫有100余种(分9科18属),分类位置尚有争议。通常认为舌形虫属节肢动物门舌形虫纲或舌形动物门。寄生于人体的舌形虫有10种,

大蛇舌状虫(Armillifer grandis)、串珠蛇舌状虫(Armillifer moniliformis)、腕带蛇舌状虫(Armillifer armillatus)、尖吻蝮蛇舌状虫(又名鞭节舌虫)(Armillifer agkistrodontis)、蝎虎赖利舌虫(Raillietiella hemidactyli)、响尾蛇孔头舌虫(Porocephalus crotali)、锯齿状舌形虫(Linguatula serrata )、台湾孔头舌虫(P.taiwana)、辛辛那提莱佩舌虫(Leiperia cincinnalis)、瑟皮舌虫(Sebekia sp.)。我国已报道病例中的虫种有锯齿状舌形虫、尖吻蝮蛇舌状虫和串珠蛇舌状虫。

形态

成虫呈舌形或圆柱形,头胸部腹面有口,口两侧有钩2对。活体呈半透明、死后白色,体长(18 ~ 130)mm,体表具有很厚的角质层,形成环状,一般腹部生7 ~ 105个腹环,雌虫大于雄虫。卵呈无色或黄色,近圆形,大小约(90 X 70)µm,卵壳较厚。幼虫卵圆形,有尾和2对足,幼虫具有足和钩,体表光滑。若虫形状与成虫相似,死后呈乳白色,体长约4 ~ 50mm,有钩两对,腹部环数较少。

蛇舌状虫(似棒状洞头虫,P.subclauatus)与锯齿舌形虫形态上的区别是:蛇舌状虫体形呈圆柱形,腹环数7-35个,口孔旁两对钩几乎在同一平行线上,若虫表面没有刺;锯齿舌形虫体形略扁,腹环数72-105个,口孔旁两对钩前后排列,若虫表面有刺。

流行病学

自从1847年在开罗首次报道人舌形虫病以来,人类舌形虫病呈世界分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

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报道较多,在美洲和欧洲则较少。蛇舌状虫属的感染以非洲最高,腕带舌状虫病多见于非洲的尼口利亚和阿拉伯半岛;大蛇舌状虫病多见于非洲的刚果;串珠蛇舌状虫病多见于东南亚;尖吻腹蛇舌状虫病多见于中国。舌形虫属中的锯齿舌形虫呈世界分布,多见于中东和北非。

1927年Faust报道了我国首例病人,裘明华等进一步研究分析认为是锯齿舌形虫,而非串珠蛇舌状虫。最近在浙江报道了串珠蛇舌状虫

病,在广西玉林也报道过蛇舌形虫病,尖吻腹蛇舌状虫病分别见于中国台湾和杭州,在辽宁、广西等省(自治区)均有人锯齿状舌形虫病的报道。此外在广东省和山东省都有舌形虫病例的报道,但未能鉴定虫种。从最近几年的报道来看,病例大都分布在我国的东南部地区。

曾有报道舌形虫病可能产生癌症,但不能肯定与舌形虫的关系。在鼠舌形虫实验感染中,没有发现肿瘤发生。

诊断

目前对舌形虫病的诊断方法依然是通过手术或病理组织检查等方式取得虫体才能确诊,而免疫

学诊断方法还有待开发。

舌形虫病的诊断在手术、活检、尸检、服驱虫药后所得虫体标本,或从鼻腔分泌物、痰和呕吐物中检出活虫便可确诊。舌形虫病也常用X一射线检查,如从胸片或腹片中见到钙化的若虫可作辅助诊断,手术或尸检在肺、腹部及肝和脾被膜的表面,见到呈不透明直径0.4~1 cm的C形和月牙形含若虫包囊的病变。但钙化的若虫患者生前一般无症状,X-射线不能查出未钙化的若虫。流行病学调查可用鼻腔拭子和粪便查舌形虫卵。

目前免疫反应、血清学检测比较困难。在法国曾经使用过间接免疫荧光、凝胶扩散等试验,但需要大量舌形虫患者血清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今后可望用于检测舌形虫。

治疗

一般用外科手术取虫治疗舌形虫病。本病无有效药物,对具有长期高热等急性感染症状的病例可试用吡喹酮、噻苯咪唑或中药驱虫,继发化脓性的并发症可加用抗生素,具有过敏者可用抗组胺和皮质激素类及皮质淄类治疗,但一般只能起暂时性控制作用。

舌形虫病主要在于预防,提倡不饮新鲜的蛇血、蛇胆,不食用生的或半生不熟的蛇肉和半生的动物,避免与终宿主蛇或犬的亲密接触,对含虫的内脏必须销毁。同时采取加强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等防治措施。

预防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死于各类寄生虫病的人数达600多万人,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裂头蚴、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

裂头蚴病、舌形虫病作为少见的寄生虫病,由于没有有效药物,临床上以“预防为主”。感染途径主要是生饮新鲜蛇血、蛇胆和食未煮熟的蛇肉,饮用各种蛇血酒、蛇胆酒。近年来新增大量裂头蚴入脑的报道,大多通过蛙皮敷伤口、和吃青蛙感染,给人们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然而更不为人知的是蛇血、蛇胆内含有的裂头蚴数量是青蛙内的上百倍,所造成的危害是致命的。对于这样的现状,主要还是健康教育和宣传上的缺失造成的。加大寄生虫知识的宣传力度,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

认识误区

“自古物以稀为贵,吃的少的东西自然是好东西”,这是大家一贯的思维观念。

在我国一些地区,生吃蛇胆、生饮蛇血的习俗也由来已久。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认为,生吃蛇胆有祛除风湿和治疗皮肤病的作用,而生饮蛇血则有补血和祛除瘙痒的作用。然而,多数人生吃蛇胆、生饮蛇血后不但未能达到治愈疾病和强身健体的功效,反而染上了一系列“怪病”,常年头痛、身体不适,在医院却又找不到病因。

蛇血和蛇胆内含有多种致死性寄生虫,其寄生于大脑、内脏、眼、胸腔、脊髓、皮肤和生殖系统等全身各个器官。生吃蛇胆、生饮蛇血后感染的概率为100% 。

这些寄生虫进入人体后,常使人出现各种病症,虫体在人体内移行,寄生部位多变,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并且缺乏特异性表现,误诊、漏诊很普遍。由于诊断困难,大部分患者走访了各大医院,依然得不到确诊,“怪病”则一直缠身多年,几年后病情恶化,不治而亡。极少数患者在组织活检时,偶尔检获虫体,才得以确诊。

除生吃蛇胆、生饮蛇血外,饮用各种蛇血酒、蛇胆酒,以及吃未煮熟的蛇肉,用

蛇皮敷伤口等均会感染上述寄生虫。不可盲目听信民间流传的各种偏方,轻率地进食生蛇胆、生蛇血,以免疾病缠身。

很多人在喝过蛇血后,当时感觉身体并没有什么异常,便认为不会有大碍,其实事实完全和他们想象的相反。根据大量医学文献记载,喝蛇血中毒,的确会很快显现出来,但是感染裂头蚴、舌形虫后,其潜伏期很长,多数在1-5年,所以很多病人长期感觉身体不适,始终找不到病因,加上误诊、漏诊率高,多数感染者在二、三十多岁便英年早逝,临终却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也正是蛇血危害性鲜为人知的原因,也使得“生喝蛇血、生吞蛇胆”的愚昧思想至今还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