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成为什么只评中将 王近山为什么只封中将
导语:王近山为什么只封中将?按照55年授衔的规则,上将的授予资格是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和准兵团级最高只能授予中将。55年评定军衔的时候,王近山向邓小平反应军衔问题,被批评了一顿。谭震林向上面反应王必成军衔的问题,也被批评了一顿。他们排名靠后或多或少受此影响。
王近山为什么只封中将
按照55年授衔的规则,上将的授予资格是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和准兵团级最高只能授予中将
55年评定军衔的时候,王近山向邓小平反应军衔问题,被批评了一顿。谭震林向上面反应王必成军衔的问题,也被批评了一顿。他们排名靠后或多或少受此影响。
对自己军衔不满的人中,王必成,王近山,钟伟这三个人,成为被广为宣传的典型。
当然,也有几个例外,比如空军副司令刘震,之前也是副兵团级,但人家已经去空军了,考虑到空军的地位,自然高一等
再比如韩先楚等人,原先也是副兵团级的,但人家资格老(韩是红25军出身,陕北红军的代表),后来在朝鲜又是打满全场,是志愿军副司令
王去朝鲜比较晚,而且王近山这个副兵团级授予的比较晚,评上将的几率真心不大
此外纵观之前的资历,也差了点,抗战刚开始的时候只是772团副团长,当时的上将基本是抗战之初就是团长甚至更高
看看二野几个上将就知道了,李达是129师参谋长;杨勇是115师667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是5兵团司令;陈锡联是129师716团团长,后来是3兵团司令;陈再道是386旅副旅长,后来是兵团级;王宏坤是385旅旅长,后来也是兵团级。
王近山在1955年时评的是上将而不是中将。至于后来被贬为大校,那又是另外的原因,与战绩无关。那是因为他乱搞男女关系的事。他最先与他的小姨子有一腿,后又与护士之类的女人有染,弄得名誉扫地。实际上,当时的解放军高级将领特别是四野的,有一少部分甚至多次嫖妓、抽鸦片及其它莫名其妙的事情。这种事情现在一样也有。
真正说来,王疯子确实会打仗,其他仗都不说,把小日本黄军的战地参观团打了个精光可以说将永垂青史。
王近山为什么只封中将
1968年,王近山所在的农场派人到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肖永银那里搜罗王近山的"反动"材料。肖永银义正辞严地说:"王近山政治上无错误,历史上从不反党反毛主席,他的问题是生活上的,不属大节!"穷困潦倒的王近山获知此事后感动得大哭一场,他终于相信老部下在"铡美案"中没有整自己。
肖永银还提醒王近山,问题是中央定的调,还得由中央解决。1969年春,中共九大召开在即,王近山写了内容一样的三封信托人捎给肖永银。肖永银将其中两封交给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许世友是有名的侠义将军,和王近山、肖永银同出自红四方面军,私交不错;许世友同时和毛泽东的关系非同寻常,只有许世友最容易见到毛泽东。
九大召开后,许世友果然将王近山的信转交毛泽东,并仗义进言:"战争年代有几个人很能打仗,现在日子很不好过,建议主席过问一下。"王近山的命运终于有了转机,赋闲10余年的王近山出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可是这个副参谋长在军中的名气太大了,以至于后来成为他顶头上司的老部下肖永银每次见了他都立正、敬礼。
1969年7月深夜,南京火车站,从郑州开往南京的列车硬座车厢里,走出一对老夫少妻,老夫一手拎着只破皮箱,一手拎着几只咯咯叫的老母鸡;少妻一手抱着孩子,胳膊上还挎着只篮子,里面装满了五谷杂粮。尽管南京很热,前来接站的将军们见到此景还是感到十分凄凉:二十多年前,他们中间的两位还在这个老头的指挥下驰骋沙场!
他们就是王近山的老部下原6纵16旅旅长尤太忠和18旅旅长肖永银。旧友重逢,多年的隔阂早已雪融,千言万语顿时化成倾盆雨。
农场遭遇 据河南作家郭亦平介绍,王近山是湖北省红安县人,但他的故事,在他们家乡——河南省周口一带广为流传。那是因为在1964-1970年间,王将军"落难"之时,在他们河南周口的西华县黄泛区农场生活了几年。下面是有关将军在文革中的一些小故事。
农场的生活并不平静,文化大革命很快就波及到那儿。1968年麦收时期,其他场长都被打倒了,由王近山暂时主持工作,处在风口浪尖上。造反的学生要求组织大批斗、大批判,阻止人们割麦子。王近山火了,和学生们干上了,拍着桌子大声斥责:"绝不能耽误割麦子,夏收夏种,虎口夺粮,一年就这几天,一耽误就是两季。
不信我的话,你们可以回去问问父母亲,是不是这回事。你们说什么都行,但一定要等到割完麦子种上秋粮再说。"学生一下子被震住了,乖乖地跟着他去割麦子了。
王近山还是受到了冲击。有的学生提出来,王近山搞特殊化,生活腐朽,上厕所还要坐一把椅子。学生们不了解,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因为他不能蹲,一蹲下就起不来,于是就在一把椅子上挖了一个洞,大便时就坐在上面,那滋味并不好受。面对一群不懂事的娃娃,王近山被气得无话可说,无奈地对他们道:"你们说我腐朽,你们也可以去试一试。"
5月17日,南京军区举行的追悼会十分隆重,邓小平、徐向前、许世友、李德生、陈锡联、彭冲、宋任穷等,以及王近山的生前友好送的花圈,摆满了悼念大厅。追悼会的规模原定500人,实际参加的有1000多人。
很多同志特别是王近山过去领导过的部队的同志,远道赶到南京参加追悼会,表达他们对王近山的哀思。王近山为人民屡建奇功,他得到了应得的崇高荣誉。
到了南京军区以后,在肖永银的直接安排下,王近山终于恢复了党籍,又正式走马上任主管作战和战备的副参谋长。在许世友和肖永银两位战友的庇护下,王近山基本上风平浪静地度过了"文化大革命"。
但是战场上和情场上的长期拼杀在王近山身体上和心理上留下了太多的伤痕。1978年春天,将军在和癌症顽强斗争4年之后,终于告别个人荣辱、是非恩怨,逝世于南京军区副参谋长任上,年仅63岁。
王近山走了,却把难题留给他的战友们——20岁就当师长的王近山的最终职务和他的赫赫战功太不相配了!在筹备将军的追悼会时,南京军区司令聂凤智感到十分棘手,把难题交给前来参加追悼会的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肖永银。
肖永银大笔一挥,把悼词上的"副参谋长"中的"副"字去掉,级别由正军改为大区副职。而此时,王近山的许多部将都担任了大区副职以上职务。刚刚复出的邓小平获悉后,在悲痛之余,以伟人的睿智指示南京军区:"人已死了,不能下命令搞个名堂,就叫顾问吧。
"这样一改就成了大军区正职,追悼会的规格自然不同了,抚恤的待遇也不同了。小平同志交待下去:"近山同志为了革命出生入死不容易,我们能给死者的安慰就是这个了!"
又过了十三年,为纪念王近山的文集出版,老首长邓小平特意为这位桀骜不驯而又战功赫赫的爱将深情题词:一代战将。
王近山将军去世二十多年后,以他的故事为蓝本的《亮剑》电视连续剧上映,由李幼斌饰演王近山的"影子"李云龙,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