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曾在临漳邺城探寻多年
“曹操”究竟身葬何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其实在安阳“曹操墓”宣布之前,在我省临漳、磁县等地,有关方面曾找寻多年,但遗憾的是一直缺少有力佐证,至今未果罢了。
“漳河水,冲三台,冲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红棺材”,在临漳县香菜营乡三台村附近,这则涉关曹操墓的民谣流传甚广。或许因了安阳“曹操墓”的缘故,最近三台村也较平日热闹了许多,不时有外地人来到遗址寻觅有关曹操的痕迹。
“其实曹操墓在历史上本不是谜”,邯郸市文物局长王兴说,至少在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祭拜曹操之陵,这一点有李世民所做祭奠文章为证。只是从宋代开始,曹操墓的确切位置逐渐模糊起来,再加上民间有“72疑冢”传说,曹操墓葬便成了千古之谜。
在广为流传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被描写成了一个生性多疑的枭雄,为防百年之后陵墓被盗或被仇家毁坏,临终前,他命令下属为自己建造疑冢72座。
在历代帝王墓葬中,“曹操墓”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曹操死前1年多在《终令》称“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葬于“瘠薄之地”。临终前在《遗令》中更是明确了要穿着平时衣服入葬,不要珠宝陪葬。即“分香卖履”,“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等。
有学者分析,或许正因曹操如此俭省的缘故,他死后没过多久,“不封不树”的墓地因烽火战乱、朝代更替,便渐渐消失了。
“生前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言疑冢我不疑……尽发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尸”,这就是后世诗人们对曹操的评价。
北宋诗人王安石也相信“疑冢”一说,“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在邯郸市南30公里处的磁县境内,即县城磁州镇的南部及西南部一带,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土丘100多处。最大的如天子冢、皇姑坟、磨盘冢青冢等,这些一度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和“曹军粮墟”。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这些疑冢进行了系统的文物普查和征集,对需抢救发掘的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最终认定,这些疑冢并非曹墓,而是南北朝时代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墓葬群。而且其数量也不是72座 而是134座。其中,从茹茹公主墓和高阳皇帝墓中不仅出土了大面积的珍贵的壁画,而且出土陶俑1800余件 ,排列成阵,气势壮观,有中国“小兵马俑”之称。1989年,***正式确定将这一墓群更名为“磁县北朝墓群”,并升格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主张丧事从简,后人却误认为其耗费巨资建起72疑冢,不能不叹服文学作品力量的巨大,这也是曹操身后的一种悲哀吧。”有学者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