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罗庚的小故事

2018-0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学大师,汉族,江苏太湖西北金坛县城镇人.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在多元复变数函数论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他就是一个天才出自于勤奋的故事,这是因为他的勤奋,所以称为天才,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主要成就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
   学大师,汉族,江苏太湖西北金坛县城镇人。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在多元复变数函数论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他就是一个天才出自于勤奋的故事,这是因为他的勤奋,所以称为天才,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主要成就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华罗庚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十部专著:《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著)、《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他人合著)、《优选学》及《计划经济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 此外,还有学术论文150余篇,科普作品《优选法评 华罗庚塑像
话及其补充》、《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辑为《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检举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读书。华罗庚在清华四年中,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
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的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