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鲁南制药 鲁南制药总舵主赵志全:秉承“大义精神”为药济苍生
鲁网11月9日讯(记者 刘梅婷)2014年11月14日,临沂已近初冬时节,凛冽的寒风裹挟着丝丝悲伤从街头汹涌而至。深夜11点,在费县城郊的鲁南制药集团新时代药业办公楼中,某个房间的灯光还依稀亮着,一位头发发白的长者却伏在办公桌前,与世长辞。
他便是鲁南制药的创始人——赵志全。“呕心沥血志酬鲁南丰功彪炳千秋,为国为民药济苍生英名流芳百世。”追悼会上的这句陈词,仿佛依然萦绕在数千名员工的耳畔旁,57岁的他正是把企业发展作为毕生的事业和追求,把一生完全献给了最心爱的鲁南制药。
“人的一生中做好一件事足矣”
1982年,赵志全大学毕业后进了当时的郯南制药厂。这个出生在沂蒙山区费县西葛峪村的贫苦农家弟子,是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中的一位。1987年,国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改革,临沂地区行署将郯南制药厂作为首家承包经营的试点企业。
30岁的赵志全提出了“用4年时间,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利润120万元”的承包目标。那时的药厂年产值才一百多万,利润几乎为零。一位参加答辩会的领导好心提醒他,“志全啊,定得太高了,可以减一减!
”很多人则在私下议论:“反正这个厂不行了,就让他试试吧”。1987年10月25日,在人们的期待、怀疑和担忧中,赵志全同志义毫不犹豫地在承包责任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临沂地区企业承包经营第一人。
承包后的困难远远超出他的想象。企业账面净资产只有19万,原料仅能维持三天,流动资金一分也没有。怎么办?赵志全一家一家地找银行贷款,但银行一听说是郯南制药厂,都一口回绝了。只有一位参加过答辩会的行长对他比较同情,答应贷款2万元,但期限只有一个月。之后,他又发动员工集资了1.8万元。就这样,靠着这仅有的3.8万元,赵志全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路。
承包初期,赵志全一边应对经济上的困难,一边对落后的企业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必定触及各种利益,于是更大的风波席卷而来。利益受损的个别人,不断向上级写信,诬告药厂造假。同时还向员工和社会散发匿名信,对赵志全进行人身攻击。不久,由十几个部门100多人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就进驻了这个仅有200多人的小厂。这样调查来调查去,最终证明赵志全是清白的。
1990年,药厂实现产值1700万元,利润160万,赵志全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了他第一个承包期的目标。1991年前,鲁南制药以中药制作为主,1992年,西药厂区正式开工建设,全部靠自筹资金,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益。
1995年,受国家实施经济宏观调控影响,银行紧缩银根,公司发展所需资金没能及时注入,一度进入破产程序。面对绝境,赵志全临危不惧,意志如钢,他每日马不停蹄,奔波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他白天与专家交流,晚上与业务员一起分析市场、解决问题,经常开会到凌晨三、四点钟。为了赶路,他带着一大包煎饼和大葱,饿了就在车上啃几口;两个司机轮流驾驶,累了就在公路边上歇一会。最紧张的时候,九天时间他跑遍了东北三省十八个城市……
可以说,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必然。在公司渐渐步入正轨、利润节节高之时,曾有人提议公司建设要多元化,如涉足当下最热的房地产行业,一两年就收回成本,却被赵志全一票否决。“我们的强项是制药,虽然房地产目前行情好,但我们并没有相关经验,要在熟悉的行业中开展工作。”赵志全说,把资金投入到企业再发展中,企业的未来会走的更远,“人的一生中能做好一件事就足矣。”
他在40平的房子里住了20年
赵志全是一个具有崇高社会理想的企业家,在临沂鲁南制药集团的办公楼一楼大厅中,“造福社会,为员工创造美好生活”的标语尤其醒目。这句话出自赵志全本人,是鲁南制药的经营宗旨,更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很多人都知道,赵志全什么事都喜欢为员工着想,是员工的“保护伞”。为新人提供福利住房、发安家费,举办集体婚礼、运动会、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这些都算得上是公司最基本的福利政策了。拿分配住房一项来说,目前集团公司已经投入8亿元建设了3000多套福利住房,面积有大有小,不少员工已经住到了100多平的房子。一般来说,集团会根据学历、工作年限、职级等条件来划分员工能分到住房的时间、面积。
每当有职工家庭出了难题,只要申请,集团都会想办法解决。魏艳是原沂蒙中药厂的下岗员工,她曾去摆过地摊,做过零工,送过牛奶,发过报纸,帮别人带过孩子。后来来到鲁南,从此有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2009年,她公公身患重病,婆婆也因病做了大手术,欠下大笔债务,恰恰此时爱人又下了岗,可谓雪上加霜。
万般无奈的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赵总写了一封信,恳请照顾她的爱人进公司。没想到的是,赵总将一位普通员工的困难记挂在心上,批准了她的申请。更没有让她想到的是,赵志全还为他们一家分配了住房。
很多人或许不相信,公司福利待遇如此优越,身为鲁南制药的一把手,赵志全几乎没有得到分毫。他放弃了无数次的分房机会,本可以住着豪华别墅的一家人已在40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20年;买几辆豪车并不在话下的他,却始终开着已经行驶了50万公里的普通桑塔纳轿车。而在赵志全的弥留之际,一份关于提高员工待遇的计划书被刚刚签下。
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则平的眼中,赵志全“谁有困难就帮谁”的做法源于他对企业,对员工,对社会的强烈责任心。“赵总平日不计较个人得失,生活简朴,自己住着40多平米的小房子,却让员工住上了大他家几倍的安乐窝。”张则平说,在生命后期他对企业发展做了很多长远的安排,完全没多顾自己,称得上拥有‘大义精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鲁南制药,有两支赵志全引以为傲的队伍:一支是擎起科技创新大旗的1000人的科研团队,一支是跟他南征北战的2000名业务将士。为留住高精尖人才,鲁南制药提供了最好的工作环境,对员工的关心更是细致入微。
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科研部部长刘忠是2004年被招到公司的第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员工,当年的面试体验让他至今都心存感激之情:“我面试了这么次,鲁南制药是第一家老总亲自面试我的公司。”刘忠坦言,鲁南制药对人才的尊重让自己心里感到很温暖,“赵总亲自把椅子搬到我面前让我坐下,并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对我们公司感觉如何?我很欢迎你能加入我们。’”
在刘忠看来,赵志全对科研人员非常好,即便是在办公室发脾气,也能在见到员工后控制情绪笑脸相迎。而让他对赵志全最为敬佩的是,无论何时,每当聊起最新药物的研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总能说得头头是道,大到对药物的整体把控,小到对其研发程度、哪个国家哪位科学家在研究都有全面的了解,“让我这个博士都感到汗颜!”刘忠说。
后来,刘忠将中科院博士后妻子也带到了公司一同做科研,夫妻两人安心的成为了鲁南制药双职工。
说起对人才的重用,作为一位彻底的改革者,赵志全还打破民营企业家的惯常思维,弥留之际没有把经营权交给亲属,而是移交给新的领导班子,并安排在公司干后勤的妻子内退。“除了母亲,其他亲人都未涉足过管理层,父亲是大公无私的,他相信这样做是为了企业未来更好。”
饱受了12年的病痛折磨
每次的运动会、元宵灯会、员工技能比武等文体活动中,赵志全都会牵着妻子的手走到员工中间,与他们共同庆祝节日。可未来,他要缺席了。2014年11月14日,他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鲁南制药的员工们都说,赵总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过度操劳而走的。
2002年,赵志全被诊断出罹患癌症,可在之后的12年里,他始终全然不顾病情的继续为企业操劳着。可以说,赵志全饱受病痛折磨的12年,也是鲁南制药历史上迅猛发展的12年。在这12年中,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款30多亿元,连续四年位列临沂市工业企业纳税第一名, 27年前的校办小厂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八家子公司,净资产达60亿元的现代化制药集团公司。
2014年5月3日,参加完公司的业务会议后,因过度劳累,赵志全的身体每况愈下,出现了长期低烧、食欲不振、缺乏体力的症状。在他生命最后的半年里,这位一米八的高大汉子体重迅速降至不足百斤。
赵志全的女儿赵龙说,父亲的病在被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这么多年来,我觉得癌症是世上最可怕的东西。”2007年,赵志全两会期间去北京做了手术,6月份的某一天,赵龙与父亲在打闹过程中不小心将他的假发扯了下来,那一刻令赵龙触目惊心:“当时父亲不敢看我,我的眼泪当时就留下来了。”
赵志全已离世近一年,生病期间的种种情景还令赵龙记忆犹新,如今却已不敢回忆。“后来两三年父亲的并发症很多,一个肺已经完全丧失功能,那时的他每天都被病魔折磨着。”赵龙强忍着泪水说,“父亲是一个‘寥若星辰’的人,总是告诉我们遇到什么难事都不要怨天尤人、自怨自艾。”
从国外大学博士毕业的那天,父亲没能看到自己穿上毕业服的样子,赵龙决定,将博士服帽穗放到父亲的坟墓上,“我想他会看到的,会开心的。”赵龙说。
在给妻女的遗书中,赵志全说: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很艰难。然而,患癌的事情公司及社会人员都不知道,因为他从不愿将这份艰难示人,只是默默地孤独承受着一切。
赵志全不幸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上万名群众自发为他送行。在赵志全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现场,崮子村82岁的陈国成老汉带着孙子赶来了,他流着泪对孙子说:“多给你赵大爷磕几个头吧!就是他为咱村修了路、打了井,建了卫生室!
”在厂区从事绿化工作的老人们都来了,在赵志全灵柩前老泪纵横:“以前赵总在厂区碰到我们,经常和我们亲切地拉家常,以后再也见不到了……”左家王庄村支部书记匡夫启带领村民们给赵志全修建了坟墓,他眼含热泪地说:“是赵总带动俺村富了起来。我们不但要为他修墓,还要为他守灵。”……
赵志全虽然走了,但对亲人的情、对员工的爱和他的赤子情怀,将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