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社会歧视剩女 经典例子为你揭晓

2019-07-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九个头条网讯:今年5月,美国女博士洪理达批评中国媒体从2007年开始频繁报道的"剩女"问题,在她的新书<剩女:中国性别不平等死灰复燃>中,洪

九个头条网讯:今年5月,美国女博士洪理达批评中国媒体从2007年开始频繁报道的“剩女”问题,在她的新书《剩女:中国性别不平等死灰复燃》中,洪理达批评中国媒体从2007年开始频繁报道的“剩女”问题,实质上掩盖了中国男性人口过多的事实。

洪理达为什么关注剩女?

洪理达曾在斯坦福和哈佛学习东亚文化。2010年年底,洪理达在北京进x.f产市场社会调研时发现,很多房子的所有权都登记在男人名下。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婚姻法的新解释,其中对如何处理房产的归属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些条款不出意外地迅速点燃了国内的舆论场。虽然各种观点相互僵持拉锯,但已经显示出房产问题在中国人婚姻关系中占据的特殊位置。

从这以后,洪理达开微博、做访谈、招聘志愿者参加她的研究,她还为此申请了一个专门的邮箱,对生活在北京和上海的、25-32岁年龄段的人进行深度访谈,这其中既有女性,也包括男性,家庭背景涵盖了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家庭。

“我在跟这些年轻女性做访谈的时候,发现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经常会把她们的积蓄交给男朋友,用来买婚房、付首付,可是婚房最后常常只登记了男人的名字。我问那些受过教育的、能干的女性,为什么会愿意只登记男人的名字?有一个访谈对象跟我说,她已经26岁了,马上就要进入到剩女的年龄段,所以非常急着结婚。”洪理达说。

就是在这个时候,“剩女”这个词成为洪理达用以解开自己疑问的钥匙,房屋、婚姻和“剩女”构成了她观察中国社会的关键。

洪理达问那些受过教育的、能干的女性,为什么会愿意只登记男人的名字?有一个访谈对象说,她已经26岁了,马上就要进入到剩女的年龄段,所以非常急着结婚。

“当年女性下岗的比例远高于男性。许多妇女后来再就业的工资也大大低于男性。大概在同一时期,出现了‘女性回归家庭’的运动,呼吁在失业率攀升之时,女性辞职,为男性让出道路。经过多年时间,这种态度深入人心: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又再度盛行。”洪理达说。

那些不得不剩的“剩女”

2007年8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171个汉语新词,“剩女”名列其中。在此之前,“剩女”大多被媒体用以描述那些超过27岁仍然单身,且自身条件比较优秀的女性。将“剩女”收入官方词汇库,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认证了一项根本不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所谓的“剩女”现象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范畴,她们在香港被称为“中女”,在台湾和日本则又变为“败犬”,女性在婚姻选择上变得更为自由和多元常常被视作时代进步的标志,但是这一情形在中国大陆却变得有些微妙。

洪理达说:“有的女人为了爱情结婚,有的女人为了金钱结婚,但是在中国,有一批女性却是为了摆脱羞耻感而结婚。”

她的这本新书在中国引起的争议,除了“剩女”和房产问题之外,还有她在副标题中重点强调的中国的性别不平等。洪理达认为,中国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由来已久,在为《纽约时报》撰写的一篇文章里,她梳理了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在就业方面所遭遇到的歧视,这一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得尤为明显。

事实上,中国婚姻的深层问题,那就是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

首先是家庭暴力。数据显示,有1/4的中国已婚女性遭受过家暴。遭受了家暴的女性,往往无法伸张自己的权利。在遏制家暴问题上,政府做得还不够。

其次是财产权。根据2012对北上广深等四城市做的调查,虽然在家庭购物上女性做出的贡献超过70%,但只有30%的家庭契约上登记的是女性的名字。

这也是为什么,一位选择独身的中国女性表示,鉴于婚姻中女性权利得不到保护,“最理性的选择就是保持单身。”

美国剩女,更受尊重和爱慕

基于不同文化和社会习俗,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婚姻家庭观有很大差别。什么是适龄?中国人大多讲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而不少美国人认为心理、财力、地位、学识、工作等等方面条件都成熟了才适合结婚。而要在诸多方面做到万事俱备,难度可想而知,于是很多女性就自愿选择剩下了。

2009年,约40%的美国成年人呈单身状态,45岁以上的女性中有近一半即2500万人过着单身生活。其实,美国很多女性的单身状态并不意味着独身,不少人有固定的男友,只是对走入婚姻慎之又慎。有社会学家调查发现,美国单身女性的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孤独、偏执、封闭,她们在情感方面也是很丰富多彩的。相比之下,25~35岁的女性对于剩女的处境最为敏感,而过了35岁的单身女性则习惯了单身生活,心态放宽许多。于是这一部分人往往自得其乐,把剩下进行到底。

美国没有剩女,并非指所有所谓的适婚女性都已结婚,而是指因为种种缘由独身的女性并不被社会给以特殊的关注,更不会被冠以剩女的称呼;对于其中的很多人,独身是一种她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有的是因为坚持等待理想婚姻而独身着,她们没有集体的焦虑,也不会被人分析来分析去,或者被“同情”,被“奚落”。

在美国,各个年龄段的男男女女都有很多未婚的,甚至好些人六七十岁还从来没有结过婚,其深刻缘由是来自其文化和美国人的婚恋观。

美国人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文化是独立,这个独立包括经济上,精神上,甚至包括思考能力。他们以凡事靠自己为荣。美国的女性从来不是小鸟依人的类型,而是独立的,强大的与男性对立的个体。一个人如果事事独立,内心强大,对想要的生活非常清楚,他(她)就不会尽力找依靠。

美国人没有按时结婚的观念,他们不被要求过符合大多数人价值观的生活。在恋爱或婚姻伴侣的选择上,他们更重视价值观的趋同,性格是否适合、爱好是否相似,而不是外在的身高,相貌,年龄。西方人的征婚广告多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对对方的年龄要求通常是比自己大或小5岁皆可,对方是否有小孩也不重要。他们喜欢的女性是有内容的,知识面广的,有趣的。

在美国,无论是在婚姻市场还是在就业市场,成熟的女性更被欣赏。美国的公司却更倾向于招收35岁以上的,成熟,阅历广的,因此在美国常看到中老年的新闻媒体主播人员,年纪偏大、长相普通的广告“明星”,连空姐也是一大把年纪。

西方的男士更欣赏成熟的、独立的熟女。在美国,一个人带着孩子,坚强、积极地生活的女性反而更受尊重和爱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