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平实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开示精华
问:往生时只有阿弥陀佛来接引,且不见西方三圣一同到来,可否往生? 答:阿弥陀佛来了就等于西方三圣来了,代表一切,你只要跟着阿弥陀佛走一定往生,有时候见不到阿弥陀佛,见到莲花现前你也不要放过机会,赶紧走。
问:有的预知时至要往生,叫来佛友助念,但几次都没走,是不是这里面有偏差呢? 答:有些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正信正见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动不动就向大家宣布,我什么时候往生了,我要表演给大家看了,这些心态都有其他的杂念在里面,自己出问题了。
念佛往生是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解决自己无量劫以来的切身大事,不是向外面去表演的。念佛人要平实,昔慧远大师在念佛禅定中,三次见阿弥陀佛,皆沉厚不对他人讲。
大行法师念佛三七日,见琉璃地,亦未对人说。预知时至,只是将往生的日期及生平念佛的感应,写在字条上,夹在《阿弥陀经》中。往生后,弟子门人才了解到他念佛修行的功德,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即便预知时至,也不是说你有多了不起,有多大的功德,这是由于我们至诚念佛,阿弥陀佛怜悯我等众生,以种种方式诸如在梦中给我们预告一下,让我们得到安心安乐,在这时候你也不要到处张扬自炫,我有多大本事,有这样的燥妄心,大多要吃亏栽跟头的。
在什么时候往生,如何往生,你不要挂在心上,你只要念佛嘛,只要至诚恳切,称念佛名,阿弥陀佛慈悲不舍我这个苦恼的众生,解决生死大事,至于度众生一事,阿弥陀佛自然会有种种的善巧方便令众生产生信心。
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嘛,不要念念都想着表演给别人看,这之间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夹着虚荣心,其结果自己真就成了闹剧演员了。中国大陆若干年来发生的几起往生闹剧,一则疑误众生,让社会人士对佛教产生鄙视,另一方面也伤害了当事者本人。
所以念佛行人的正信正见是不可或缺的。 问:请问身为在家居士,是否可以经常替亡者临终助念?助念将来带来什么后果?好或不好,应基本具备什么条件? 答:你作为在家居士,当病人临终助念,这是一个行善积德的好机会,你应该积极地去参与。
我们帮助了别人,等我们临命终时,就有人来帮助我们,这也是善因善果的对应,这是一个计较的心了。实际上即便不是这样,你去帮他助念了一天一晚,或者三天两晚,对你自己都是好,都很好。
为什么?你不是要修行吗?助念就是修行,而且平时对无常还没有什么概念和模糊,现在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要死了,这种无常感就马上提起来了,你这时候佛号会念得很恳切。
所以念佛助念,包括诵经……地藏经也说,你七分功德,一分归亡者,六分是归自己。所以你去助念,绝大多数功德还是你自己的,这是很划算的一个事情。所以它只能带来好的后果,去做,多多益善。 问:东林寺的佛号适合用在助念吗?太慢了。
答:你已经有答案了,太慢了就不适合嘛。你助念的时候,用什么佛号,用什么调子,快慢速度,你先征求当事者(那个病人的意志),他愿意念什么佛号你就给他念什么佛号。如果他自己昏迷不能抉择,那你就念四字好一些,四字它能够听得清楚。
字数少,比较能够抓得住。那在昏迷状态你念六个字又念得那么缓慢,确实抓住一个‘南’字,不知道‘无’到那儿去了,确实太慢了。 问:请说一下佛教对安乐死有何看法? 答:安乐死说白了就是自杀,是不是这个样子?用人为的药物中断生命,他为什么会中断生命呢?是因为经不起这样的疾病痛苦的折磨。
那么也就是你在自己的业力面前,你是自己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作了逃兵。安乐死是你使你的身体得到了所谓的痛苦的解决安乐,实际上你的心性更迷惑颠倒。
麻醉那些东西使我们的心性麻醉,所以最终他还不是安乐,他更糟糕。所以站在我们净土法门来看,这种用药物人为中断生命的形式,他不叫安乐死。真正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叫安乐死。
他们这个内涵的界定都错了,因为念佛的时候,心性是灵明不昧的,肉体也被这个佛号所降伏,能超越这种疼痛,然后他是蒙佛光接引,带着微笑离开这个世间,文成印坏,在莲华诞生他的法身慧命。
唯有念佛一法才叫真正的大安乐的一个法门。所以我们念佛人不要去用那种所谓安乐死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好好念佛。 问: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答:《阿弥陀经》的这句经文宜从净土法门“以果地觉作因地心”的特点加以理解。
有些人会自然地从通途教理来理解善根福德,认为往生西方净土,就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积累广大的福德,否则便不能往生。这种理解并不符合这句经文的法义。蕅益大师深契佛心,于《弥陀要解》中有一精辟的诠释:阿弥陀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证知吾人信愿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以佛的大愿作为我们因地修行之因心,以佛的名号具足的大行作为我们因地修行之强缘。
这是阿弥陀佛以其果地上的功德加持我们,我们凡夫众生只要信愿接纳、感应道交,即可成就往生大事。 问:现在有弘扬净土的行人,说专持一句名号就可以往生,不用再学习经律论,也不用持戒,甚至不用修十善业。
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答:弘扬佛法是一件庄重的事情,关涉到众生的法身慧命,是故,一定得依圣言量来立言。佛说法事理双备,不能执理废事,也不能执事迷理,理和事一定要圆融。
比如你具足深信切愿,专持这句名号,蒙佛临终接引往生净土,是决定的。但如果说只念一句名号,学经律论、持戒都不需要,那就偏颇了。净土法门“横与一切法门浑同”,戒定慧、六度万行、净业三福,这些都是要做的。
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也持戒,也修六度万行。吾人宜常随佛学,随分随力而行。虽然我们达不到如佛的清净,但亦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是故,持戒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认为阿弥陀佛大悲愿力能令五逆十恶的罪人往生,于是我就可以放肆地去造五逆十恶的罪,反正能往生,如是理解,则醍醐反成毒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宜奉持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就讲要修十善业,怎么能说不用修十善业呢?净业三福第二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是谈持戒问题的。
所以我们要按照圣言量去做,经律论我们要随分随力去学。善导大师提出“解要广解,行要专一”,你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是正行,宜一门深入,不可夹杂。然一个净业行人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诸如《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以此诵经功德回向往生极乐净土,亦属净业正行。
问:弟子是修持普门品及观世音圣号,请问弟子往生后,观音菩萨会接引弟子往西方吗? 答:没问题,你不要怀疑,观世音菩萨本身就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你能至诚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接引你往生到极乐净土。
这是经典当中明确说出来的,念观音名号包括念大悲咒都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当然这是对跟观世音菩萨有特殊因缘者而言,一般来说我们还是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为正途,但你有特殊因缘念观音菩萨也能往生。不要有怀疑。 问:请问我每次念佛都不能专心,不能够做到一心不乱,怎么办? 答:这是正常情况,不能说你一念佛就能做到一心不乱,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但是,要从专心念佛开始,你不能专心你就得找一些方法,为什么你不能专心?你打什么妄想?你在想什么?你在思惟一下,这些是不是很重要。
真正你念佛的时候你至少要把那些事情基本上处理得差不多,不要去想它,然后你再去念佛。你不要有牵挂,如果那个事情牵挂太重了,你就先把事处理完了之后再来念,这是第一个,你要思惟一下。第二个,就是没有什么牵挂时你还是打妄想,还是不能专心,这是与生俱来的妄念,它会像急流水,使我们这个佛号就像一片树叶,总是漂浮不定。
这时候你可以采取印光大师的十念记数法,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心里记一、念两句记二,循环往复来记,使你的心不跑,都摄六根,把六根都摄在这句名号当中,就能专心,眼睛不要乱看,耳朵不要乱听,耳朵听自己念佛的声音。
意根,就是给它记数,派一个任务记数。在六根里面,能把耳根和意根摄住,就等于把一切其它四根,就不摄自摄。
你这六根都摄在这佛号当中,你能够念念不间断,这就是净念相继。所以念佛一定要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作为自己专心念佛的一个原则,要把它落实下来,不能散乱心,尽管开始散乱,你一定要把散乱慢慢地收摄。
摄到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这样的程度。就在阿赖耶识里面,佛号就熏习了一个新的种子,真如熏无明,我们自性的慧光就会慢慢地透显出来。是不是做到一心不乱你先不要去管它,你先从专心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下手。
那个功夫的程度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是法尔自然的事情,你不要去想它,你一追求它反而不行,这一定要注意。清净地专注地念清楚听清楚记数清楚,能做到这三清你就能够做到相似的专心。 问:一些讲法者在讲法的时候,特别强调冤亲债主的问题,认为如果没有解决好与冤亲债主的关系,那么在临命终时就会受到冤亲债主的障碍而无法往生。
请对此问题慈悲开示。 答:从通途教理来看,冤亲债主常于临命终时,诈亲含笑,导引人的神识入三恶道,所以亟须忏悔业障。
然而念佛法门与此不同,那就是阿弥陀佛具有救度众生的大威神愿力。当我们执持名号的时候,名号里面内具的阿弥陀佛光明就在护佑行人,行人五阴魔、外面的天魔乃至多生多劫的冤亲债主是靠拢不了的。
如果我们念佛的时候,冤家债主还能找我们的麻烦,能障碍我们往生,那就说明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力量是有局限的,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如果我们先要解决冤亲债主这种业障才能往生,那我们这些烦恼众生就难得有几个能往生。
因为无量劫以来,我们结了多少冤亲债主啊!别说是多生多劫,就说今生,我们骂人、得罪人的事情做得还少吗?所以我们只是说: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今生开始学佛了,知道冤亲债主是有障碍的,所以我们要化怨解怨,同时也深感冤亲债主的障碍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那么就请阿弥陀佛帮我们解决。
我们投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就好像欠了很多债的人,与国王是亲戚关系,于是便躲进皇宫,这些债主没有可能到皇宫里找你的麻烦。
这就比喻我们信愿持名,有弥陀光明的护佑,就好像得到了皇帝威神的保护力量,所以不必担心。带业往生乃念佛法门的特质,更何况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吾人但至诚恳切念佛,悉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无须担忧冤亲债主的问题。
问:法师慈悲,请开示三辈往生条件,听说上辈往生是要出家,在家居士没份。 答:在无量寿经讲往生的条件,总摄一切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那么发菩提心可以从通途的角度来讲,但这里更重要的是要从净土的本宗去了解,菩提心就是深信切愿,以深信切愿念这句名号就是三辈往生的共有条件。
那么就往生一点就是信愿持名了,往生有三辈的差异,这是根据修行者发心的大小,功行的浅深,持名的勤惰来分的。
所以无量寿经讲一个上品往生,上辈往生要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广作功德。为什么提出这一点?因为出家他就能远离一切烦恼,专心致志地办道,又能够行六度万行,这样,他往生的资粮显然就厚实得很多,他就必然要上辈往生。
这是从一般通途来说,出家众比在家众修行要殊胜,功德要大。但这又不是一概而论的,也不是僵化的。不能说在家居士就一定上辈往生没份,不能得这个结论。在家居士也能够上辈往生的。《观经》就向我们展示,韦提希夫人就是上辈往生者,阿阇世王子他尽管是犯五逆罪,然而临终至诚忏悔得无根信,他的往生也是上辈中品往生。
所以《佛经》因人而异去说,在《无量寿经》耆阇崛山一会,主要是针对出家众去说,所以他着重就对出家众这一块,讲舍家弃欲,行作沙门者往生。
《观经》在王宫一会说,对韦提希夫人于五百侍女去说,韦提希夫人是上品上生。大家体会这些经文的意思,我们就不能以一法来概全,以偏概全是不可能的。一般意义上来说,出家人往生的可能性和品位比在家居士高,这是一般性。
但特殊性,有特殊的根机的发心的居士也能上辈往生,这是也是事实。在阿弥陀佛平等的胸怀当中,他是不分在家出家的。在家出家往生的品位完全还是看自己的发心,自己的功夫,自己感通的大小。阿弥陀佛都把一切众生看成是等同一子,如罗睺罗,没有差别的,大家精进努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