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干政”:见证一下韩国电影人的力量吧!

2018-09-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1月29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在"亲信干政"事件后发表第三次对国民谈话,在几经道歉难抚民意后提出有条件请辞.这是韩国民主的一次胜利,是司法的独立,媒体的追责,民众的抗议让权力得以有效制约,让"民心不可欺".而在韩国的电影里,这种对于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反思与问责,一直都在,从未缺席. 近年来,被盛赞"打了鸡血"的韩国电影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让人惊讶,究其原因逃不开国情与政策.1999年是韩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电影振兴法>的修订彻

11月29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在“亲信干政”事件后发表第三次对国民谈话,在几经道歉难抚民意后提出有条件请辞。这是韩国民主的一次胜利,是司法的独立,媒体的追责,民众的抗议让权力得以有效制约,让“民心不可欺”。而在韩国的电影里,这种对于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反思与问责,一直都在,从未缺席。

近年来,被盛赞“打了鸡血”的韩国电影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让人惊讶,究其原因逃不开国情与政策。1999年是韩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电影振兴法》的修订彻底废除“审查制”,转为“分级制”。政府的扶持加之民间的热情,让以市场为主导的韩国电影迎来了全面复兴,大片时代由此开启,我们熟悉的《生死谍变》、《春香传》、《我的野蛮女友》等电影应运而生,同时,民主与自由的氛围也让韩国电影不断追问。就像一杯卡布奇诺,韩国电影纯美的爱情和鲜亮的偶像是取悦人们的那层牛奶泡沫,而对国家与社会的反思则是沉在下面味道杂陈的浓缩咖啡。

对国家机器的问责毫不客气

《检察官外传》

今年新片《检察官外传》的导演李日炯是电影《群盗》的副导演出身,初执导筒,就表现不俗。

“暴力”检察官卞宰旭是个充满正义感但行事张扬、不拘小节的行动派,对待犯罪嫌疑人毫不手软,却因为“施暴致死”的罪名被判15年刑。为了洗清自己的冤情,他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狱中网罗人脉,并联手有九次前科的诈骗犯韩池元,踏上了一条复仇之路。

同为复仇的故事,与《肖申克的救赎》、《亲切的金子》和《告白》相比,《检察官外传》的表现手法要更戏谑一些,但与它的喜剧色彩相对的,则是对国家机器毫不客气的问责,国家监察机关的核心人物沦陷权钱,司法公正与人权保障都将是空谈。影片的悬念是卞宰旭能否平冤昭雪,吸引观众跟随他苦心经营、搜集证据、发掘真相,然而当他历尽艰难登上法庭,扳倒恶势力,回顾全片才发现,卞宰旭命运的改变并不是一个让人可以释然的收尾,他之所以有机会重见天日,在狱中的上下打点才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也意味着监狱管理的漏洞,细思恐极。

影片中明显的娱乐元素让电影不至与市场脱节,如“鲜肉”和“腊肉”的角色搭配、韩池元“诈骗”活动的喜剧情节等,都为影片深沉的主题穿上了一件市场化的外衣。有深意又不烧脑可以使此类影片的推广容易一些,毕竟电影意图传播的第一步是赢得观众的观看选择,但是对国家法律公正和人权维护的反思则会让你即使在发笑的时候也如芒在背。

覆灭的王权真的长眠了?

《思悼》

同样包含对国家的政治审视,《思悼》与《检察官外传》相比,故事内核看似简单,真实意图的传达其实要更晦涩一些。

《思悼》是李俊益继《王的男人》10年后再次执导的古装片,如毛笔细细勾勒的画面风格在这里得以延续,镜头干净、不拖泥带水,画面与叙事的适度留白都很像中国画的审美原则,但是唯美画面展开的却是一段历史悲剧。影片以朝鲜王朝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朝鲜时代英祖时期思悼世子在父王的命令下被关进米柜8天而饿死的故事。

表面来看,影片聚焦一对父子的情感危机,儿子童年时也曾享受父亲的宠爱,但随着父亲过度期待与儿子不思学业的矛盾升级,父子关系破裂。不过这些只是表象,这对父子关系掩盖的其实是君臣之别,真正的矛盾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王权归属。年迈的老君主与年轻的儿子争夺王权,朝中大臣着眼各自的政治前途,思悼世子最终成为政治斗争可悲的牺牲品。

这部电影斩获第36届韩国青龙电影奖四项大奖,并代表韩国电影角逐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底气是它的格局。封建王朝、帝王世家已随历史的尘嚣而去,如今回溯,想说的应该不仅仅是悲剧,而是对历史的反思,并且用历史的镜子观照当下。那些在民主与自由的车轮下覆灭的,是否真的永远长眠了?这是一个值得许多人思考的问题。

《检察官外传》的电影分级定在15岁,而《思悼》的分级是12岁,父与子的故事适合全年龄段,借古喻今的意味则需要慢慢咀嚼。

让“釜林事件”获得重审

《辩护人》

电影《辩护人》于2013年上映后意外大热,成为票房黑马,观看人次超过1000万,迄今仍位居韩国电影票房的前十位。该片取材自真实的历史,以20世纪80年代的釜山为背景,主人公原型是已故前总统卢武铉,影片聚焦他在担任律师时,负责釜林事件辩护的事件,讲述了没有学历、没有背景的税务律师宋宇锡经历的改变其人生的五次公审。与人们印象中律师的形象不同,主人公宋宇锡以小人物的身份出场,只有高中文化,历尽艰辛通过司法考试成为律师,由于以不动产代书业务起家,他的“旁门左道”常被同行讥笑。就是这样一个把金钱看得比自尊重要的人,却为了还一桩良心债,踏上了一条民主辩护的道路。

律师宋宇锡是一个有厚度的角色,影片用寥寥数语就对他的性格举止做了合理的交代:因为生活曾经的困苦,让他在考取律师资格后迫切希望改善全家人的生活条件,在事业的高度和吸金的速度之间,他必须选择后者。这也造成他的形象前后反差巨大,从一个不问“正事”的人变成一桩“政事”的参与者,而这一切都从一碗猪肉汤泡饭开始。宋宇锡靠苦力谋生的时候,常去一位大婶经营的小饭馆,还曾吃完跑单。多年后,他重回饭馆向大婶致谢,然而那个时候,不只是他的生活境遇起了变化,还有更可怕的社会巨变。不久,饭馆大婶的儿子卷入民主化斗争的漩涡,被控为左翼分子遭到逮捕,经受了残酷虐待和不公的指控。原本只想关起门来过小康日子的宋宇锡在情感与苏醒的职业责任感的裹挟下,逐渐变成一位民主斗士。

“在这种市民无法行使自己法律权利的时候,作为法务人员,我更应该走在最前面,这才真正是法务人员的义务。”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宋宇锡在抗议人群最前面讲出的这席话令人动容。电影不仅从一名法务工作者的视角去审视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对国家与国民关系的追问也掷地有声。当宋宇锡因为民主辩护的问题受审,釜山绝大多数的律师出庭为他义务辩护的场景让影片在拷问历史的同时,也留下一个光明的结尾。

因电影《辩护人》的上映,“釜林事件”再次成为韩国社会话题,案件于2014年进行了复审,33年前曾被定罪的5名被告被法院认定无罪,终于洗刷了多年的冤屈。

政治电影可以改变政治现实

《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