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为什么要出家 李娜为什么出家?退役内幕曝光(图)
在她宿舍的书桌上,有一封写给网球主管领导的信,表明了她要早早退役,但这封信没有提及导致她退役的原因:过度训练的疲惫,教练试图压制她与队友姜山恋爱,主教练为了让她参赛,不顾医生反对,逼迫她使用类固醇药物,而这会导致她过敏。
而其中真正敏感的是“steroid(类固醇)”这个单词,因为在体育界提到这个词的时候,往往让人就联想到“禁药”和“兴奋剂”,而在这篇文章里,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看,给人的这种感觉更为明显。虽然从新闻采访的角度看,外文原文并没有使用“直接引语”,也就是直接用引号引用被采访对象——李娜的话,应该不是李娜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亲口所说,但会不会是李娜说了什么,而外媒记者采用了另外一种笔法来呈现呢?
“业内”怀疑不实
本报记者昨天采访了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当提到外媒报道的“教练逼迫李娜使用类固醇药物”时,这位负责人表达了高度怀疑,“个人感觉,在那个年代,网球不可能(有兴奋剂),从网球在世界范围(看),兴奋剂就这两年(才出现),过去真不可能,因为网球不像其他重竞技项目,所以网球不是重灾区,所以说2002年从大环境上不太可能。”这位负责人表示,国际网坛都是这两年才出现的兴奋剂,十几年前在“网球落后国家”中国,就更不可能了,“李娜有可能(这么说)吗?是不是真实的?因为她自己感觉媒体总是扭曲(她的意思),所以媒体爆出来也还是(让人)怀疑,尤其是外国媒体,这个名词,李娜用英语能不能讲我都怀疑,(她的)英语水平能把(这么生僻)的一个医学词说出来?”
虽然这位负责人也并没有与李娜在第一时间有过沟通,但一番分析确实入情入理,更何况昨天李娜刚刚完成今年美网的亮相,正在全力冲击又一个大满贯冠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应该不会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去碰触这样一个话题,以挑起舆论波澜影响自己的心绪,更何况“兴奋剂”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呢?
与“自传”描述相似
就在“被逼使用禁药”持续发酵的过程中,一位资深网球记者昨晚向本报记者表示,《纽约时报》的该篇文章中的几处“直接引语”,都出自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这是不是意味着“被逼服用禁药”,也是出自《独自上场》呢?
自传中确实有“被逼用药”的描述,但李娜自传中从始至终未提“类固醇”,只在之前提到对“激素”过敏,考虑到《纽约时报》的文章多次将自传中的句子作为直接引语使用,该文章极有可能是参考了《独自上场》,然后将其中的部分内容经过高度压缩、概括后作为背景资料进行了使用,但却将“激素”改为了“类固醇”。而今晨又有国内媒体报道,称《纽约时报》记者承认,“被逼服用禁药”段落的素材取自《独自上场》,这进一步证实了分析。
那么《纽约时报》如果是在引用《独自上场》的过程中,发生了将“激素”变为“类固醇”的问题,那么无外乎两种可能:首先,记者在自己翻译或聘请翻译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对中文词汇对应的英文词汇产生了混淆,这是无心之举,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故意为之,但无论是哪一种,客观上都抹黑了中国。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李远飞/文
【自传·片断】
(《独自上场》,在取名为“退役”的第八章所涉及的第84页上,看到如下几个自然段:)
最主要也最直接的原因是健康。
2002年亚运会之前,由于长久的压力和心情抑郁,我的生理期忽然开始紊乱。医生说是内分泌失调。这个问题有个很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吃有激素的药,但我对这种药过敏,队医也束手无策了。身体是这么个状况,训练就上不了量,运动员加不了运动量,就没办法在赛场上拼。
那是在2002年5月和6月份的北京,我们正为2002年釜山亚运会备战,网球管理中心从外面请了一位医生来给我看病,就这位医生说了句真话,他说:“她的身体状况真的不理想。”当时的领导为了让我去打亚运会,表示“你只管给她打针就行了”。
【名词·解释】
“激素”与类固醇又是什么关系呢?“激素”又称“荷尔蒙”,百度百科中关于“荷尔蒙”的分类写明,类固醇只是激素的一种。激素是一个大概念,其中涵盖许多种类,并不一定都是禁药,但类固醇则多是体坛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