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皋月亮粑粑 蔡皋自述 |《月亮粑粑》创作谈
月亮多像一个粑粑哟,那样的米白色,那样的圆滚滚的,粑粑多像月亮哟,月亮一样白,月亮一样糯,月亮一样甜。轻轻咬一咬,那是咬月——不是咬月亮,是月饼啦!
月亮挂在天上,白白的,看着看着看出来了,里头坐着一个爹爹。不对不对,一个奶奶!不对不对,一个姑娘!好啦好啦,童谣这样编好吗?唱吧唱吧,唱顺了就对了。
就这么的吧,古老的长沙童谣就被人一句一句创造出来了吧?唱着唱着,编着编着,里面的人物就活动起来了,有人物有故事了,特别可爱的“和尚”出来了……
我喜欢月亮粑粑,小时候大家都喜欢晚上在月光下同小朋友一起唱,唱到末了就冷不丁将手掌当刀子往某个伸着的脖子上砍那么一砍,因为童谣末尾的一句是“抓哒和尚砍脑壳”。此时,谁会防这一手,谁愿意背诵时被砍脑壳呢?所以,当我把这一童谣拿来做图画书时,我肯定要对这首童谣进行新的诠释。于是《月亮粑粑》就成了眼前这种样子。
我小时候唱这童谣只觉得好玩,后来又唱又琢磨,和尚在故事里只是顽皮好吃如一个小孩子,虽然总是吃这吃那,如何“菱角溜溜尖”,和尚就上了天呢?他犯了什么事,天上四个字。那又是四个什么字呢?“事又犯得恶”,所犯事肯定大得下不得地,所以受天罚……是教人从小有规矩吧,不可以好吃懒做一昧贪玩吧,一昧好吃懒做下去会犯大错吧,是想通过童谣施教训吧……
好啦,轮到我今天把这童谣改成图书,我就想按自己的想法来改,首先把和尚改为一个光头小小子。光头是一个省事省钱的发式,剃成光头就像一个和尚,长沙人把这种发式叫做“和尚头”。剃了头的小孩子,大人爱称“和尚脑壳“。现在剃这种光头很时髦。头发丝又称烦恼丝,剃光它,没烦恼,没烦恼,只剩下简净。
和尚是个小孩子,童谣就好画了。怎样画都是可爱,犯事也只是犯到爬树上墙一类。“砍头”这种语言变成骂人话也只是“你过扎砍脑壳的”一类的无心话。再说,故事里、生活中小孩子淘气都不会遭太大惩罚,顶多挨大人几个“栗壳子”。
我一边这样想,一边给童谣画着插画,一顺溜把故事中的小和尚——一光头小小子的淘气事加上了孩子特有的好奇、好尝试、好动、好创造这些品质。谁说爬树这种事除了危险之外没好处呢?我们大人不都很好奇嘛,都想看一看远方,看一看墙那边的事吗?谁会为这种人类的好奇心施行惩罚呢,几个“栗壳”敲下去——也未见得敲得到,只是惊一惊小孩子:爬树时要小心,搞不好摔下来的。
好奇心要大人保护,安全也是要大人保护的,这么处理,读者有意见吗?读一下结尾部分也还算是顺口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