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儿子倡尊严死:因看到父亲最后时光的痛苦

2017-1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6月正式成立的"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试图给公众一个清晰的解答过程.而他们的答案则是??人,是可以自主选择保持尊严地离世的.这个答案尽管足以触动很多人的神经,但其实已并不新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曾在所撰<***未公开的遗嘱>一文中对***临终的时光作了描述.1982年11月,***在未公开的补充遗嘱中写道:"在我患病急救时,万勿采取抢救,免延长病患的痛苦,以及有关党组织.医疗人员和有关同志的负担."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她对守在身边的工作人

今年6月正式成立的“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试图给公众一个清晰的解答过程。而他们的答案则是??人,是可以自主选择保持尊严地离世的。

这个答案尽管足以触动很多人的神经,但其实已并不新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曾在所撰《***未公开的遗嘱》一文中对***临终的时光作了描述。

1982年11月,***在未公开的补充遗嘱中写道:“在我患病急救时,万勿采取抢救,免延长病患的痛苦,以及有关党组织、医疗人员和有关同志的负担。”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她对守在身边的工作人员叮嘱:“我这么难受,还拖累了你们这么多人,以后再也不要抢救了。”她表示,自己手术时已经不省人事,否则,不会同意动手术。

但在这一年,***历经多次被抢救。1992年7月11日清晨,87岁的***逝世。最终,她也未能实现“万勿抢救”的这条遗嘱。

行文至此,徐泓写道:“她本来希望在死亡面前做一名移风易俗的带头人。”

在***离去的十多年后,她没能做成的事情,有人扛了起来。

2006年,包括***的儿子陈小鲁、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等人在内,一批由政府工作人员、医学界和学术界人士组成的倡议者们创办了“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希望通过“生前预嘱”来实现个人对死亡方式的选择,以期“患者在生命的尽头保持尊严”。

简言之,“生前预嘱”是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一个文件,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自己需要或不需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

“选择与尊严”网站支持“生前预嘱”的填写,这也是中国首个民间“生前预嘱”文本。在网站上,一片红叶从七彩树上飘落。

“死亡就是一片叶子的飘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协会的秘书长郝新平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每当给人介绍“尊严死”的概念,罗点点和志愿者们通常都会解释其与安乐死的不同。

“尊严死”并不提前结束自然人的生命,而是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不延长自然的生命。病人也可以选择用各种医疗手段延长生命,重点是出于个人意愿。

而安乐死通常是指在医生帮助下的自杀方式。比如,给予注射药物或口服药,提前结束自然人的生命。而安乐死并非“选择与尊严”网的提倡。

不同于安乐死在中国被法律明令禁止,“尊严死”还尚是法律空白。

事实上,在“选择与尊严”网站上,就明确了一件“要做的事”是:“通过推广使用‘生前预嘱’,使遵从个人意愿的‘尊严死’在中国法律环境下变成事实。”

“从网站成立开始,我们一直在学习在研究,没有人做过这件事情,办法也全是我们自己想。有的对,有的不对,不对的我们就退回去,对的我们就往前推一推。”罗点点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近两年,“选择与尊严”网站猛然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至今,已经有9500多人完成了“生前预嘱”的填写,网站的浏览量加上改版之前也达到数百万。

罗点点对网站现在的进展有些吃惊,也很欣慰。但她认为,这种关注是因为“尊严死”是当下社会转型和发展中的一个真切问题:“当一个人得到了基本的医疗保障,那么人怎么离开这个世界,是不是需要过度的抢救?”

今年6月,经北京市民政局审批,由北京市卫生局主管的“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成立。陈小鲁任协会理事长,罗点点任常务副理事长。

北京市卫生局表示,“生前预嘱”概念在我国并无法律明确支持或禁止,目前尚处民间推广阶段,卫生行政部门将“观察”其效果和发展,并对该协会在法律范畴内的运行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此外,据了解,已经有医院计划进行“生前预嘱”的试点工作。

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示范病房就在科室内部发出倡议,自愿填写生前预嘱。老年示范病房的8名医生和16名护士均与家人开展了生前预嘱讨论,并在“选择与尊严”网上写下自己的愿望。并向全院的医务工作者倡议完成“生前预嘱”的填写。

去年,北京老年医院也已启动适用于临床患者的“生前预嘱”的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目前此项目在初期调研阶段,最快于明年初在院内重点科室推行。

北京老年医院是北京市第一家提出院内试行并有意向每位患者推广的医疗机构。院方表示,根据试点进行情况,“生前预嘱”或将在全院范围内推广,一旦成功,该院希望推广到全国各地的老年医院。

“尊严死”的推广和逐渐普及一方面一些志愿者们高兴,另一方面也有志愿者对于“尊严死”的跟风讨论不解。

“死亡本应是一个寂寞、严肃的问题。”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原全军肿瘤内科诊断治疗中心主任刘端琪教授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生前预嘱”总的嘱咐原则界定了其使用的范围。“如果自己因病或因伤导致身体处于‘不可逆转的昏迷状态’、‘持续植物状态’或‘生命末期’,不管是用何种医疗措施,死亡来临时间都不会超过6个月,而所有的生命支持治疗的作用只是在延长几天寿命而存活毫无质量时,希望停止救治。”罗点点说,它能帮助家人了解病人本身无法表达的想法,也可以随时更改或终止。

这份意愿书对于罗点点来说格外重要。她自己就曾遭遇过为亲人决定生死的事情。

罗点点的婆婆因为糖尿病住院,翻身时因被一口痰堵住,心跳呼吸骤停,医生第一时间用上了呼吸机。尽管心脏在跳动,可是没有了自主呼吸,且完全丧失了神志。

要不要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维持老人的生命,让老人“活下去”?这成为了摆在家人面前的难题。

最后,罗点点和家人一起作出了停用呼吸机的决定。可是这个决定让罗点点心惊肉跳,她不能够确定这是否是老人真正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