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
宝宝喜欢自己玩、宝宝只跟大孩子玩、宝宝不会与小朋友相处,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怎么办?宝宝们为什么会不合群?为什么有的宝宝爱跟大孩子一起玩,有的宝宝却宁愿自己一个人玩?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看法。……
主持人: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可见,从小培养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何等重要。父母对此非常重视,但在对宝宝的教育过程中却碰到了不少问题。
祺瑞妈:宝宝喜欢自己玩
我家宝宝现在有16个月大了,从很小的时候就不喜欢和他同龄的小朋友玩。我们小区有几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小孩,我经常带他下去一起玩。本想让宝宝和小伙伴一起开开心心地玩,可是宝宝却不愿加入到玩耍着的小朋友们中间去,只想自己在旁边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玩,或者是只黏着爸妈玩,爸妈感到很无奈,也有些担心:宝宝是不是有点儿不合群?应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果果妈:宝宝只跟大孩子玩
儿子2岁7个月了,性格有点儿内向、怕生。但在家很活泼,也挺懂事。碰到熟人会打招呼、问好、说再见,大家说他礼貌挺好。但一向就不喜欢和同龄小朋友玩,比如他在玩滑梯,一看到其他小朋友过来,他就会让开。今天试入园,他还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坐。曾经有几位同学带小孩过来,比他大两三岁的带着他还玩得挺好,比他小的孩子他就不愿意去交往。怎么办呢?这种状况如何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
柯可妈:宝宝不会与小朋友相处
我儿子3岁半了,9月份才上的幼儿园,可能以前在家里都是保姆带他多,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得少,上了幼儿园后,我觉得他不知道如何和小朋友相处,不知道怎么融入集体中,不懂得分享,小朋友不能碰他,一碰他他就打人,该怎么教他与人交往呢?
主持人:
宝宝们为什么会不合群?为什么有的宝宝爱跟大孩子一起玩,有的宝宝却宁愿自己一个人玩?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看法。
刘丽湘:宝宝能不能与其他宝宝玩到一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步:客体中心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很“务实”,当他与别的孩子打交道的时候,并不是对自己的同龄伙伴感兴趣,而是看上了他的玩具或其他物体。10个月之前的婴儿,即使在一起,也只是把对方当作活的玩具和物体看待,交往的方式是互相撕扯,或咿咿呀呀地说话。
第二步: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这时的儿童已经能对同伴行为做出反应,但常常试图去控制对方的行为,或者是“模仿秀”。比如,第一个宝宝因为不小心碰着了自己而大哭起来。这时,第二个宝宝“同命相怜”、“触景生情”,也跟着哭起来,第一个宝宝看见第二个宝宝跟他哭起来,似乎觉得挺好玩,自己的哭声就更大了。
第三步: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宝宝会走会跑以后,社会交往变得丰富复杂了,模仿行为已经普遍出现,并且有互补或互惠的角色游戏,比如一个逃,一个追;一个藏,一个找。他们在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时,也会伴有消极的行为,比如打架、揪头发、抓脸和争玩具等。
因此,年龄较小的宝宝(大约在3岁以下)对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似乎没什么兴趣,常常自己玩儿自己的是正常现象,因为这时他们还处在“单独游戏时期”或“平行游戏时期”。但平行游戏并不是指宝宝之间一点儿互动都没有,他们会密切观察和模仿自己的小伙伴,有时候会做一些尝试,爸爸妈妈要抓住机会鼓励并帮助宝宝参与到游戏当中,从而实现“平行游戏”到“合作游戏”的过度。
3岁以上的宝宝应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除了宝宝的个性以外,父母应从自身找找原因。如今大多数宝宝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看护人比较多,除了父母之外,还有老人和保姆,几个人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孩子在家里备受呵护和宠溺,身边也总是有人陪伴,因此,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还有些宝宝只愿意与成人交往,因为成人总能让着他,而与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协商、让步,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这样的宝宝一旦到了外面,当他跟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时,他就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怎样去应对。
对于这类宝宝,父母应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断乳”,也就是说,家庭不要以宝宝为中心,而应“人人平等”。当宝宝长到3岁左右,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他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宝宝“心理断乳”的及早进行,不仅有助于他们产生同伴交往的动机,而且是促进其独立性发展的“关键策略”。实践证明,及早进行“心理断乳”,也有助于缩短宝宝刚入幼儿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时间。
宝宝喜欢自己玩、宝宝只跟大孩子玩、宝宝不会与小朋友相处,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怎么办?宝宝们为什么会不合群?为什么有的宝宝爱跟大孩子一起玩,有的宝宝却宁愿自己一个人玩?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看法。……
李玲:早期亲子关系是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基础
爱不爱交往,合群不合群其实就是宝宝能否与外界社会融洽相处的问题,当然,婴幼儿对社会的探究与认识先是通过自己的看护者得知的。美国学者文尼柯茨博士认为“最早的‘母亲关注’对婴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可以提高宝宝的敏感性,促进宝宝的个性形成、智力发育及感觉发展。”
在婴儿发展早期,如果妈妈对宝宝的反应敏感,能够及时响应宝宝的呼唤,积极关注并细心照料宝宝的吃喝玩乐、游戏睡眠等,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信赖的,他就敢于伸出自己的手脚去触摸这个世界。反之,如果看护者对宝宝的反应迟钝、冷淡,他的需要常常遭到拒绝,或者看护者时常更换,今天是妈妈,明天是奶奶,后天是保姆,宝宝没有稳定的依恋对象,跟一个又一个看护者的磨合不顺利,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朝令夕改、动荡不安,也就不敢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了。
可见,家庭和同伴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主要场所,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虽然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但这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早期亲子关系尤其是母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预先决定了孩子日后的同伴关系,影响孩子以后是否容易合群。具有安全依恋的婴儿长大以后会将这种安全感带到他们的社会关系中,使他容易认同同伴或他人;而没有安全依恋的儿童长大以后会将这种不安全感带到他们的社会关系中,使他容易排斥同伴或他人。
因此,从宝宝出生的这一刻开始,虽然宝宝还不会说话,妈妈就要注重亲子之间的交流,逐步培养他与人交往的能力——
刚出生:你的脸要靠近小宝宝的脸,最好的距离是20-25厘米,满足他想看和想听的愿望。你可以和他自问自答地交谈,要面带微笑地回答他,可以高兴地欢呼,或者对他点点头,你的这些行为将会鼓励他对你作出回答。
12周:教给你的宝宝什么是回报。当他对你笑或者高兴地踢腿、挥动小胳膊的时候,你的回应应该是给予他多多的拥抱,语调缓和令人欣慰。当然,不要忘记看着他的眼睛。
16周:从现在开始,你的一举一动要充满戏剧性。夸大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动作,使他切实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他会非常喜欢和你在一起,当你走近他时,他会停止哭闹,高兴地扭动着身体。
20周:如果你的宝宝开始认生了,你就要先把宝宝抱在怀里让他有安全感,然后再把所有陌生人一一向他介绍。
24周:你的宝宝在这个阶段已经能够做出一些明显的甚至有些好斗的动作了,比如拍、敲、抓、打。你要做的是帮助他学会更多的动作,你可以给他做出一些新动作的示范。比如,在你把他抱起来之前,特意伸直你的双臂,他会模仿你的。
28-36周:如果你的宝宝喜欢听童谣的韵律,那么重复播放给他听。如果他牙牙学语,那你就发出一个新的音调,让他去模仿。
37周至1岁:用你的欢声笑语和有趣的笑话来培养小宝宝的幽默感;给你的小宝宝示范一些与人交往的礼节,比如早上醒来说你好,挥挥手说再见;还可以把你的孩子介绍给其他小宝宝认识,或者让你的宝宝单独和他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否则,将来当你不在他的左右的时候,他就会有不安全的感觉了。
宝宝喜欢自己玩、宝宝只跟大孩子玩、宝宝不会与小朋友相处,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怎么办?宝宝们为什么会不合群?为什么有的宝宝爱跟大孩子一起玩,有的宝宝却宁愿自己一个人玩?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看法。……
林薇:让孩子学会倾听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已经充分意识到培养宝宝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在咨询中心里,我经常面对年轻父母的询问:“我的孩子性格不好,怎么办?”、“我的宝宝不爱说话,带他去外面玩,他总是一个人自己玩,从不跟其他的小朋友玩,急死我了!”“怎样才能让宝宝学会和小伙伴交往?”……
每一次听到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的抱怨,我在心里都为孩子捏一把汗,真想替孩子说一声:爸爸、妈妈,别着急,多给我一点儿时间,我会成长的!
在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倾听。倾听,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赢得良好关系的金钥匙。
创造一个孩子可以自由发言的氛围
有一些年轻的父母,性格很急躁,不容得孩子延迟,听不得孩子吞吞吐吐的话。孩子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很难把自己所思所想像成年人那样组织得完整而有条理地说出来。因此,爸爸妈妈们耐下性子,多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心情放松地把话说出来。
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每一句话
父母要为他表达出来隐隐的得意或者一点点的满足而高兴;当孩子在诉说过程里谈到父母觉得不对或者不该出现的问题时,先不要着急进行评价,不用急于告诉孩子是非、对错、解决对策等等,不妨先让孩子把话讲完,问他自己在此时的感受,对这件事的看法,以及他自己准备怎样做,问问他知道别人怎么看这件事,猜猜别人遇到这种事会怎么做,告诉他此时你的感受和想法,就在这样感受和看法的抽丝剥茧中,孩子的思想没有停止在情绪里,他是在用心思考,同时他也会用心地倾听你的。
了解孩子各个发展阶段的倾听需求
在早期,我们可以通过宝宝的表现来尝试了解他的需要,或者他不想干的事。比如:微笑、发出声音、看起来很喜欢、凝视,这些表示宝宝正面信息;而不理不睬、不舒服的样子、啼哭、摇头、异样的表情都可表达出宝宝负向的情绪。
当孩子稍微长大一些,爸爸妈妈们会发现孩子开始探索这个世界,也能够表达出他想要什么:如果这时候你模仿他发出的声音,他会更起劲地模仿你;如果你能看他一次一次地玩某样东西而不厌烦,他会做出更让你吃惊的成绩;如果你能听懂他最含混不清的词语,那么他将回报你最大的信任;如果你能倾听他焦虑不安的情绪,那么他就把最安全的一面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你面前。
等到孩子更大一些后,他会要求你和他一起玩、做游戏,他会很关心你是否在看他做什么,他会很在意你对他的评价,他会时时刻刻地希望和你展开交流和对话,他会努力地说出自己对事件的想法,他会争取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让你知道。
也许看到这里,很多爸爸妈妈会奇怪:我们需要的是培养孩子倾听的方法,为什么写的都是我们父母的事?
是的,倾听是孩子的能力。而倾听,更是父母的法宝。
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就是从父母倾听孩子做起。因为这种能力,是无法通过言语或者有步骤的计划来完成的,它是在双向交流和互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