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佳哪里人 《温州人》杂志专访瞿佳:人生磁带AB面

2017-06-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磁带流行,有点意思的是,磁带分AB面,听了一面要翻到另一面.通常,A面相对大众,B面颇具个性.A面.B面,人生的磁带何尝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磁带流行,有点意思的是,磁带分AB面,听了一面要翻到另一面。通常,A面相对大众,B面颇具个性。

A面、B面,人生的磁带何尝不如此。

聚光灯下的瞿佳,有一张标准的国字脸,幽默、霸气,镇得住大场面。每每解读温州医科大学文化精神时,他用的都是非常生动的温州俚语:“筷子发芽、火腿走路、咸鱼翻身”,乍一听,外人可能不明就里,细想想,真是“大道至简”:那就是变“不可能”为“可能”,正是温州人“敢为天下先”信念的最接地气的提炼。

聚光灯外的瞿佳,脸上常常挂着笑意,和气、随性、甚至有点好玩。比如,他会请同事去路边摊吃碗鱼丸汤;他会对研究生的穿着提些个人看法;他的快节奏有时让身边工作人员累趴了,瞌睡了,他会轻捏人家鼻子,开个小玩笑;而长年缺觉的他,自己也会在聊天时打起呼噜,惊醒后再续上话题……

执掌温州医科大学13年,每天早上七点出门,晚上12点以后回家,有时兴起凌晨开会讨论直至天明……他是学生口中的“瞿大大”,他是同事眼里的“工作狂”,他的学养、智慧和激情让很多人惊为“超人”,他更是所有人眼里温医大的有缘人。

是人就有AB面,你看到的是他哪一面?

大众眼里的他:

他书写了温医大传奇 

1994年12月,瞿佳担任温州医科大学(原温州医学院)副校长,2002年5月走马上任校长。头尾14年,他致力于从战略高度谋求和布局学校的发展,开启了温医大的辉煌年代。

温州人的文化基因似乎深深融入了瞿佳的每一个细胞中。

他有很多奇思妙想,旁人觉得不可思议,或者觉得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他都做到了——

让一所处在三线城市的地方医学院校做到全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第一方阵,立足浙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他做到了;创建眼视光学教育的中国温州模式,让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他做到了;创建中国第一家眼视光医院,让老百姓享受到全面全程的眼保健医疗“一站式”服务,让同行们争相效仿,他做到了;

一本在国际上享有很高权威的视光学学术杂志曾刊发一幅中国地图,上面仅标出3个城市:北京、上海、温州。该杂志对此的说明是——北京是中国政治中心,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而温州则是中国视光学研究中心。

瞿佳书写的“传奇”,让国际上的同行对中国版图上的温州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惊叹!

传奇1:“把黄瓜拌到世界第一”

瞿佳常说,全国1500多所高校,入选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院校数量有限,地方性院校占了中国大学的95%以上,校长就好比烧菜师傅,人家(名校)做的一桌菜里,一些大菜是体现水准的,必须下大力做好,但像“拌黄瓜”这类小菜就不一定会花太多功夫,地方院校可以把目光盯在这些小菜上,走自己的特色之路,敢为人先,即使是“拌黄瓜”也要拌到世界第一。

1977年恢复高考时,文科成绩不错的瞿佳想报读文科,但均是名校文科生出身的父母亲竭力让他读理科,结果成为一名温州医科大学(原温州医学院)的走读生。当时,医学院最好的学科是眼科,有大名鼎鼎的缪天荣教授。他在报考硕士研究生时毫不犹豫“报”了缪教授,读研期间,他还常常听到一个“缪氏理论”:像我们这样的省属高校,处于温州这样的地级市,既不是省会,也不是大都市,就要扬长避短,做出特色。

缪教授独树一帜地提倡让眼科学和光学相结合,“重点放在眼科光学的理论研究和眼科光学器械的设计研制”上。

彼时,瞿佳还结识了缪天荣的开山大弟子——在哈佛的研究院呆过的王光霁,1985年毕业留校后,他和“王老师”共同萌生了在医学院开设眼视光系的想法。

当时视光学在国内的认知度不高,不少人就笑话他:北京、上海都没做,温州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地方还想做,即使做成了,也担心“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质疑也好、嘲讽也罢,瞿佳和同伴只是默默努力。1988年,温州医学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视光学的专业,1992年国家卫生部破天荒地批准在温州医学院建立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部眼视光研究中心。

此后,瞿佳又率团队建立了视光门诊部,经过两年的筹备和发展,1998年,创建了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而眼视光科学研究随后也做得风生水起,走上了国际舞台,目前,这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已处于全国乃至世界的领先,许多科研成果都达到了中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

传奇2:“我们吃的是一般的草,挤的是优质奶。”

网上有个说法,浙江省各大医院科室主任中的一大半都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原温州医学院),对此,瞿佳笑称约占“半壁江山”。他认为,地方性院校要做中国高等教育的脊梁。

“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大学一年临床医学生招生700人,而温州医科大学一年招生5000人,作为地方性院校的我们承担了更重的人才培养任务。在财政投入、政策扶持、生源质量等条件的差异下,我们培养的学生和那些高层次院校培养的学生相比较,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相差不大,这就说明投入产出比高,学校的‘性价比’好。”

瞿佳喜欢打比方,“我们是普通的牛,吃的是一般的草,挤的奶不说是新西兰优质奶,也是国产蒙牛和伊利奶。”在他眼里,“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高,口碑好。“你可以看看这三个点”,他说。 

一看高考分数线。五六年前高考成绩排在前2万名的学生就可以进入温州医学院(更名前),现在要前1万3千名才能进入温医大,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除了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的考分是浙江省第一名;

二看生源。浙江有3所大学在北京招一本,温州医科大学就是其中一所。在上海,温医科大是极少数能招到一本生的地方性院校;

三看培养的学生。从1958年开始,经过57年的长足发展,温州医科大学的学生数从最初的几百人上升到现在2万人。自设置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制度的2003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在全国一百余所设有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高校中始终处于前10%之内,平均分和一次通过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著名的医学教育专家巴德年院士说,一所医学院只有连续十年保持其毕业生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的成绩名列全国前20%,那这所学校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医学名校。

传奇3:“筑巢引凤,和国际顶尖专家结缘”

李校堃,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开发为临床药物,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戴黎明,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公认的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陈江帆,先后执教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病领域特别是腺苷酸受体研究的世界顶尖专家;

黄传书,美国纽约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聘为终身教授,环境致癌分子机制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

十多年来,一批批国际顶尖专家和温医科大结下不解之缘。

有个故事,说的是瞿佳四顾茅庐,到广州诚邀李校堃。当时,老李任暨南大学教育部基因组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在省城高校干得正“火”,一说二说,不成,三说四说,居然成了!2004年起,追随李校堃来到温医致力于药学研究的,还有一批年轻而优秀的科研人才。

瞿佳有什么吸引力大法?李校堃曾改用李白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瓯江水深三千尺,不及温医对我情。” 说具体点,就是瞿佳善于“集中优势资源搭建学科平台”,让各路人才——不论“土著”“土鳖”还是“海龟”都有事业的大舞台,能走出“顶天立地”的新天地。

在瞿佳的感召下,昆虫学专家杜永均、环境学家张明华来了,海洋环境学专家黄长江、解剖学教授唐茂林来了,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新英格兰视光学院院长、太平洋大学副校长的拉里·克劳森、泰国海洋生物学家披猜·宋成等一批洋教授也纷纷加盟温州医科大学,担任温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客座教授。

多年来,一批批国内外高级人才会聚在温医大周围,成为常驻或候鸟型的新温州人;学校也在不断凸显和发展的品牌学科基础上,积极发展、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国际化发展进入快车道。 

他以燃烧激情的人生态度影响并带动了身边一大批人,书写了温医科大颇富传奇的“瞿”时代。

同事眼里的他:

他是我们的“瞿老师” 

他是院长、校长,同事们更喜欢叫他“瞿老师”,听听大家怎么说——经常有很多专业外的朋友好奇:瞿老师的这些高瞻远瞩的理念和科学思想是怎么来的啊?

    呵呵,如果您有空,来看看他如何工作就知道了——

他引领的大科研项目,每每讨论都不下几十次,学生、同事和他几乎没有级别或年龄之分,讨论、争执、乃至面红耳赤,一次又一次,不同思维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他率先凝练出了中国近视眼研究的大课题,他创新性提出了功能性眼病的诊治新思维,他将国际背景的工程学人才、材料学人才、生物生化人才都聚集起来,主攻视觉的问题,这些成就了我们眼视光学科在国际上赢得的众多荣誉和影响力。

最近,我们同事要参加一个比较重要的学术报告,幻灯让瞿老师参与修改,改了几十次,他还是不满意不放弃。有一天都半夜了,实在没有时间讨论,留下稿件,次日一大早,他就打电话过来指导修改的细节。临报告前半小时,他还给我们提建议。

他的点子每每都是含金量最高的,各种实战特别有效,受益匪浅。我们感觉瞿老师似乎有点“神功”——你看,千头万绪的“行政事务”“应急处理”“学术主题”“国际合作”,等等,各类不同层次不同状况的事儿“纠结”在一块儿的时候,在他手里,却如同拥有一台最高科技水平的电视机,频道任由他转换自如并且速度极快,任何一个话题都能立刻切入主题,给出很具体的建议,提出深刻的思考。

在我们眼里,那些工作的穿插、时间的效率、情绪的把控等,把握到极致,我们真真是佩服极了!

这样状态的瞿老师,在您看来一定是忙碌于各种奔波中的。但奇怪的是,您如果想找他却也并不难呢:您打他电话他一定会接,声音平和,通话结束总是等您挂了他才挂断;您想找他聊聊,晚上11点后在眼视光科教楼研究基地总能找到他。

尽管或许此刻,他还有一拨一拨的学生或同事约起来讨论,您再稍等,他一定会和悦地接待您;除了工作讨论,我们大小同事家里的事情,像孩子读书、家人看病什么的,如果想请他帮助,他也总是全心全力。我们常常感恩能遇到瞿老师,也会好奇探究瞿老师怎么能做到这些,当中似乎悟出了些许人生的道理:心里装着大家!——这就是瞿老师做人的硬道理。

身边的朋友们常问我们:“与瞿老师一起工作,一定辛苦得不得了。”呵呵,这就看您是怎样看待“辛苦”二字了。

同事毛欣杰主任,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就被瞿老师“挖掘”出来,担任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部主任了。您若问小毛主任辛苦不,他肯定会说:“与瞿老师聊一下,像打了‘鸡血’似的,全身上下都是想干活的劲儿。”

陈洁医师,今年被评上了全国师德标兵。若有人问她,这么投入干,是否收入不错之类,她就开讲老故事:“十几年前有一天,我问瞿老师:‘我们这么努力,是否可以给点钱或奖励什么的’,瞿老师带我走到窗前,指着烈日下的球场,问:‘这些人在干什么?’我说:‘在打球啊。

’瞿老师继续问:‘这样大太阳下为什么还这么兴高采烈打球?’我愣了下。瞿老师继续说:‘是喜欢啊,所以自愿啊,自己掏腰包买球衣球鞋,不怕风吹日晒,脱一层皮,出一身臭汗,还愉悦得不得了……’”。

周翔天教授,三十刚出头,已经是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获得者,在世界近视研究领域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成长又是一部无法离开瞿老师的有趣故事。小周教授天生爱吃好睡,胖嘟嘟的,只要瞿老师办公室有好吃的,就是他“开怀”一顿的时候。

小周教授学生时期就常常和瞿老师一起出差参加学术活动,常常他俩只预订一间酒店房间甚至一张床也可以,因为他们俩工作默契到这样的地步:同时制作一部学术报告幻灯,周同学负责上半夜制作(此时瞿老师负责与他人沟通或者休息调整),瞿老师起床继续后半夜工作(此时周同学开始休息)。您可以想象,如此训练出来的周同学不想“战无不胜”都很难。

年轻的眼遗传病和干细胞治疗专家金子兵教授,夫妇俩曾“抗战”八年(留日求学,并曾在日本最具学术影响力的理化学研究所工作),在与瞿老师沟通几次后就决定回国到温医大眼视光工作。不出所料,金教授带着一支年轻的团队,在回国后短短的几年里,就在夜盲症治疗机理方面有了重大发现,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

我们眼鼻相关微创外科的吴文灿主任是中国眼科领域的一匹黑马,在眼眶微创和视神经治疗领域闯出了一条治疗新路,全国各地的疑难病例都聚集到这里寻求救治。作为最年轻的眼科疑难手术高手,自然成了各大医院争抢的香饽饽人才,吴主任思考了很久,还是决定留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借他朴素的话语:“是瞿老师培养了我,我必须感恩。

”但我们深知并欣赏吴主任内心的感悟,若把吴主任比喻成一匹有野性的黑马,瞿教授不是来驯服,而是让他拥有驰骋疆场的空间和力量。

诸如此类的故事里,主人公还有我们医院的角膜专家陈蔚主任、眼外科专家宋宗明主任、眼底病全国知名一把刀沈丽君主任、白内障国际级高手赵云娥主任、满脑子创新点子的陈浩教授,等等。

有人常常会好奇,瞿老师有什么个人爱好吗?也有人希望得到瞿老师的青睐,问我们怎样才能让瞿老师“看上”。我们这些所谓瞿老师身边的人不禁偷着乐,让瞿老师青睐实在是太简单了:“聚焦专业,有创新思维,努力将工作做到极致,宽容友善地对待周边的人”——这就是我们“搞定”瞿老师的通用法则。

瞿大掌门 转换频道

时间:10月15日 地址:温州医科大学学院路校区

温州人=W 瞿佳=Q

一个人或一个时代,终究要由A面唱到B面,这不是技术需求,而是规律。

10月15日,瞿佳正式卸任温州医科大学校长职位。回首过往,他有哪些话要说?卸下行政职务后,他是先作休整,还是立马转身学术科研?亦或改换门庭,另辟新径?

W:温医大在您执掌的14年里发展迅猛,外界称您为领袖人物。在您看来,要办好一所地方医科大学,重点是什么?

Q:办学理念。我经常说的“顶天立地”,温医大做到了。前不久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公布了《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材料汇编》,其中温州医科大学以2.41亿元排在全国第104名;今年一二季度,温医大在《柳叶刀》等世界顶级四大科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排名全国第一;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温医大临床医学排在世界前0.3%-0.4%。

还有一个“开天辟地”。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集中资源,举全校之力打造学术高峰,建设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温医大也做到了。

W:申博(博士点)、申大(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跻身委部省共建学校是您任上做的三件大事,您自己还申请过院士,却遗憾擦肩而过。回头看,您最满意的事是什么?最遗憾的事又是什么?

Q: 没有什么最满意的,也没有什么最遗憾的。 你说的申博、申大,我一直觉得这都是在“补课”,我们学校1958年开办,是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老一辈做了很多贡献,到了我手上,边“补课”边前进,终成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委部省共建学校。我觉得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做,坚持若干年必有成果。

W:和您一起工作的人都说完全被您点燃了激情, 苦着、累着、也幸福着,而您自己十几年如一日保持“狂人”、“超人”的工作状态,您的动力是和理念什么?

Q:热爱,就是热爱。

W:在您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师长、同伴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意味着什么? 

Q:我的母亲刚刚去世,她生前跟病魔整整抗争了12年,告诉我们离世时不发讣告,不登报,一切从简。她生前经常说,活着要利人,过世也不能麻烦别人。母亲身上这种坚毅、耿直的品质,无论在我学生时代,还是从事医学事业时期,深深影响着我。

我的老师缪天荣教授,他是1958年从杭州迁校到温州办学的首批教职工之一。当时,凭借一个脑袋、一双手、一张纸、一支笔,发明研制出了直至现在还是国家强制标准的对数视力表。缪天荣教授当年在医疗教学过程中发现,眼科临床最常用的双目裂隙灯显微镜都是瑞士、德国制造的,没有国产的。

他就把国外的这些设备拆掉仔细研究,最后自行设计制造出了我国自己的裂隙灯显微镜,产品还获得了国家金质奖章。这种精神也影响我,以及影响我教导自己的学生。

W:您与一般领导人卸任之际但求平稳不同,在卸任前的这周还在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工作,您是怎么看待离任这件事的?

Q:离任是常态,这个阶段总会到来,我的心态很平和。在位一天,谋事一天。现在很多事情,只要大家一以贯之,目标是一致的,就能发挥出作用。

W:面对退居二线的转折,您会按下暂停键吗?或考虑换一种生活方式?

Q: 这个世界很大,大家都说想看看,我也可以在自己的天地里转转(笑)。这个世界很大,我也可以都去尝试一下。你知道,我年轻时有许多爱好的。从1978年至今,我一直在温州医科大学工作,现在是眼视光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无论怎么打算,我会继续发扬眼视光精神。我觉得只有职位会退休,其他的都不会退休。

金秋十月,瞿佳收获了累累果实,开启了人生磁带里的另一面。在这里,我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也希望再次见证“后瞿佳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