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现国的车牌 宗庆后、牛根生、范现国……知名食品品牌创始人都是靠多少钱起家的?

2018-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食品圈有很多功成名就.身家显赫的传奇人物,为无数行内人所称道.景仰以及效仿.但这些前辈们的财富和成就也并非从天而降,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换取

食品圈有很多功成名就、身家显赫的传奇人物,为无数行内人所称道、景仰以及效仿。但这些前辈们的财富和成就也并非从天而降,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换取而来,其中白手起家者也不在少数。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那些传奇人物们事业起步时都是靠多少资金起家的——

1989年,时任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的陈泽民和爱人借了1.5万元办起了“三全冷饮部”,专门经营软质冰淇淋。第二年,冷饮部用陈泽民自制的设备制作、批发郑州当时惟一的夹心冰淇淋,生意非常火爆。可是每年10月之后,冷饮业进入淡季,冷饮部几十个工人就不知道干什么好。

后来他突发奇想:饺子能冻,汤圆也应该能冻,自己家做的汤圆冷冻起来拿到市场上卖,肯定会受欢迎,而且冷冻可以解决长时间保鲜的难题。3个月后,从原料配方到制作工艺程序,从单个粒重到包装排列,从包装材料到包装设计,从营养、卫生到生产、搬运等等,陈泽民拿出了整体的设计,做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并先后申请了速冻汤圆生产发明专利和外形包装专利。

1990年下半年,电视剧《凌汤圆》在中央电视台热播,陈泽民立即给刚刚研制出来的速冻汤圆起名为“凌汤圆”,并在第一时间注册申请了“凌”、“三全凌”、“三全”商标。

如今,小小的汤圆已经为陈泽民带来了数以亿计的财富,引领了上百亿元的速冻食品市场。

1985年,马塘村村民小组改选时,28岁的陈清渊经乡亲们推选当上了“组长”。穷则思变,陈清渊和哥哥陈清水下决心要改变马塘村的命运。当年6月,陈清水、陈清渊两兄弟带领几位青年农民,以“合股”的方式凑足3万元钱,办起了兴华罐头厂,这也是当时同安县(现翔安区)的第一个村办企业。没有厂房,村里种蘑菇的房子就成了生产车间,生产罐头的原料主要是荔枝和蘑菇,厂子的经营举步维艰。

1990年,陈清渊争取到了新加坡华侨黄福华先生20万美元的投资,合资设立“厦门同茂食品罐头有限公司”,迅速扩大产能并拓宽了国内外销售渠道。这一时期,银鹭抓住机遇,开发出了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银鹭八宝粥。

2000年,陈清渊再次借力,引进台商资金,创建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建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800罐/分钟和1000罐/分钟的八宝粥生产车间、世界上最先进的PET无菌冷灌装饮料生产线,同时推进产品营销精细化、品牌化管理,银鹭发展迈入快车道。2011年,银鹭第三次借力,与雀巢公司合作,成为雀巢大中华区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记得那一天的情景:198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杭州的小巷子里见不到人影。我骑车出了家门,去干一件有些冒险的事情——靠借来的14万元钱,去接手一家连年亏损的校办工厂。”宗庆后曾这样回忆,创业初期的条件十分艰苦,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借来的14万元钱,也不敢全部用完,只用了几万元钱,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

开始时,他的生意主要服务学生,代销冰棍、汽水,还有作业本、稿纸等,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钱。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庆后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为人家代加工产品,年底有了十几万元的进账。

1989年,宗庆后带领校办工厂的100来个员工,开始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并成立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经面世便迅速走红。1991年,宗庆后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兼并了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当年产值达到2.

17亿元;2003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到现在,娃哈哈已经成长为年营收超700亿的“超级战舰”,宗庆后也两度荣膺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位。

1992年,时年32岁的范现国靠着卖“老冰糖”积攒了20万元的积蓄,这在当时的河北农村已经是天文数字。不安分的范现国并未小富即安,而是联合其他十余个股东一起创建“天帅集团”,生产单晶体冰糖,并于次年开始生产方便面。

当时全国有1200家方便面企业,1800多条生产线,除康师傅、统一霸占高端市场外,中低端市场充斥着各种粗制滥造的劣品。范现国提议迅速扩大规模,脱离低端市场切入中档面领域,但当时“天帅集团”大多数股东都不愿意拿钱出来冒险,于是范现国速断速决,和天帅的四个股东以及其他三个新人另起炉灶,在1994年3月,共同出资218万元成立华龙集团(今麦郎的前身),其中范现国持股24%,并拥有企业经营决策权。

1994年~1997年,华龙投产了近20条生产线,并依靠“农村包围市场”的战略构想,先后拿下华北、东北、京津、西南、华南、西北等地区市场,至2001年年末时,华龙总资产达30亿,年销售超过15亿,产品覆盖30个省、1918个县;2002年,华龙开始大力推广新品牌“今麦郎”;2004年,华龙引进了国际食品巨头—日本日清食品株式会社15.

54亿人民币的合资入股,成立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其中日清控股33.

4%;2006年,“今麦郎”联合统一进军饮料圈……时至今日,今麦郎在方便面市场已经和康统呈鼎足之势,范现国本人也先后被授予“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民营企业家”“世界华商100强”“中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喜之郎集团董事长李永军,广东阳江人,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台湾食品公司里做市场推广。1993年,喜之郎创始人李永军,敏感意识到了果冻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兄弟李永良、李永魁一起筹集了40万元资金,进入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果冻产业。

当时果冻行业作为一个产业的概念尚未被消费者认知,较之饮料、奶制品等传统食品行业尚微不足道。李永军率先提出从观念上转变,将销售产品转换成销售品牌。从1996年起,喜之郎率先在中央台投放巨额广告,不断强化“果冻布丁喜之郎”这一概念;1998年初,《泰坦尼克号》在国内热映,喜之郎推出果冻品牌“水晶之恋”;2004年,喜之郎开始多元化战略,涉足紫菜产业,推出“美好时光”海苔;2007年,“优乐美”奶茶强势上市;2013年,喜之郎陆续向市场推出了“开心时间”糖果、饼干和巧克力等系列产品……

在食品行业,喜之郎品牌创造了一个传奇。从1998年开始,喜之郎便逐渐垄断市场,在高峰时期,喜之郎曾占有70%的市场份额。在2001年就把销售额做到15亿,市场占有率高达83%,比第二品牌领先80%,荣登全球最大果冻生产企业宝座,喜之郎也成为所在行业果冻布丁的代名词。2014年,李永军以73.4亿身家入选2014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1999年,从伊利离开的牛根生正式注册成立蒙牛乳业,注册资本金100万元。资金的来源,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

当时,牛根生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居民区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作为办公室,一共只有53平米,月租金200多元。蒙牛乳业成立的时候,仅仅在内蒙,以伊利为首的乳品企业就有数百家。和蒙牛乳业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团那个时候已经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态奶和奶粉生产销售体系,当年的纯利润达到八千多万元。而1999年蒙牛乳业刚创业的时候,没有奶源,没有厂房,没有市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但是,牛根生有人。牛根生号召力极强,凭借多年工作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很多以前老部下都来投奔,总计有几百人,无怨无悔跟他从零开始打江山。但是在乳业江湖的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的时候,蒙牛乳业的生存空间饱受挤压,或明或暗的算计来自各个角落。

为了谋求快速壮大的机会,牛根生想到了借力资本高手。2002年6月,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三家国际机构入股蒙牛乳业。有了资金支持的蒙牛乳业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竞争对手的枪林弹雨中,蒙牛乳业迅速成长,从2001年到2004年,蒙牛乳业销售收入从7.24亿元、 16.68亿元和40.715亿元人民币跃升至72.138亿元。

 “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曾经引人注目。央视2003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2004年牛根生还获得了“中国策划最高奖”等荣誉,并进入《福布斯》的富人排行榜,当时身家1.35亿元,蒙牛也一度超越伊利成为行业老大。

章燎原的学历是中专,出来“闯江湖”时不到20岁。26岁以前,他尝试过很多事:摆地摊、开冷饮店、卖VCD,但从来没有成功过。2003年,他进了安徽一家农产品企业,从搬货、送货做起,从业务员一直做到董事总经理,把一个销售额不足400万的小公司,打造成销售额近2亿的知名品牌。

2012年,章燎原觉得时机已到,于是拿出自己150万的积蓄,连同IDG资本150万美元天使投资共计250万元,带着5人团队,在安徽芜湖注册成立了“三只松鼠”。

章燎原曾讲过,凭良心,他对壳壳果的感情程度比三只松鼠还要重,当时他36岁,在詹氏工作整整9年,以创业人角度看这个年龄没有试错的机会。当时线上对线下大牌没有溢价能力,因此只能选择发展新品和线上品牌,互联网品牌这波行情他预估只有3年时间,而事实上到2014年底互联网品牌获得扶持的机会已经没有了,这是外因。

更重要的内因是章燎原理想中的线上战略和詹氏的线下布局有矛盾,且在分歧无法调和的情况下无法实现他要走向全国的梦想,于是选择离开。

三只松鼠现如今的成功有目共睹,近期三只松鼠发布公告,称2016财年销售目标调整为50亿,要比2015年翻个番,并计划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章燎原在公告中表示,从2012年创业至今,三只松鼠拥有2300万用户,近300家伙伴,用了4年时间成长为中国销售规模最大的坚果品牌,这是互联网带来的新商业模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