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琴的丈夫 袁慧琴 演员比的是“文化”

2017-1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班里的二十多个学生,大都是各个剧团的名角,以前,大家都是在各自的剧目中挑大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世界,平时交流的时间很少.可是研究生班的学

班里的二十多个学生,大都是各个剧团的名角,以前,大家都是在各自的剧目中挑大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世界,平时交流的时间很少。可是研究生班的学习,却让我们都聚在了一起。艺术不是闭门造车,需要有交流碰撞,才能产生创意的火花。

——袁慧琴

人物简介:袁慧琴,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员,工老旦。现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契丹英后》里萧太后之雍容、《对花枪》中姜桂芝之激越、《杨门女将》里佘太君之坚忍,《哥哥走西口》常母的柔情、《火醒神州》中慈禧的丰富……京剧舞台中的诸多角色,在袁慧琴的演绎下,一个个都成为舞台经典。袁慧琴也在精准,投入地诠释这些角色后,在名角儿辈出京剧行当中,荣膺“千面老旦”的封号。

演员其实像一棵树,繁枝叶茂是演员的可塑性,树干则是演员的本色。舞台上的各种角色演绎是演员的延伸,自身的性格特质则是演员的支撑。褪去舞台浓妆,抛开角色特征,舞台下的袁慧琴是一个温婉,大气,优雅的女子,美丽与坚韧是她性格中的底色,唯有此,她才可以将各式各样经过人生历练,有过无数人生阅历的“老旦”演绎到位。

青研班的成长

生活中,一个女子的一生大都会经历从花旦到青衣再至老旦的演变过程。舞台中的角色却可以略过岁月的冲洗,直奔目的地。袁慧琴的“老旦”生涯,就开始于懵懂青葱的13岁。在花旦的岁月里唱着老旦的唱腔,那时的袁慧琴还无法体会角色演绎之妙。却知道要将一个唱词,一个动作表演到位,如此,才不辜负师长父母的期许。

13岁考入湖北宜昌市京剧团学员班,17岁作为班里唯一一名学员被送入北京学习深造,拜师李金泉门下。1987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大专班继续深造。从李金泉、杨韵清等老师学习。学习《李逵探母》、《罢宴》、《徐母骂曹》、《滑油山》等诸多传统剧目,打下良好基础,1990年毕业留校在实验剧团任演员。1990年出演新编古代剧《契丹英后》,广受好评,开始在梨园界崭露头角。袁慧琴的演艺道路,可谓一帆风顺。

“李金泉老师,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袁慧琴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慨万千。李金泉,京剧界著名老旦演员,自17岁袁慧琴进京,便拜师门下,在李金泉身上,袁慧琴不仅在专业技巧上有了长足的突破,也学会了用更为宽广的角度看待问题。

在袁慧琴的学艺生涯中,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的三年学习是一笔不容忽视的成长财富。“青研班”首次招生是在1996年,当时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一批功底好、有潜力、有一定知名度的京剧优秀青年演员,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袁慧琴是首批学员中的一个,而且,是唯一的老旦。

“进入青研班需要专家的推荐与理论课的考核,”袁慧琴说:“专家推荐意味着需要有业内人士的认可,理论考试则必须是自己考过才行。”经过层层选拔考核,袁慧琴成为首批26名学员中的一员。

“青研班”的三年,不是外人想象的,只是简简单单地拿个硕士文凭,那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三年的教学,是严格按照学校颁布的教学大纲来完成的。既有专业课的提高,也要有理论思想方面的学习。

“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都是一对一的,而且,都是名家指导。”这让袁慧琴受益匪浅。与之前的专业学习有何不同?袁慧琴想了想,说:“比以前更难了。”难在何处?是可提升的空间小了,但是却还要精益求精地向上拔高,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如今的袁慧琴,人们喜欢冠以“学者型演员”的称谓给她。袁慧琴谦虚地笑:“距离学者,我还有差距,但是这是我努力的目标。”虚心中饱含信心。学者型演员根基的奠定,也是在“青研班”。那时,文化理论课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戏剧史,文化史等都是她们学习的内容,从专业的京剧圈子中跳出来,纵学中西文化,在历史人文的沧海中,汲取文化的营养,学会了用一种宏大的视角去解读社会,进而提高对人物的理解力,无形中提高了演员的舞台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