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一宋氏家族13代人 坚守丞相墓地835个清明

2017-07-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9年3月31日下午,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来到了四川省仁寿县虞丞乡,一位老人拿着纸钱和酒水走向了玉屏山脚边的一个墓地,抖抖索索地将祭祀

2009年3月31日下午,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来到了四川省仁寿县虞丞乡,一位老人拿着纸钱和酒水走向了玉屏山脚边的一个墓地,抖抖索索地将祭祀品摆放在坟头。在袅袅升起的烟雾中,老人一脸的虔诚:“丞相,清明马上就要来了,我来给您扫墓了。”

这种场景,从这位老人的祖辈起,已经835年,从未间断过。每年清明,虞丞相墓前都会摆放整齐祭祀品,新培上泥土的坟头上也年年长出嫩芽,

835年,13代人,守墓者的墓早已变成墓园。

这位老人就是虞丞墓现在的守护者,他仅仅领取着一个月四十元的守墓费。现在,他打算让儿子宋建彬接手,继续信守祖训——守墓。

宋家与虞丞相到底是什么关系?宋氏家族为何对守墓如此执著?

谁也不知道。

传统精神中对英雄的敬仰和对诺言的信守,在这里有着完美的统一。

起身后,宋克成老人走向了离墓地不到20米的一户农家瓦院,满是皱纹的脸上堆着平日不多的笑容。在门口,宋克成老人和老伴李正南客客气气地把我们往低矮的门里迎。宋克成指着堂屋正中用于糊墙的褪色奖状,告诉我们,宋氏家族13代人已经为南宋丞相虞允文守墓835年。

守望:“千古一人”的民族英雄

虞允文,许多人是从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里,知道这位备受侠客敬重的“虞将军”。

其实,浩瀚《二十四史》里,就有关于虞允文荡气回肠的记载。

20世纪中后期的某一个冬夜。北京中南海丰泽园内的菊香书屋,毛泽东手握一卷《续通鉴纪事本末》,边读边加以圈点。在卷六十六下金主亮南侵那一页宽阔的天头上,他挥笔写下了8个大字:“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查阅资料可知:虞允文,公元1110年(宋大观四年)生于仁寿县藕塘乡,自幼聪敏,1154年中进士,1155年调京城,由秘书丞转礼部郎官,后为中书舍人,参与国政。公元1161年,金完颜亮亲率60万大军,兵分四路,直指江南,是年十一月初,虞允文以中书舍人身份代朝廷慰问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驻军。

距采石十余里,虞允文见宋军士兵三五成群,溃不成军,原来刚吃了败仗。有人劝他“溜之大吉”,虞允文慷慨答道:“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不敌则死亡。

等死耳!退而死不如进而死!”虞允文于是检点宋军残兵败将1.8万余人,利用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后发制人,拦杀阻止金兵过江,烧毁金兵船只无数,一举击溃60万金军,取得采石大捷,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毛泽东也许并不知道,就是这个被他誉为“千古一人”的虞允文,四川民间的宋氏家族,忠心不二,祖祖辈辈已为其守墓800多年。

宋氏家族为虞允文守墓的守墓者,甚至,也在虞丞墓不远的地方,留下一代人又一代人重重叠叠的墓园。

宋家守墓者,生,为守墓而生,死,随墓地而息。

835年,延续了835年的一个家族,坚守祖训的千年一诺,背后只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只有两个字:守墓。

守墓,现在进行时。

护墓:可以挖祖坟不得掘虞墓

虞丞墓距宋家祖屋不足20米,仿佛宋家院坝的一部分。

今年即将年满80岁的宋克成和73岁的老伴李正南,整整为虞允文守墓60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宋克成与李正南夫妇除了做农活,守墓成了他们人生的全部。

虞允文墓位于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墓居玉屏峰下,坐东向西,翠柏修竹环绕,墓冢高3.5米,宽11米,长20米,石砌拜台宽33米,长15米,宽1.3米。明代、清代曾先后三次维修,现存墓碑为光绪十九年重立,高2.3米,宽1.8米,上书:“宋丞相虞忠肃公之墓。知仁寿县事何肇祥重建”。

尽管宋克成、李正南夫妇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识不了几个字,但说起虞丞相的生平事迹,也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声调可以立刻提高八度。宋克成说,虞丞相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抗金的民族英雄,为他守墓是宋家的荣耀,高过自己的一切,也高过宋氏家族的一切。

虞丞墓原本竖有4石人4石马作侍,4石猪4石羊作供,并立有华表二座,这些珍贵的文物没有躲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

李正南提起当年旧事,心里便堵得慌。“我向当时的红卫兵大喊大叫:别再打了,要打的话就把我家的房子打烂好了。这下更不得了,红卫兵小将说宋克成和我是‘保皇派’,要打倒,丞相坟是‘四旧’,要挖掉。我一听就急,哀求他们,虞丞相是英雄,他的坟墓不能挖,要挖就去挖宋家祖坟吧。结果,宋家祖坟被挖烂一部分,但保全了丞相坟。”

当天晚上,天下起了瓢泼大雨,真像是在伤心大哭。宋克成和李正南来到自家祖坟,烧了香蜡纸钱,请求先人们原谅他们的不孝。李正南当时就想,如果人真的有灵魂,先人们不会怪罪,因为他们也守了几百年的丞相坟,目的不就是要把它保护好吗?

宋氏家族的祖坟就在距丞相坟不足百米的一个山坡下,宋氏老屋尽管经过几次翻盖,但也破败不堪,较之于附近村民的房屋,显得格外刺眼。

宋克成老了,尴尬接踵而至。儿女们都到山外的世界打工去了,一个也没有在身边,守墓似乎后继乏人。同时,因为虞丞墓而更名的虞丞乡,小城镇建设热火朝天,好心人都劝宋克成夫妇不要再守墓,干脆就搬到乡场上去住,享几年清福。

去还是不去,宋克成和李正南清醒地困惑着。

坚守:陪墓中丞相睡了半年

守护虞丞墓,盗贼到底看上什么?野史和正史相比,都有令人心动的诱惑和刺激。

宋克成告诉我们,明史书记载,虞允文系病死成都,但民间却有另外一个传说:虞丞相采石大捷后,因小人进谗言而被皇帝斩首。事后,皇帝发现错了,心生愧疚,遂命人铸造了一个金首,配合虞丞相身体下葬。

金首的传说刺激了一些盗墓贼的神经,再加之猜想虞允文死后陪葬丰厚,一些盗墓贼想入非非,开始打起了虞丞墓的主意。

宋克成说,父亲宋光林、母亲骆印枝守墓时,为了防止盗墓贼,家里准备了梭镖、羊角叉、绳刀等物,解放前,宋光林还领有一支政府发给的步枪。1984年,县文物部门考虑到宋家守墓的实际需要,配了一支火药枪给宋克成。同时,宋家自己还养了几条狗,每晚只要一听到狗叫,宋克成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有人盗墓,赶快摸枪!

1998年3月至4月间,盗墓贼先后来虞丞墓5次,在墓周挖了5个大大小小的土坑,最深的一个已经挖了1米多深。这一下子急坏了宋克成,他和老伴商定:战线前移,就在丞相坟前搭一个简易的棚棚,每晚就陪着丞相睡,睡觉时就把枪放枕在头底,枪不离手。没想到,宋克成一睡就睡到当年10月。

1999年5月7日凌晨,一伙盗墓贼仗着自己人多势众,虞丞墓地处偏僻,人烟稀少,宋克成、李正南又年老体弱,居然打起手电,大摇大摆前来盗墓。听到动静,宋克成一方面让自己的老伴李正南去找村长搬救兵,自己提起火药枪与盗墓贼对峙。

盗墓贼怎么也没想到,一个老人居然敢阻止10多位青壮汉子?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还有一把枪!宋克成趁着天黑,朝空中放了一枪,盗墓贼听到枪声,撒腿就跑。由于这伙人对当地地理情况不熟悉,还是有5人被随后赶来的村民逮住,扭送当地派出所。

延续:传统里的新困惑

守墓,宋氏家族835年如一日。许多人都有疑问:宋家与虞丞相到底是什么关系?宋氏一家为何对守墓如此执著?

宋克成没听到祖辈们谈过此事,《仁寿县志》也没有对此事的记载,反正就这么一代代守下来了。即使在宋克成心中,这也是一个永远的谜。

宋家选定守墓人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子孙中有人主动要求当守墓人,继承祖辈的“事业”,延续祖辈的忠义和执著;二是由宋家的长房指定老实忠厚,有责任心的人守墓;三是必须是男的。

当地人推测,宋氏家族坚定地守护着丞相坟835年,初衷不改,无怨无悔,宋家与虞家大致有三种可能的关系:一是宋氏家族的先人曾是虞丞相的部下、同朝为官,且钦佩虞允文的官品、人品;二是宋氏先人本是虞家仆人;三是宋家就是本地人,家道忠厚老实,受当地官府指派为虞允文守墓。

宋氏不绝,守墓不止。这似乎是一句祖训。为守墓,宋克成牺牲了太多太多,至今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倒是堂屋中满墙的奖状,记录着主人曾经的荣光。宋克成当过生产队长,李正南当过村上的妇女主任,并被虞丞乡多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

解放前,地方政府给宋家在丞相墓周围划了20多亩官田,对宋家不纳赋、不交税、不抽丁。宋家也谨守墓地范围内“不开沟、不立屋、不造坟”和“不得外出远游,不得迁徙,不得作商贾贩运营生”的规矩。宋克成的5个女儿全部成了家,还有一个儿子宋建彬,两个孙女正在上学。宋克成说,他和老伴的年纪大了,做不动农活了,就把全家土地承包出去,早些年虞丞乡政府开发丞相墓旅游业,就贴租了宋家6亩多土地。

为了贴补家用,儿子宋建彬平时在外打工,偶尔回家看一看老人和孩子。

春节回家,宋克成把儿子留在了身边,说什么也不让他出去打工,他要让儿子继续守墓。这让儿子宋建彬面临着现实的困惑:是外出打工挣钱,还是接过宋克成守墓的枪?

目前,虞丞相坟已被列为仁寿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眉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管部门正积极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史》赞美虞允文:“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早年以文学致身台阁,晚际时艰,出入将相重20年,孜孜忠勤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