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流传的十大古代名曲 没听过就太LOW了

2018-05-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而现存<关山月>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而现存《关山月》的曲谱,比较早的是1768年日本的《魏氏乐谱》,据说为明朝末年避难于日本的魏侯所传。歌词就是李白填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1931年刊行的《梅庵琴谱》中收录有《关山月》一曲,音调与《魏氏乐谱》不同,而调式和气韵相近,但无歌词。

50年代初,夏一峰、杨荫浏等将李白的歌词重新配曲歌唱,并得以流传。这首歌曲纯朴自然,带有北方民歌的风味,它惯用同音重复,并配以大起大落的连环乐句进行,既显示出琴歌的特色,又比较贴切地体现了原诗豪放的气质和感怀的情调。

《古怨》是南宋作曲家姜白石为探索古代“侧商调”而创作的一首琴歌。“侧商调”即隋唐时期流行的“燕乐调”,其音阶特点是引用降7。作者姜白石是一位爱国词人和音乐家,常常自己作词并谱曲,称为“自度曲”。他的作品大都是长短句的词体歌曲,琴歌《古怨》则采用骚体,可能是他晚期的作品。

当时宋朝偏安江南,对金人强占北方领土采取不抵抗政策,并对辛弃疾等抗战派爱国将领进行钳制和打击。白石有感于国土沦亡,世事昏黯,联系自己凄苦的身世,因借“古怨”为题,创作了这首歌曲,以寄托他的怨恨的凄情。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肷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人《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篇,唱首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又被谱人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

这首式是王维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的。从音乐角度说,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诗人苏轼根据民间曲调《念奴娇》填写的一首独唱歌曲,《念奴娇》这个词牌最早的歌词可能和唐代歌女“念奴”有关,故有此名。:“念奴”是唐玄宗时“梨园”里最著名的女歌手之一。据诗人元稹说,当时宫廷每年会宴百官,必有音乐歌舞表演,但是累日之后,万众喧哗,常常弄得舞台上的演出无法继续下去,于是玄宗便下令叫念奴出去歌唱。当中宫太监高力士向大家宣布这个节目时,台下马上就安静下来了。

曲调见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1746年)。曲为散板,按词调传统由两个乐段(即上、下片)组成,后乐段基本上是前乐段的发展,既有对比,又有联系,其整体情绪的起伏均与歌词密切结合,具有雄健豪放的气质和浓厚的古典风格。

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全诗共18段,谱写成套歌18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18拍即18首之意。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就叫做《胡笳十八拍》或《胡笳》

现存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

南宋时候,金主完颜亮于1161年人侵扬州重镇,使这个“淮左名都”遭到严重破坏,久久不能恢复。15年后,作曲家、诗人姜白石路过此地,看到一片萧条的景象,怀着对侵略战争的厌恶之情,创作了这首歌曲。因歌词采用“慢词”格式,故名《扬州慢》。

《扬州慢》属古音阶调式,音调质朴而又富于激情,行腔自然,结构严谨。上下片各四句,结音都是丨、3、6、1,安排得很有层次。歌曲的旋律动向和语调倾向大体一致,而又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和感情的抒发。如“自胡马窥江去后”的激动情绪,和“波心荡,冷月无声”等处的慨叹,都能在音调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给人以相当深刻的印象。

《苏武牧羊》此曲约产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流行于二三十年代。传说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学教师内容采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贵族囚禁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又把他送到北海边上放牧公羊,说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坚持19年而终不屈服。

歌词为长短句,音乐也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阙处理,除第一句引子外,上下阙的曲调完全相同乐曲采用民间“背工调”手法,用清角音4而不用角音3,显示出北方民间歌曲的风格其中“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两句则改用3而不用4,与前后形成调性调式上的对比,加强了坚定诚挚的情感此曲虽用古代题材,但却寄托着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曲音调流畅,内容通俗,感情深切,因而流行较广。

《凄凉犯》此曲按一般词调分上下两阙,由于两阙内容不同,所以在音调上有较多的变化。上阙描写“边城离索”的荒凉景象,战马嘶呜的戍楼不时响起的号角声,勾起了作者对当年抗敌将士“迤逦度沙漠”的怀想。为了表现烦闷而激动的情绪,曲中运用了连续的垛句进行和下四度“犯调”手法。

曲名“凄凉犯”即由此而得。下阙用“追忆,西湖上小艇携歌,晚花行乐”的另一情景来作对比,表现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曲中亦采用了与上阙相同的犯调手法,但不用垛句,情绪起伏的弧度亦较小,并一直持续到末段转回原调。全曲结构完整,音乐伴随情绪的发展很有逻辑;在调性、调式的对比和段落衔接等方面也处理得相当自然,并做到了为表现乐曲的感情内容服务,是白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木兰辞》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叙事诗,写爱国女英雄木兰(传说姓花)从军的故事。北魏年间,可汗大点兵,民间女子木兰假扮男装,代父应征,驰骋疆场,转战十年,立下辉煌战功。当胜利回师时,坚决不受朝廷封赏,而提出“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要求。

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辛亥革命后不久,《木兰辞》被谱成歌曲流传,在当时国难深重、帝国主义横行的历史条件下,很受群众欢迎。此曲音乐基本上用叙事常见的上下句结构作变化发展而成。风格清新,音调流畅,感情朴实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