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汝明与张自忠 张自忠之女首次澄清将军之死:父亲不是以死明志

2018-03-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提示:1939年8月,父亲到重庆述职,对前来采访的<时事新报>记者表示,"我每次作战,都以‘必死’自誓,同时亦以此告诫部下,以往诸战役,

核心提示:1939年8月,父亲到重庆述职,对前来采访的《时事新报》记者表示,"我每次作战,都以‘必死’自誓,同时亦以此告诫部下,以往诸战役,如临沂之攻击、潢川之防御、京钟路之会战以及敌人所谓‘五月攻势’等大小数十战,莫不赖此而转危为安。" 我军在各方面都远逊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军,在这种情况下,"置之死地而后生"是父亲指挥部队作战的一种方式。

1940年5月,父亲在东渡襄河之前,给五十九军诸将领写了一封信,其中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这就是父亲当时的心迹。

1940年4月15日,在老河口出席第五战区军事会议的将领合影。左起:吴仲直、高永年、刘汝明、王鸿韶、郭忏、汤恩伯、孙连仲、李宗仁、张自忠、黄琪翔、韦永成。图/车晴

本文摘自《看历史》杂志2010年9月号 作者:周海滨

1940年5月16日16时,"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的张自忠将军一生的传奇戛然而止。

当时国内有张将军是以死表清白的说法,盖因1937年发生了两件事:4月,张自忠率冀察国外旅行团访问日本;7月28日,张自忠奉命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及北平市长等职留守北平,这两件事当时曾经使舆论对张自忠产生了很大的误解,甚至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曾致电国民政府,要求将张自忠明正典刑。

73年后,张自忠上将之女,张廉云老人首次对媒体详细谈起了父亲在北平留守期间的历史细节。

文章目录:

访日

历史学家李云汉教授对我父亲的日本之行进行过认真研究,他说,在中日双方的材料中均找不出张自忠访日时有任何有失体面或有亏职守的记载。

北平的最后八日

宋哲元命我父亲代理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和北平市长,父亲本不愿留在北平,因为他十分清楚这样做的后果,但在宋哲元的一再坚持之下,父亲最终同意留在北平,"维持十日"。

最后一面

天全黑了,父亲穿上长袍,戴上帽子,默默地走了。弄堂里住着4户人家,我们都不敢送他。我趴在二楼的窗子上,看着父亲远去的背景渐渐消失,没料到那竟是和父亲的最后一面。

父亲不是以死明志

过去有人说过,父亲的牺牲是因曾被误解,受到耻辱,而以死来表清白,一定要牺牲在战场,现在还有类似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我把我了解的情况及我的认识,叙述如下:……

访日

1937年,我才十四岁,还不大懂事,但从家庭的日常教诲中知道绝不能做亡国奴,知道父亲是正直勇敢的爱国军人,父亲当时是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师长,并兼任天津市市长。因率团访日及奉命留平这两件事,当时舆论对父亲产生了很大的误解,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海峡两岸陆续公开了大量档案材料,这些材料清楚地表明了我父亲当年留守北平前后的作为,完全对得起国家和民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