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描述日本战后的动漫 战争带走的不仅是生命
维护世界和平是每一个人的义务,战争只会带给人们无限的伤害。日本作为曾经发起战争的国家,在战争中不但没能给日本带来繁荣,反而是让好不容走上世界轨道的日本伤得更重。日本爱好和平的动漫制作人们就创作了多部作品表达了战争的可怕。
《萤火虫之墓》是由高畑勋执导,辰巳努、白石绫乃等主演的日本动画电影。影片讲述了在二战后期的神户,因空袭而失去母亲被亲戚家领养的哥哥清太和4岁的妹妹节子在临组的(二战时期为统治当时的人们而设立的机构)统治下,远离人们,藏在一个洞穴里生活,但因得不到大人的援助而渐渐走向死亡的故事。
这类作品题材在剧情设置上几乎都有一个共通点,即是影片前期反映主角们的快乐生活,然而随着盟军对日本的轰炸,苦难也随之开始。《萤火虫之墓》便是这类题材中最为出名的作品。在影片中,哥哥曾回忆直到前年(1943年),家里还是要什么有什么,即便是在两个月前(1945年6月),还能吃到糖水黄桃、蟹肉罐头,而随着美军轰炸强度的加剧,这一切都灰飞烟灭。
2013年10月新动画《写真馆》,治愈系动画作品,画面很唯美漂亮中村孝执导,讲述剧中写真馆女主人的生活经历。《写真馆》是以明治、大正、昭和时代的时间过渡为背景,描写写真馆女主人的故事,暖色调淡淡地透露着时代的风韵。
短篇动画作品《写真馆》在客观这方面的做法要朴实许多,仅仅是单纯记录了大正到昭和前期,一个家庭因为战争相继失去父亲和儿子。有时候,简单地记叙事实,可能会比苛求苦难中的细节更具人文主义的关怀。
《天使之钟》讲述的是天主教堂被核爆摧毁,但其中的钟却没有因此毁掉,故事中的角色们将这口钟重新挂起,用钟声来鼓励身边人绝对不要放弃希望。比起为什么会被原子弹轰炸这个问题,作者更希望以纯粹的角度来讲述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小孩子们的苦难。
在日本的诸多“终战日”核爆主题的作品中,都忽略在长崎和广岛原子弹轰炸中死去的中国和朝鲜劳工的事实,时至今日,也没有相关的纪念。以这个基准再来审视《天使之钟》这部“讴歌和平”的作品中的日本人挣扎着活下去的场面,就是另一种心境了。
比起突出表现终战日前后普通日本民众的百折不挠和怀抱希望,影片《在这个世界的角落》可能更真实地接近终战日的日本(今年11月将有同名同原作的动画剧场版上映)。在广岛土生土长的女主角因为美军轰炸丢掉了一只手,在她眼里,美军带走了她生活的一切。仇恨让她拿起竹枪,将稻草人当成美军练习刺杀。
当终战日天皇的停战玉音通过广播传达时,女主角第一个反应不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也不是如卸重负后的乏力,而是想到——“自己还有左手,两条腿可以战斗,还有这么多的人怎么能投降,不是说只剩下一个人都要战斗下去的吗”。
1945年,敏子的母亲和两个妹妹都在东京的一场大轰炸中丧生。顿失至亲的敏子在偶然的一天,回到残破的家园裡捡起被战火烧到变形的“玻璃兔”,让她领悟到战争的可怕与无情。当她被迫撤离到郊区的时候,他的父亲却在往车站的途中遭美军杀害了,年纪小小的敏子一夕之间失去至亲,还得独立料理父亲的后事。
影片前半段充斥着强烈的好战口号,直到遭遇美军轰炸,剧情节奏锋转直下。到片尾,当敏子发现美军士兵的全家福照片时,才感受到原来美军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着自己的家人,也被迫远离家人,参与了战争。敏子直到这时才希望,永远都不要有战争了。
除开本土的受难,将终战前后视为受难的动画作品在这类少数派题材中并不少见。1993年的动画电影《星星的轨迹》讲述了位于朝鲜的日本移民在战后几经苦难,最终越过三八线,返回日本的故事。
影片通过日本女演员小林千登势的回忆录改编,正如前文所说,一开始影片的基调温情脉脉,展现了在朝鲜的日本移民有苦有甜的生活,但随着终战日的到来,一切都急转直下。
虽然没有遭遇美军轰炸,在朝鲜的日本人却受到了苏联人的欺凌,而独立后追求建国的朝鲜人,对日本人也没有好感。最终,一系列的迫害让主角决定越过三八线,在路途中,他们受到虽然全家被日本人杀害却依然愿意伸出援手的朝鲜人的帮助,循着星星的轨迹,一行人最终回到日本。
除了美军轰炸这一标志性的场景,日本动画作品也将二战中代表日本投降的标志性事件改编。其中改编的视角,大多集中于平民。一方面,受制于历史和现行政治体制,动画监督很难将视角放在终战日时的日本高层。事实上,即便是在日本真人电影中,关于这方面的诸多细节,也有美化之嫌。
《白旗的少女》以冲绳群岛被美军攻陷为背景,随着美军的军机和舰炮轰炸越来越猛烈,冲绳的日本居民纷纷逃到防空洞。在躲避轰炸期间,主角不断目睹士兵战死或自杀,有的平民家庭在绝望中甚至全家一起自杀。最终,在美军的作战进入扫尾阶段中,主人公在劝诱中,拿出一白色兜裆布做成白旗,走出防空洞投降。
《代号D机关》给出了另一种视角。该片并没有去纠结战争发起国这样的对错,或者像《闪光的夜袭》中谍报机关那般试图改变历史走向,而是将问题放置在发起战争的方式是否合适。《代号D机关》的论调可以视作60年代以来“海军史观”的亚流。
借影片角色之口,创作者表达出日本自放弃外交手段的时候就已经输了的论点。对比跃跃欲试志在必得的军部,片中的谍报机关对日本战胜的前景并不看好,并将战败的可能性更多地归咎于陆军。《代号D机关》也可以算作“海军史观”的亚流,也就是以那批睁眼看世界的日本人的视角切入那场战争。
1983年的动画电影《赤足小子》则是一开始就将遭受核爆的苦难的源头指向军国主义政府。在原作中,一名在广岛被炸废墟上由笑转哭的小男孩成为当时大多数日本人的写照。作者中村启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这个故事。
动画电影还原了原作对核爆死难者的详细刻画。这也让这部片子成为同类影片的另类,不讲核爆发生前的和平生活,不拘泥核爆后的挣扎生存,只用细腻的笔调描绘死难者的遗容,剑走偏锋。在同类题材中,《赤足小子》的细腻描绘让人真实体会到核爆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