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萧红的个人资料图片作品大曝光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区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呼兰区第一初高两级小学。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区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作品合集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
散文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
名言
1、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2、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3、晚来偏无事,坐看天边红。红照伊人处,我思伊人心,有如天边红。
他就像一场大雨,很快就可以淋湿你,但是云彩飘走了,他淋湿的就是别人。
我就像他划过的一根火柴,转眼就成为灰烬,然后他当着我的面划另一根火柴。
4、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么凄凉的夜。
5、我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可以决定怎样爱,怎样活。
6、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电影《萧红》为纪念萧红诞辰百年拍摄,由霍建起执导,宋佳,黄觉,王仁君,张博,李依玲等主演。故事讲述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女作家萧红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本片主演宋佳因主演萧红一角先后在金鸡奖、中美电影节、温哥华华语电影节中共三次获得影后桂冠。
作为一部描写龙江传奇女作家萧红的电影作品,影片《萧红》无论是从剧本创作、演员表演,还是画面的表现力方面,都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对宣传萧红,引领更多的人了解萧红和了解龙江文化魅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1941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后来萧红听从史沫特莱的建议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才发现患有肺结核。于是,在10月份住院打空气针治疗。因受医院冷遇,11月底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陷于炮火中。当天,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到九龙乐道萧红住处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骆宾基护送萧红从九龙转移到香港,住进思豪酒店。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
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第二天,萧红精神渐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又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享年31岁。1月24日,萧红遗体在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化后,葬于浅水湾。1942年5月1日,延安文艺界举行萧红追悼会,在延安的作家及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切悼念萧红。1957年8月15日,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将萧红骨灰从香港迁到广州银河公墓,重新安葬。
萧红故居,坐落在呼兰县城南二道街204号,始建于1908年。萧红故居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萧红故居是中国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现辟为萧红纪念馆,198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修复后的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东而开,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乃陈雷题写,院内五间正房,东西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两间屋展出萧红生前照片、中外名人留景、题词、信函,迎门堂屋摆放着萧红故居原貌沙盘,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现在,“萧红故居”已近3000平方米,是原面积的五分之二,但它却以古朴典雅的新貌和不断充实的“纪念萧红的展览”赢得了来访者的普遍赞誉。从1986年端午节开放以来,萧红故居已接待了50多万中外游人,仅国际友人就有15个国家600多人来访。这里已成为北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文明窗口、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旅游的文化圣地。
萧红无疑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很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她的小说在内容上与其他一些左翼作家相比较似乎很少正面的表现那些革命斗争,在她的小说里面甚至很少出现革命者的形象,她的小说里面出现的更多的是东北农村里的普通百姓,她正是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来传达一些启蒙思想与阶级斗争的思想的。
在小说的形式上,她的小说有着更独特的魅力(有人概括为散文化的小说),里面,没有紧张的情节,小说结构也不紧凑,故事中间经常穿插大段的景物描写,叙述也是旁支斜出,很难看到向着一个中心的高度凝聚里力,但却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