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版林标上位录 弑主杀仆惨淡收场的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1894年出生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1918年加入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指挥斯大林格勒攻防战及基辅保卫战。1953年9月3日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他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是文艺获得解冻。
,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20世纪60年代,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逝世。
斯大林1924年从列宁手中接过领导权,到1953年去世,近30年的时间里是苏联说一不二、一言九鼎的人物。斯大林加速苏联工业化和抗击战胜德国法西斯是他一生不可磨灭的光彩;斯大林在党内搞残酷斗争、消灭肉体、搞个人崇拜并镇压民主化进程,也是他犯下的罪行。他在世时党内积怨甚多,但没有人敢对他有任何抗争,都不得不昧着良心用肉麻的字眼歌颂他。但斯大林一旦离开人世,就由不得他了。斯大林去世3年后的苏共20大不仅批判了斯大林,而且把斯大林制造的大量冤假错案翻了过来。
到了1961年苏共22大,党内外已经对斯大林时代的残酷斗争深恶痛绝。赫鲁晓夫做为苏共领导人,是批判斯大林的核心人物,在22大上通过一个让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瞠目结舌的决议: “大会认为在列宁墓中继续保留约.维.斯大林的水晶宫是不适宜的,因为斯大林严重地违反了列宁的遗训,滥用权力,大规模镇压正直的苏维埃人,以及在个人崇拜时期的其他行为使他的灵柩在弗.伊.列宁墓中成为不可能。”
1961年10月30日,一颗直径为2.5米、长约12米、尾部有一个降落伞装置的氢弹被装在一架图-95战略轰炸机上。飞机迅速向1.5万米升限爬升,向着投放点飞去。到达投弹点后,随着地面指挥员的一声令下,这颗氢弹便从机舱落下。当机组人员看到它的2个降落伞已顺利打开后,便以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般地逃离试爆点上空。按计算,氢弹将在4500米的空中爆炸,从投弹到爆炸大约17分钟,在这段时间里,飞机必须脱离危险区。
“就在那道映亮了天地的白色光芒中,试验区内3米多厚的冰层被熔化,躲在200公里之外地下室里的试验人员顿感地球末日的来临,有的经不起这强烈的刺激而神经失常。为试验而放在爆区内的坦克被炸得七扭八歪,建筑早已荡然无存。这是人类历史上动物死亡最多、最惨烈的一次核爆炸——这颗“赫鲁晓夫H-bomb”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再来第二次5000万吨TNT当量,永远属于苏联人的记录。
1958年,赫鲁晓夫访华宴结束后,毛泽东说:“消化得差不多了,下一个内容游泳吧,凉快凉快。”
赫鲁晓夫由浅水地带抓了扶手下水。他能漂起来,泳姿实在糟糕,就是被中国人称为“狗刨”的那种手脚乱刨的姿势。他刨几下,沉不住气,在工作人员帮助下爬上岸,喘一阵儿,将一个手绢四角系住,戴在头上。喘息定了,他要了一个救生圈,套在身上重新下水。
毛泽东不动声色走到深水那边,也是抓了铁扶手下水。身体一半入水时,便松开手,从容地游了几下蛙泳,然后将身体一侧,一句话的功夫便“冲”到赫鲁晓夫身边。
赫鲁晓夫伏在救生圈里喃喃:“我早就知道你是游泳能手。”毛泽东笑笑,没说话也没停,又折向深水区。转折时,侧泳已经换成了仰泳。
“你跟他比一比。”赫鲁晓夫对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说。
马利诺夫斯基没有把握地朝毛泽东游去。这时,赫鲁晓夫忽然睁大眼睛,僵住了,马利诺夫斯基也吃惊地停下来:毛泽东竟然手脚不动地平躺在了池水上!“立正!”随着高亢的一声,毛泽东变得身体竖直,至少已达七十度角,而且手脚不动!赫鲁晓夫像做祷告一样嘴里念念有词,不知说了些什么。
毛泽东又游过来,认真地望着赫鲁晓夫说:“中国人是最难同化的。过去有多少个国家想打进中国,到我们中国来。结果呢?那么多打进中国来的人,最后都站不住。”
(一)积极的一面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
了人们的思想, 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为迫害者恢复名誉,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创造有利条
件。
(2) 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符合苏联社会需要,农业改革上削减农业税等措施具有历史进步性。
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
(3)苏联的改革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些国家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走向
比较现实的世界政治立场,各国开始承认建设社会主义可有多种模式,有利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消极的一面
(1)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其改革缺乏理性思考,随意性强,在作法上急于求成,忽视
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
模式决裂,也无法防止斯大林现象的复活,经过一阵局部的改革,最终仍然维持了传统体制。
(2) 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时代的人,受思想水平所限,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较为肤浅,未从制度上究其根源。
对集权化的领导体制缺乏分析,其更多的是批判斯大林个人品德的过错,而使其批判不彻底。这种做法造成人们
思想上的混乱。此外,在东西方冷战的格局下,过度否定斯大林在客观也加剧了西方反苏反共的恶浪。
现在回顾,赫氏也就故伎重演,吓唬而已,但据历史记载,当时西方众多领导人确实被镇住了,肯尼迪承认“他把我吓得不轻”,说明西方对自己那套自发制度也没有太大自信,“三个自信”恐怕一个都没有。那么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使苏联成了纸老虎?现在看来,两大阵营都有重大的制度缺陷,马克思当年的预言是资本主义既创造了财富,也创造了无产阶级掘墓人;到了列宁,帝国主义成了资本主义最高阶段,必然通过战争走向灭亡,也就是资产阶级自己成了掘墓人。
这两种预言与后来历史发展进程都产生了很大的偏差,因为无产阶级可能掘墓,资本主义就改革了,结果是社会福利国家出现;帝国主义打过仗后,意识到他们间的问题不打仗也可以解决,结果出现了欧洲联盟。这两种差异都是资本主义调适自身的结果,而预言本来认为资本主义是不可调适的,看来结论与结果不一致,缘于前提有问题。
确切地说,修正主义是有着明确而科学的含义的。所谓修正主义,是指的第二国际时期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爱德华伯恩斯坦等人宣传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其要点就是否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否认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会导致不可克服的经济危机,认为这种危机是“可以通过现代信用制度的灵活性、交通和通讯的完善化、商业统计和情报机构的改进、工业家组织的扩展都会对生产活动与市场状况的关系等等加以克服的”。
他的压力其实挺大的,因为苏联前几任总统都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了,他要在任期间有所功勋,加上他对当时国内情况错误的评估,加上赫鲁晓夫本文性格的缺陷,于是,不顾实际情况把当时一些好的政策都给改了,修正了长期存在证明是正确的国民方针,所以说,后来出现了苏联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出席会议的1400名代表中有近40%是在斯大林逝世后提拔起来的。赫鲁晓夫向大会作了党中央工作总结报告,他认为世界力量对比正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世界大战“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主张不同制度的国家
“和平共处”。他还认为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可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大会选举产生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1956年2月24日,大会闭幕。这天深夜,赫鲁晓夫突然向大会的代表们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所谓《秘密报告》)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要求肃清个人崇拜在各个领域的流毒和影响。苏共二十大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反响。
1956年2月14日, 赫鲁晓夫上台后召开党的二十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中共中央派代表团参加了苏共“二十大”。中国方面认为,苏共“二十大”在破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并揭露其错误的严重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又认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观点是不对的。因此,中共中央一方面采取维护斯大林的立场,一方面开始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赫鲁晓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赫鲁晓夫。三卷本《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分为《第一卷·政治委员》《第二卷·改革家》《第三卷·国务活动家》。全书约200万字。第一卷记述了赫鲁晓夫自20世纪20 年代开始至40年代卫国战争胜利结束这段时期的政治生活经历。对基洛夫被刺事件、大清洗”和中央全会代表选举内幕、二战前夕的苏德政治军事交易、二战背景下的军人将领和高层政要的表现以及斯大林台前幕后的作为做了评价和描述。
第二卷讲述的是赫鲁晓夫一生中处于权力颠峰、即担任苏共和政府领导人的最重要时期的工作。详细叙述了开垦东部荒地和大规模工厂式住宅建设的历程,对于确保国家安全合理平衡开支的重要性也多有论及。同时详细讲述了斯大林去世后新领导班子的组成,赫鲁晓夫与贝利亚之间的冲突,以及在苏共二十大就斯大林在本国人民面前所犯罪行所做报告的出发点。第三卷叙述了赫鲁晓夫作为最高领导人期间对国际关系的处理和认识,其中就包括对于毛泽东、胡志明、肯尼迪、阿登纳的评价。